专栏名称: 每日人物
每天最精彩最生动的原创人物报道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人物  ·  遇刺5个月后,这国总理来中国了 ·  12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真正的写作高手,都这样读书! ·  20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特朗普哈里斯筹38亿美元对垒,钱从哪儿来? ·  昨天  
每日人物  ·  卖麻辣烫的东北人,上海买下一栋楼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养成这个习惯的人,一生都在“开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人物

周有光 独自谢幕 | 这不是一场伤心的告别

每日人物  · 公众号  · 人物  · 2017-01-15 11:13

正文


112岁的周有光,去世了。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到今天,我们能方便地使用汉语,接入国际,很大功劳要归于他。他被认为是当代难得的智者、仁者和勇者。


有点意外的是:我们抱着沉痛的心情去找周有光先生身边的朋友们聊天,回忆老人的生平,到最后大家都感到宽慰。





每日人物 / ID:meirirenwu

文 / 杨宙  编辑 / 金赫


这不是一场伤心的离别。

 

2017年1月14日3时30分,著名语言学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研究员周有光,在北京家中逝世。此前一天,是他112岁生日。

 

生命最后的视频里,他逐渐消瘦,腰背弯曲。他嗜睡,蜷缩一团,像兀自住进了隐形的贝壳里,做着冬眠的梦。

 

过往一生,他踉跄却幸运地跑过了历史的更迭。生于1906,清朝光绪三十二年,经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新中国,他被笑称“四朝元老”。

 

孙女上小学时曾笑他亏了,搞经济半途而废,搞文改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0。”

 

怎么会亏了。他的一生活了别人的几辈子: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后成为了公共知识分子,全球公民。

 

是的,一本波澜壮阔的历史书翻完了,并不是一场伤心的告别。

 

“上帝太忙了,把我忘了。”


 

周有光离开的这天早上,外甥女张马力不知道舅舅已经在凌晨去世。只是在舅舅112岁寿诞座谈会上,她不太乐观地表达:最近的情况不是很好。

 

前一天是周有光的生日。他的朋友、历史学教授葛剑雄从白天等到黑夜,迟迟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微博上发表生日祝福。

 

三天前他在北京,本想去周有光家中拜访。电话一打,无人接听,他意识到应该在医院里。度过了13号一整天,葛剑雄没有收到其他消息,终于在微博上安心地发表祝福。

 

“一颗存在了整整111年的赤诚的心依然搏动。”


结果,第二天他才意识到,前几天没见上面,是他们最后的错过。下一条出现的微博,他引用弘一法师临终时的碣语:“悲欣交集!”

 


图片摘自葛剑雄的微博


50天前,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拉美系主任张森根还见了周有光。他把新出版的《穿越世纪之光——周有光画传》交给他审阅。看打印稿时,短短四五百字,他看了五分钟。高兴时,他翘起大拇指,不时鼓掌;不高兴时,他连声说荒唐。

 

只是那次要告别时,周有光双眼看着他,双手合十,不像往常一样挽留他了。“与我说话交流的气力都没了。”那次他们坐在一起,拍了一张照片。

 

到了1月14日,张森根在回京的路上,手机微信就响个不停,还有从美国打来的电话。

 

那成了他们最后的合影。

 

张马力这几天就注意到,家里人发来的照片,舅舅的眼睛里“一片空空茫然”。他在不久前就发高烧,白细胞超标,却在生日前一周坚持出院回家。

 

她不认为舅舅这样将一生画上句号。舅舅向上、顽强,每年看大量报刊杂志:中文、英文、日文。《纽约时报》、《朝日新闻》,学生们每周从香港寄来。

 

“一个在生活上已经划上句号的人,他还有心思每天看那么多报纸吗?”张马力不能理解。

 

我问葛剑雄:活了一个多世纪,老人还有什么困惑吗?

 

“以前在协和医院,他一醒来就问乌克兰事件怎么样了。”他在电话里回忆起来,感到宽慰地笑了。

 

或许连周有光自己也没有想到离别将至了。生命本神秘无解。

 

他那么乐观。有一年,比他小24岁的李泽厚来访,说他活到120岁没问题。

 

周有光天真地回应:“上帝太忙了,把我忘了。”

 

“今后经历什么都无所谓了”


 

他自述在动荡年代里经历过三次倾家荡产:家业被太平天国烧光,曾祖父投水自尽;抗战期间逃难,八年辗转,回来又是物是人非;文革时下放宁夏,归来“连一张纸片片都没有了”。

 

那时他就觉得:“今后经历什么都无所谓了。”

 

可纵观一路,周有光的每一步重要的选择都为后来的他保驾。如果49岁时,他没有到北京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而在上海继续经济学教研和银行业务,他逃不过两年后“反右”的劫运。

 

周恩来亲自抓汉语拼音工作,让他即使在宁夏“五七干校”下放,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待,并且保护了夫人张允和。此前的抗日战争,炸弹在身边爆炸,他被炸到了壕沟里。身旁的人都死了。

 

他也清晰地记得某些畸形的历史进程。一次他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车窗两边如白昼火光通明。那是大炼钢铁时期,树可以随便砍。长江两岸的树被铲光了。

 

他一路穿过动荡不安的奇异人生,走到了不可思议的112个年头。

 

回头看,周有光大约有过三次最悲痛的回忆。35岁时,女儿发烧,因医疗条件恶劣而告不治。他写下一首《祭坟》:摸一摸,这泥土还有微微一些温暖,听一听,这里面像有轻轻一声呻吟……

 


年轻时代的周有光


98岁时,妻子离世。110岁时,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去世后,他胃部大出血,肺部感染,虚弱住院。烤鸭也不能随口吃了,每天吃营养液和鸡蛋羹。

 

但一从医院回到家,他又自信地告诉外甥女:风暴已经过去,我都好起来了。

 

看尽一个世纪的风雨,达观的人生哪里有什么风暴?

 

那一年在宁夏,周有光被分配管理白菜库。白菜晒了太阳容易坏,他自称总结出一套绕口令似的“白菜原理”: 反正坏的先吃,好的后吃,后吃又坏了,所以白菜从头到尾吃的都是坏的。

 

有那么一天,他们看见几万只大雁,像乌云一般笼罩在头顶,怪叫连天。大雁像在落雨,拉下一大片大便。人们狼狈不堪。周有光头顶着大草帽。在大雁的粪雨中,他觉得那是“一生当中遇到的最有趣味的事情”。

 

他乐观地看沧海变桑田。太平天国、救国会、抗日战争、民主运动、国共合作、太平洋战争、文字改革、“大跃进”、文革、尼克松访华、唐山大地震、改革开放……在后来的口述录音中,他轻描淡写地回忆。

 

到了111岁时,他说等于1岁。众人的包围下,他戴上寿星帽,围上红围巾。看蛋糕上插着“111”三根蜡烛,他只点燃一根。

 

眼睛花了,他去换上了人工晶体,对面邻居家的花儿都看得清了;耳朵不灵了,他安上助听器,来客人了先戴上;牙还有两颗,吃软的还成。

 

他说:世界变化这么大,个人哪能不变?

 

横跨几代人的朋友圈


 

我给他生前的好友,前社科院的张森根主任打电话时,他耳朵不灵,我在另一头冲着电话大声说话。后来我才发现,张森根也已经80岁了。

 

周有光的朋友圈,横跨了几代人。那些历史书籍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如章乃器、沙千里、邹韬奋等救国七君子,沈从文、老舍、曹禺等文学大师……他们在周有光的世界里出场、退场。

 


周有光夫妇和沈从文夫妇(左起: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如果不是这一次他突然不辞而别,又有谁会把他的朋友圈翻牌细数。

 

抗战前夜,他和邹韬奋在百乐门舞厅跳舞。他还去过徐志摩家参观,原来那普通的三层建筑里,一层是英式、二层是中式、三层是日式。

 

在美国时,老舍每个礼拜到他家吃饭,张允和做菜。老舍爱讲笑话,都是关于乌龟王八。让他别讲了,唱段戏吧,老舍还是唱了钓金龟。倘若后来老舍有周有光的幸运,或许笑话还能听到老,太平湖里将少一个冤魂。

 

那时的陈毅还是上海市市长,常常听周有光谈对上海经济建设的见解。后来成立中央普通话推广委员会,陈毅是主任,他是委员。

 

50年代初的某一天,周有光到剧院看戏,随身带着儿子从苏联拿回来的小望远镜。身旁的观众向它借用。后来发现,那人是溥仪。他开玩笑,早知道“皇帝”坐我旁边,我就把望远镜“贡”给他了。他大笑。

 

还在爱因斯坦那个年代里,周有光和他聊天。可惜不同行,两次都是随便聊聊。时间久了,他抛之脑后。外孙们对他说,这么大的人物,你怎么老不讲呢。他觉得“没有多少学术价值”,也不屑于一提。

 

更不用说顾维钧、宋子文,那些他在圣约翰大学的校友们。他既是擦肩而过的演员,又是从容不迫的观众。最后剩下了他一人谢幕。

 

最后一次跨世纪的会晤是在去年。

 

正在住院的周有光得知杨绛也同住在协和医院,主动提议探望杨绛。杨绛讲究体面,让保姆婉拒。后来经人再三劝说,两人才最终完成“历史的会面”。

 

那些报道的文字里,相传周有光从杨绛的病房出来,坐着轮椅,面对着一扇窗户停留了很久。窗外是一条大街,车水马龙。

 

“要从世界的角度看国家”


 

在这场和整个世界的漫长告别中,周有光从传统到了现代。历史让他越老越从容。

 

“这是我亲眼见证的一段历史,而且见证的基本是全过程。”他曾说。

 

人生的下半场,推行拼音改革时,他曾被某个杂志骂,被斥为搞汉语拼音的洋奴。

 

反对拼音的人数量众多,态度激烈,“有5000年的文化,连几个字母都不会创造,还要用帝国主义的字母?”

 

1955年到1958年,周有光等人花了三年的时间研究出了一套拼音字母。他们被别人嘲笑:“26个字母搞了3年,你们太笨了!”他们又用了3年,把这套拼音方案变成国际标准。

 

他不争,从容。他说:“反对信佛而香火大盛。禁听邓丽君而邓丽君之风流行。简化汉字而繁体字复活。停止发行的小说一抢而空。传得最广的消息是小道消息。塞之而流,禁之而行,这也是文化运动的一种规律。”


汉语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周有光认为要加入到国际大家庭,就要让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方便往来。有了罗马字的拼写法,中国出版物的书名、人名,用汉语拼音写了之后,才能出现在外国的信息网络里。

 

85岁离开办公室后,他读历史、文化,关心国家、世界。他常说,看待事物的角度是要从世界的角度看国家。




他每天固定读五种报刊。《China Daily》每天看,因为要知道中文与英文的对应说法。海外寄来的《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他也常翻,边看边用红笔勾勾划划,做满记号。


他依然用着那台日本公司送的打印机。每次放一张A4纸,用拼音打字。

 

葛剑雄是南方人,普通话不好,习惯了用五笔。100多岁的周有光向他大力地“安利”自家的拼音输入法,当场给他打下“姹紫嫣红”一词,说服他打下一个词组的方便度。

 

前几年,他还常常拿着打印好的新作或感兴趣的材料问葛剑雄:“你看看是不是有道理?”

 

“我能看到的材料太少,你大概已看过了。”他的座右铭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原来,生活就是一朵浪花”


 

在所有进场、退场的人群讲述里,我更喜欢他们家保姆小田之前的几段口述。在那些生活的柴盐酱醋里,是周有光与张允和两人坦荡又温柔的晚年。

 

那时保姆小田不太会做饭,张允和教着她做饭,教她写日记;周有光教她学英语。他们把她当孙女看待。

 

夫妻二人常常晚上一起吃东西,喝牛奶,谈天。上午下午各一杯红茶,互相碰杯。

 

周有光曾将他与张允和的感情形容为“流水式的恋爱”。两人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将近70年。



周有光与妻子张允和


周有光的世界,最后归落在了书房里那张掉漆的老式书桌上。桌上布满了杯印。

 

他曾总结过人生:原来,生活就是一朵浪花。

 

李泽厚对他说,人老了换房子不好。他调侃地回复道:我说我不在乎破房子,我人都破了。

 

面对死亡,周有光坦然: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挡不过的。

 

早些年,他家的窗外有一棵泡桐树。二十年前还是棵普通的小树。后来不做截枝整修,任其生长,长大到对面的楼房处,不得不砍伐。

 

百岁老人还记得那时抬头望天,那棵树不像一棵树。它像一处平广的林木村落,自成天地。鸟群在林木上聚居。


每人互动

你想对这位老人说什么?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我们都是平庸的华生,却渴望成为毒舌、

社恐、仍有人爱的夏洛克》| 日签


他傲娇、呆萌,智商超高而情商超低,却又性感得要命。

点击底端 阅读原文 查看全部内容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诗人余秀华海淀拼娃外卖江湖CEO10条法则 |  ICU病房故事 | 离婚买房记 杨绛他们仨 |  白银案改变的人生 |  传奇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