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本来就是碎片的。没有铁板一块的信息。整合碎片信息是人类大脑一个基本功能。
过去你觉得信息没那么碎片,是因为信息数量太小、密度太低。
受制于信息载体,印刷品携带不易,一天也就那么几本书、几张报纸期刊的信息量,整合起来并不困难。
相比今天载体变成电子和云端,信息量以天文数字计,全部摆在你眼前,放在你指尖,你就突然觉得,哇塞信息都变碎了!
其实不是现在才碎,过去也碎。
只不过过去是这种 :
现在是这种 :
现如今,你要获得的是处理高强度、高密度信息的能力。
也就是更强大的存储、筛选、分析、和整合数据的能力。
这种能力过去只限于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研究者掌握。主要原因就是刚才说的,一般人每天接收不到那么大的信息量,没有这个需求。
现在是情况变了,只要有手机的人,就会接触到海量信息。这种和过去的反差再加上没受过专业训练,确实会让人措手不及、心生焦虑。
其实处理起来也简单,有两种路径。
第一种,就是减少信息的摄入。
说实话,拿着手机随手在网上刷的大部分信息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它们徒增大脑负荷和心理焦虑,就控制一下刷手机的时间吧。
恢复到过去那种慢节奏、剂量小的信息获取方式,不需要特意锻炼大脑整合能力,也能生活的平稳、幸福,就够了。
第二种,如果非要让自己适应大数据,并想从中获得超能力,那就需要一些刻意的训练了。
这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因为人的大脑可塑性非常强大。
多线程、专注力、整合能力、系统化、联想力、理论化和抽象化的能力都可以培养。再加上有不少现成的工具,还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具体到处理碎片化信息的能力,这可能是最容易执行和最能立竿见影的一个能力了。
首先,学会整理和管理信息数据。
当信息量不大的时候可以使用树状结构的管理软件比如 Evernote,看起来比较清晰,一目了然。
但信息量更大的时候,最好使用网状结构的管理软件,推荐 Markdown notetaking app。比如 Obsidian、Roam、Foam、notion、mindnote 等。
其实不管你用什么 app,最终的目的就是建立自己的 note 坐标系统。也就是 note 的分类和关联。
树状结构是这样的,就是我们电脑里默认的文件结构:
网状结构是这样的,来自 Obsidian:
可以看到在网状结构中,每一个节点都对应一个「概念」或「idea」,节点与节点之间产生关联,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从图谱线条的走向和稀疏可以了解信息的整体结构和变化。
那些重要的知识点会显示更多指向它的引用,线条就会更密集,冷门的知识点引用就少,线条就更稀疏。这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树状结构里就很难看出来。
第二步是转述。
用自己的话把重要的信息和知识点转述一遍。
「转述」可以检验你理解了没有、理解了多少,还可以锻炼你把碎片化信息系统化和抽象化的能力。
客观部分:这部分不需要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和情感表达。就是老老实实的转述作者的观点。
在建立的文件谱系里找到最近引用比较多的知识点,把相关文章拎出来阅读,找出每篇文章里的叙事重点、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具体证据。
每一篇都这样做。
主观部分:这部分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明白几篇文章基本观点和论据的基础上,可以横向比较各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的异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什么样的论点成立,什么样的语境中论点不成立,有哪些欠缺、没考虑到的、或者受限于环境观察偏误的,每篇文章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通过转述,你等于是为某个知识点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系统库,呈现了信息与信息、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它们不再是散布于网络大海中零星的知识浪花,随着涨潮在岸边拍一下就退回去了。
经过你把它们收集起来,分离归类,再汇总分析,知识库的一小角拼图就这样慢慢显现出来了。
最后就是应用。
获取信息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有效帮助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所以经过抓取、筛选、理解的信息最终是要落地,也就是落实在身体力行、人际关系和工作领域中。
针对自己的身体力行相对简单。这些信息主要涉及事实层面的知识。
比如你汇总了关于健身、关于饮食、减肥、养生等等的信息,除了明白了道理,也要行出来。这才是获取这些知识的意义。
影响人际关系的信息一般来说可以归类为社科领域: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等。这方面的知识最忌华而不实,也就是沉迷于智识的快感而缺少在现实中的实践。
缺少实践的社科其实是瘸脚的学问。
因为它是关于人的知识,它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在「人」的环境中被审视、评估、验证。并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100 年前对人类社会的观察放到今天就不一定准确。社科的知识永远是与时俱进。
因此不管你多么喜爱一个理论、一种学说,都需要回到现实的层面中,在亲身的体验中去锤炼和证明它的可靠性。
你并不需要总是以身试法。很多时候只是安静的观察周围人的互动和交流,以此为你的初始数据。也可以是新闻中或网络上看到的某种现象。在知乎回答问题其实就可以成为这样一种验证理论的过程。
这些知识应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效果。
你的社交生活是否有了真实的改变——这可以作为一个评判的指标。
要知道,所有的社科知识都是为了人能够幸福、美善的生活而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命清高、高谈阔论和智力上升的快感而服务。
最后在工作中的落实,结合了上面两方面:事实层面的知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
不管你是员工、团队中的一员、还是领导者,你需要的都是专业和人际双方面的能力。在身体力行和人际关系的训练中将知识运用的熟练和扎实了,自然会影响你在工作领域中的发挥和表现。
总的来说,不管是刷手机还是读书,在应用的层面上效果都是一样。不能将信息和知识学以致用,一天刷 24 小时手机、看 1 万本书也没用。
所有获取知识的媒介也好、还是获取的知识本身,都只是手段,它们的目的都是要帮助你更深刻的意识到怎么活着、为什么而活、以及活成什么样更有意义。
达不到这个目的,手段如何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而无论怎样的手段,有了这样一个信念做保,那人就总能学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