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我就收到了祝贺信息,原来我出版了近2年的《区块链》一书排在了京东图书金融类销量榜的No.1。
由于这本书的热销,同事甚至开玩笑的建议我应该写上“畅销书作家”这个头衔。
我很少参与各种区块链的“讲(chui)经(niu)”和“布(xi)道(nao)”。原因也简单,我不想在看不清方向、看清了方向但不知道路径、甚至知道了路径但没有实践的时候,空谈太多。
毕竟,时代变化太快,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又太少。
今天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仅要谈论一点历史,甚至不仅要谈论未来,我更想勾勒我找到的通向未来的路径。
以及,抵达未来的实践与方式。
其实很早就有些人开始单独谈论区块链,2014年是标志性的年份,行业内爆发了区块链和比特币是否可以分开的争论,2015到2016年涌现出一批专注做区块链底层技术而不涉及“币”的公司。行业分成了币圈和链圈两大阵营,甚至互相“鄙视”。
我2016年7月份离开火币创建博晨,专注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研发,也就成了为数不多的,深度参与过币圈,又创立了链圈公司的“跨界”者。
简单从经济上看,随着币价的上涨,币圈赚到了真金白银,特别是交易所和矿机生产商,创造了大量利润。
与之相对的是,链圈公司的收入来源大多还是给金融机构做类似“外包”的底层技术服务,并且受制于场景选择,从结果看并没有产生太多的价值增量,导致普遍活得较为艰难。
进入2017年,随着发币成本变得极低,一波名为ICO的大潮快速兴起,并在2017年9月4日迎来了七部委措辞严厉的监管。
然而,这个潮流并没有因为监管而刹车,反而继续在全球攻城略地。这股大潮造成了一个史上奇观: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在谈论“发币”,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币”是否有真正价值、如何实现。
而在这波ICO热潮中,我一直是坚定反对者。我认为没有任何规则就可以向公众直接募资,一定会导致“肆无忌惮的圈钱行为”发生。
拿到钱的都是“会吆喝的”,但未必或者很大可能不是真正落地做事的。所以,我拒绝了所有ICO的建议或请求。
然而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地方:虽然ICO本身问题重重,但ICO生长的土壤,却值得深入研究。
于是,沙子下面的黄金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后来我才明白,这个东西,叫做通证(Token)。
一篇“对话元道”,牵出了一场关于通证经济的大讨论。我非常赞赏元道的观点,也同样喜欢“通证”这个翻译。
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对未来通证经济的看好,我和元道联合发起了“歌者资本”,专注基于区块链的颠覆性机会。
我认为通证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范畴,通证不是货币,是数字化的权益代表,它将加速资产的流动,从而极大提升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
这个伟大的创造,可以比肩历史上公司制度的发明。
至此,我眼中链圈和币圈的争论已经结束了,通证经济才是问题的核心。
在未来资产数字化的大潮中,通证将扮演资产数字化基础工具的角色。
通证经济被提出后,引起了圈内外热烈的讨论。借这个机会,我提出下面两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观点:
一、未来所有“公司”都是“公众公司”。
对任何一个商业化的协作组织或系统来说,代表这个组织或系统权益的通证(Token),都应该具备很高的透明度,并从一开始就可以自由流通、交易和分红。
只不过那些还没有任何实际资产或预期价值的公司,其通证价格应该为零并且没有流通价值而已。很多人对此心存疑虑,认为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来打一个未必恰当但容易让人理解的比方:以欺骗的方法去高价售卖“空气”,和让“空气”方便快捷流通起来,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在我看来,通证就是解决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学的核心是流通的问题。流通的关键是技术问题,价格是市场发现的问题,欺诈则是法律层面的问题。正所谓“耶稣归耶稣,凯撒归凯撒”,我们不能将不同层面的问题混在一起。
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使得监管的制度化成为可能。
我最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未来监管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资产数字化的大潮?
现有的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遵循着牌照化监管的思路,繁复的预先审批制度导致效率普遍低下,不但很难应对资产数字化大潮的冲击,而且监管手段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
我认为解药就在“市场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