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尚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谢专;张晓波;
四、研发资金和人员投入
创新型国家或企业通常都会在研究开发(R&D)上大量投资。美国、日本和德国,这三个最大的高收入国家2014年在研究开发上的投入资金超过GDP的2.7%,比同期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均值(1.9%)高了将近50%,是多数最不发达国家的3倍。如果中国希望转型成为创新型经济体,也需要增加在研究开发上的资。
关于中国的研发数据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当时中国研发投资占GDP的比例是0.7%。这一比例远低于几个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并不低,比如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当时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还可以引进国外的现成技术,因此研发投资的动力并不十分迫切。高收入国家研发投入的强度普遍更高。
2010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经合组织国家的中位数,到2012年则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2012年是1.88%),而2012年中国的收入水平连经合组织国家均值的1/5都不到。截至2014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上升至2.05%,整体上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另一个度量创新投入的指标是研发人员的比例。1996年,中国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是443人。而美国、日本和韩国每百万人口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3122、4947和2211人。中国的研发人员比例和巴西(420人/百万人)大体相当,高于印度(153人/百万人),低于俄罗斯(3796人/百万人)。
截至2014年,中国的研发人员比例上升至每百万人口1113人。由于中国的研发资金增长快于研发人员数量的增长,意味着每个研发人员平均可支配的研发资金也在增长。
五、从专利增长角度衡量创新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很好地被度量。创新的产出可能有多种形式,如专利、商业秘密、商业流程或商业模式等,也可能发生在商业领域之外,例如文化。由于专利数据较为系统,本文主要关注企业的专利增长,隐含的假设和各个维度的创新正相关。
中国的专利数量从1995年起呈现了爆炸式增长。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从1995年的83045件火箭般地上升到2014年的230多万件,年均复合增长率19%。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中国于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专利申请接收国。
中国专利为何呈现爆炸式增长?是不是像有些媒体所批评的,这种井喷式增长是由于中国专利授权标准低(进而质量低)造成的?通过国际比较发现这不是合理的解释。
衡量专利授权率的一项指标是t年专利授权数量与t-1年专利申请数量之比。基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中国近些年的专利授权率为30%—40%,基本上处于各国的中间水平,高于印度和巴西(大约20%),但低于美国和韩国(大约50%—60%)。因此,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的专利授权率并不是高得离谱。
中国的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这三类。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发明专利,其授权数量在所有专利中的占比从1995年的8%上升到了2014年的18%。2005年,授权给外国申请人的专利占比超过20%,而2014年这一比例下降至7%。这说明2005年以来,自主创新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表2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增长迅速。
统计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是评估中国专利质量的一个方法。正如前文所述,从1995年至2014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数量年均增长19%。同期,中国申请人在发达国家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甚至高于30%(表2最后一列)。
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能够说明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中国的专利增长同样很快。中国企业申请人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从1995年的62件增长到2014年的7236件。前一阶段(1995—2005)的年均增长率是21%,后一阶段(2005—2014)的年均增长率上升至38%。在相比较的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德国、日本和韩国)中,只有印度达到了类似的增长速度。
专利数量与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高度相关。为了控制人口规模这一因素,我们进行了如下跨国回归比较: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授权给各个国家的专利数量的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人口数量的对数、人口数量对数的平方以及国家和年份的固定效应作为解释变量,我们还特别加入了几个重点关注的国家(金砖五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与年份的交乘项。
经调整后,中国的专利数量随GDP增长而高速增长。在相比较的国家中,印度也呈现出类似的增长趋势,但专利和GDP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在日本、德国、韩国、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整体来看,在专利数量上,中国企业的表现比其他国家在类似的收入水平阶段要好。[1]
评估专利质量还可看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被外国专利引用的次数。发明专利被外国专利的引用次数在1995—2005年期间年均增长34%,而在2005—2014年期间加速至49%。实用新型专利被外国专利的引用次数,在1995—2014年期间年均增长36%。经过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的调整,中国企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表现依然突出。[2]
总体上讲,不仅是中国专利数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而且一系列国际比较显示中国专利的质量随时间推移也呈现出实质性的稳步上升趋势。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企业的内生创新能力感到悲观。
六、创新增长的驱动因素
通过比较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专利数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找出是哪些因素在驱动中国的创新,比如市场规模、行业竞争和相对价格变化(如工资上涨)。我们将中国专利数据库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相匹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涵盖了1998年至2009年所有国有企业和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民营企业;专利数据库包括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985年至2012年授权的专利。
我们发现,从生产专利的角度看,国企的表现比民企差。在1998—2009年期间,私企获得的授权专利数量年均增长35%,超过国企和外企。国企的专利数量占比下降很多,部分原因是国企数量的减少。1998年,国企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占比30%,但到2009年这一比例下降至2%。由此看出,民企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引擎。
文献认为,市场规模是创新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面临更大规模的市场,企业更容易收回研发成本,因此更有动力增加研发。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数据表明,出口企业确实比非出口企业更加创新。另外,其他国家关税的降低(意味着更大的市场)也对企业创新有正向作用。
2003年以后,中国的实际工资年均增长超过10%。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过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这意味着依靠廉价工人的时代结束了。虽然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专利都增加了,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专利占比从1998年的55%上升至66%。持续上升的劳工成本可能诱导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更多创新以替代愈发昂贵的劳动力。
我们还探讨了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我们将1998—2007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划分成无专利、累计有1—4个专利以及累计有超过4个专利的三个子样本,并计算了每个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发现专利数量较多的企业,企业生产率增加更快。这说明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条件,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研发、增加研发强度,来扭转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趋势。
七、创新资源的错配
中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日本,甚至韩国相比,在创新方面差距仍然很大。在2015年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名单中,日本和美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没有一家企业上榜。更加系统的数据同样显示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创新领域面临很大差距。
虽然人口有很大差距,日本、德国和韩国的企业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数量仍然比中国企业多2倍以上。当然其中的一部分差距反映了发展阶段的不同:正如前文所指出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度量的创新均与人均GDP呈正相关。但是,另一部分差距可能是由创新资源的错配导致的,这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的话题。
正如前文讨论的,在90年代国企改革之后,国企数量占比从1995年的24%下降到了2014年的3%。但是,多数留下的国企规模都变大了,而且这些企业多位于上游产业或战略性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比私企低。因此,国企一方面能获取更多政府资源,比如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有很大的话语权。中国成为创新型经济体的一个努力方向便是改善国企和私企之间资源配置的效率。国企持续获得政府更多的金融支持,包括低成本贷款和研发补贴。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伴随着信贷大规模扩张,国企获得了更高比例的信贷。2008年之后,大规模刺激降低了国企的资本回报率,导致国企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延长了低效率僵尸企业的生命。国企的资本回报率远低于同等的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落后于民企,说明政府的支持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存在错配。政府的研发补贴能够促进中国企业的创新,我们在企业层面的回归也证实这一点。许多发达国家政府也会对研发企业进行补贴,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研发补贴这项政策是否合理,而是在于中国的此类补贴与企业经济效率之间是否匹配。
基于简单平均法,似乎国企比民企更加创新(因为它们拥有更多专利),甚至一些国企每年获得的专利数量相当大。但是简单平均可能具有误导性,因为平均而言国企体量更大,而且企业越大往往研发投入也越多;此外,国企获得了更多的各级政府补贴,尤其是来自地方政府的补贴。
我们利用企业层面数据来衡量研发投入对创新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库2005—2007年的数据,整体而言,企业每投入千万研发资金,民企和三资企业分别产生6.5个和7.6个专利,而国企则只产生2.2个专利。通过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类型来分析,他们的差别更加明显。
在每个规模区间中,企业按照所有者类型进行分类:国有企业是指国有股权超过50%的企业,外资企业是指国有股权低于50%、但外资股权(包括港澳台)超过10%的企业,其它企业为民营企业。在大部分规模的类别中,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对国有企业而言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研发,并且获得了更多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