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牛盾: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功能作用② ·  5 天前  
吉蛋圈  ·  2025年蛋鸡养殖还能继续躺赚吗? ·  5 天前  
吉蛋圈  ·  2025年蛋鸡养殖还能继续躺赚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年终特稿⑥丨乡村劲吹善治新风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4-12-18 16:50

正文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多处涉及基层治理,中央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提升”重点之一,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强调要创新推广有效治理办法、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一系列文件为各地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指明了方向。

回望过去一年,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民主体更加突出,带着“泥土味儿”的基层实践写入中央政策文件,各地在乡村善治的路上阔步向前,活力满满、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画卷日渐清晰。

突出农民主体

急难愁盼说出来

安徽省建立全覆盖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搭建起群众诉求到工作案头的“直通桥梁”,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特色抓手、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合理诉求不论大事小事都有人听、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给乡村带来深刻影响,群众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更为多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就要增强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主体性。越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越是治理的关键点、突破口。
“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注重拓展农民参与渠道,广泛汇集各类诉求和意见建议,加强分析研判,把握各类倾向性、趋势性、苗头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表示。
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繁荣村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今年繁荣村首次将民主议事活动场所设在了村民院坝里,命名为“小院说事”,把解决群众的“身边事”作为优先讨论的话题,发动群众出点子、集体定方案,增强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
投入少、成效大的善治模式是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充分的最直接体现。在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盐井村,分散居住的村民,无论遇到啥大事小情、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院落长”来调解处理。不领报酬的“院落长”既是自上而下延伸的触角,也能自下而上发动群众,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治理的主体。今年各地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突出农民主体性,聚焦农民群众心头“急难愁盼”问题,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探索出了各式各样破解问题的务实良方,让农民群众找得着人、有处说事。“村民说事”“联手说事”“小院说事”“屋场四小”等一批聚焦“让农民发声”的自治品牌竞相绽放,沃土生花,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深化“三治融合”

特色机制建起来

冬日里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山竹沟村,“一战到底”农民法律知识竞答、农民自编自演的普法说唱火热上演,不时赢得群众叫好声,这是今年农业农村部“宪法进农村”主场活动现场。通过学法普法用法等一系列活动,在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也将自治和德治的理念融入其中。
我国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善治之道破解难题,必须坚持鼓励基层和农民群众大胆创新,持续探索深化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实现形式。
安徽省桐城市借助美名远扬“六尺巷”典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融合治理路。以“六尺巷”典故为引,司法部门介入矛盾调处,以法治“定纷止争”,顾及当地风土人情、当事人脾气秉性等因素适当劝导,以德治“春风化雨”,整个过程充分吸收农民参与,以自治“共治共享”。在山东省曲阜市,深化“三治融合”则扎根悠久的儒家文化,“和为贵”被打造成镇村调解室品牌。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认为,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引领作用,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因此乡村治理可以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正加快推进,数字管理平台成了各地深化“三治融合”的有效实现方式,提高了乡村数字治理服务效能。
在四川省安岳县毛家镇交通村,每个月都有超过800位村民活跃在“川善治”平台上。不仅积分纳入平台管理,让村民“能积分、好积分”;还把村级事务清单纳进来,有效解决外出务工、出行不便等群体“办事难”问题。今年,四川在全省推广“川善治”小程序,给“三治融合”插上了数字翅膀。
今年以来,一些社会力量也在探索以村为单位的数字平台建设。中国电信做精做实“村村享”数字乡村品牌,中国社会帮扶网打造“我们村”平台,在全国一些地方推广运用,开创了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的数字治理新局面。
各地乡村积极探索扎根本土的特色机制,也是推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
“我们区探索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让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乡镇具有考核相应部门的权力,解决了‘叫腰腿不来,叫腿腰不来’的问题。”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党委书记韩晓波说。这一有效实践被写入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把各地在乡村治理中探索的特色机制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机制方法,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有效方式。随着积分制、清单制、“街乡吹哨”等一批来自基层的创新务实管用治理方式广泛推广,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

倡导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扬起来

在宁夏,农村高额彩礼治理是今年移风易俗工作的重头戏,一整套政策体系落地已见成效,全区农村结婚登记中“低彩礼”占比超六成,平均彩礼金额较治理前下降36%。
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移风易俗就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对此,今年初,最高法发布相关规定,涉彩礼纠纷有了统一裁判尺度;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单位联合发文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一系列文件出台,促进了彩礼回归“礼”的本质。
“以前办红白喜事都喜欢攀比、讲排场,现在风气真好,大操大办的情况看不见了,铺张浪费减少了,人情负担减轻了,日子更幸福了!”近日,在湖南省安化县冷市镇大苍村的白果树湾美丽屋场里,年逾六旬的刘大爷由衷感慨。
加强移风易俗引导,应看到某种风俗背后的复杂成因,疏堵结合弘扬新风,创新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针对性措施。
在浙江省象山县,乡村文化礼堂成了农民婚丧嫁娶办酒的热门地,创新推出的“四季菜单”则让热情好客的农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而在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妇联对带头移风易俗的家庭在金融服务、就业创业、家庭保障等方面给予正向激励,武夷山市妇联探索“婚俗改革+朱子文化+旅游+茶”创新模式,推动以茶代聘、以茶代礼。
一个地区的风俗是长期形成的,移风易俗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加强协同联动,找准“痛点”,善用“巧劲”,推动乡村价值观念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保留乡土味儿。
乡村文化活动,也为文明乡风添砖加瓦。过去一年,“村BA”“村跑”“村歌”等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民文体活动,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还走出了国门,展现出我国农民的新风采。一张张淳朴笑脸的背后,善治之道熠熠生辉。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4年第24期

图片来新华社

作者:陈娜

编辑:段伊鸣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