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华大基因是国内少有的掌握核心测序技术的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医学基因检测中心之一,但其上市之路可谓一路坎坷。今天 ,华大基因终于上市了。
文/晏舒 砺石商业评论(
libusiness
)
中签了华大基因的股民们怕是要偷笑了。今天 ,被称为“基因界的腾讯”的华大基因,正式登陆创业板开始交易。
十天前,华大基因开始新股申购。这一天是很多人期盼已久的,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去年11月,华大基因的上市之路还是前途未卜——当时消息爆出,华大基因的IPO申请被中止审查。不少人担心这家公司的2017上市计划又被搁浅。
这种担心不是毫无来由,尽管华大基因是国内少有的掌握核心测序技术的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医学基因检测中心之一,但其上市之路可谓一路坎坷。
华大基因创始人、董事长汪建提起这段“不堪回首”的资本往事曾说:我比王石还惨。
从1999年在北京主导创办华大基因,到2007年南下深圳成立华大基因研究院,任董事长,如今带领华大基因上市,汪建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基因组学专家、一个健康生活的布道者。
专家、布道者、企业家
汪建是湘西人,插过队,留过学,学过中医和西医。1999年,汪建与杨焕明院士等人共同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承担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这1%的计划成果使中国的基因测序技术迅速与国际接轨。2007年,汪建南下深圳,成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作为一个基因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作为一个追求健康长寿的基因达人,汪建有自己的养生之道。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老汪”上,他经常公布自己的一些饮食之道。据说华大基因还专门成立了营养组,根据他的营养与健康数据定制均衡营养餐。另外,他还出了一本书——《老汪的小米餐桌》。
汪建自称是
工业革命的“反动派”
,认为工业革命和消费社会大大扭曲了人和环境的关系,人拥有了太多没有必要的东西——比如穿金戴银、穿高跟鞋、各种奢华消费。在他眼里,好好活着才是硬道理。
“为什么把物质和金钱看得那么重要?这是不对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我们今天这么多的出生缺陷,这么多人有心脑血管疾病,这么多人得肿瘤,还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在很多场合,汪建是人类健康和生活理念的布道者。
因此,汪建还为自己做了一个“墓碑”,上面刻着:汪建(1954-2074)。他向媒体展示过这块“墓碑”,也在很多场合,他总是说起自己要活到 120 岁。
汪建认为,无论生老病死,基因几乎影响了人的一生。而以基因为基础的医疗、保健、食品等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华大基因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生意。
在汪建的带领下,年轻的华大团队2007年绘制了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2008年后陆续启动炎黄计划、千人基因组计划及人类胃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等研究工作。
2010年,华大基因斥巨资构建全球最大基因组平台,测序业务进入大扩张时期,当年营收过10亿。
2010年5月22日,56岁的汪建带领其他数名深圳登山者向珠穆朗玛峰顶峰发起冲击并成功登顶,是国内登顶珠峰的“最年长团队”,顺带完成首个高原适应性基因研究。
2013年,华大基因排除万难将硅谷的Complete Genomics公司纳于麾下,
成为中国第一个收购美国上市公司的民营机构
,被国际大佬、国外媒体纷纷冠以“中国创新的典范”。
2014年,汪建提出生命经济,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困境下,这是最具潜力的未来经济模式,而人与健康是社会保持活力最为重要的因素。那时汪建许下诺言:5-10年让全中国人民都能享受到基因测序带来的福利。
在汪建看来,一个成熟的基因测序行业,可以极大的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让90%以上的先天性疾病消失,“人人都能活到100岁”、“管理癌症甚至攻克癌症”等等,都是他曾经描绘的壮美蓝图。
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华大基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仅在监管层面需要获得更多认可,也需要有在资本方面获得来自市场更多的支持,因此上市对于华大基因来说,变得非常关键。
坎坷上市路
一个全新行业,一个建立在科研与人体生命数据累积基础之上的“黑科技”产业,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华大基因都应该是一个被资本哄抢的“独角兽”,它也确实享受了这样的待遇。但汪建每每一提到和资本打交道,就一副“往事不堪回首”的模样。
根据整理资料发现,过去5年内,超过50家投资人(含中途退出者)通过关联、非关联的方式,为入股华大旗下的华大科技、华大医学共计投资高达72.15亿元,其中包含红杉、软银、云锋基金、光大控股、深创投等知名机构。
由于汪建对于资本极端严苛的态度,这些机构在投资过程中费尽了周折。然而贴身肉搏之后,终于获得了购买华大基因股份的机会的投资机构,却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顺利进展。
在过去的几年中,基因行业在政策上始终没有获得一个清晰、稳定的环境。屡屡出现的叫停事件,虽然并未伤及行业根本,但也不免给潜在的用户带来心理冲击,从华大基因自身的情况看来,不仅上市之路充满艰辛,也并未爆发出预期中的持续性快速增长。
A股借壳、港股上市、创业板IPO、上市中止……关于华大基因上市的种种传闻与事实纷繁复杂,一路坎坷。
在资本与监管的裹挟之下,华大基因像极了一个矛盾综合体,充满希望却又步履蹒跚。
2014年对于华大基因来说尤其艰难。2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出了通知,要求在相关的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出台以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通知下发后仍继续开展的,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这样严苛的禁令对于这种新兴行业来说,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实际上,在2013年9月份,华大基因就已经受到特别“关照”,其商用检测项目被叫停,被指其“产前优生优育筛查服务”违背现行法律。
虽然一段时间之后禁令就悄然解除,但华大基因的业绩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根据2015年华大所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在2013年取得了1.73亿元的净利润,但在2014年,这一数据下降至5852.98万元,不及前一年的零头。
2014年,市场上一直传闻华大基因将在这一年赴港上市,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2015年12月,华大基因向深交所递交了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根据方案,华大基因准备发行新增股份4000万股,募集资金17.32亿元,这一数字占到了华大基因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净资产比例的58.20%。
在当时A股IPO开闸,渠道的畅通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之后,华大基因的重磅登台,一度被认为将造就一家千亿市值的全新创业板龙头。但屡屡出现的坏消息,却让这一切横生枝节。
这就是近年来华大基因在资本市场上的缩影。几年来,资本一直都被迫与华大公司一起,面对基因行业、资本市场环境、企业盈利等各种问题,退出时间不断向后拖延。
直到2016年11月,消息又爆出华大基因的IPO申请被中止审查。理由是: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
由于政策的限制,医疗检测相关企业不允许有外资持股,因此华大基因无法选择美股等海外市场上市,A股是其上市融资必须拿下的唯一渠道。
好事多磨,这个火热的7月刚刚开始,汪建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前景光明
汪建曾说,“经历了工业时代,受益了信息时代,人类正逐渐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基因检测就是这样一个前程锦绣的行业。根据相关资料的显示,由于国内相关政策限制等诸多原因,与美国能做的近3000项基因检测技术相比,国内被批准及能开展的基因检测技术仅有20多个。
即便是这样一个在政策监管之下“先天残疾”的行业中,中国仍然爆发出了相当数量的创业公司,以及华大基因这样的世界级巨头,其中是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市场原因。
首先,中国虽然已经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几乎所有的城市固定居民都参加了医保,但在大型、恶性疾病、新生儿先天疾病面前,人们仍然难以抵抗。动辄数十万的治疗费用,是每个家庭都难以承受的负担。
因此,在生育期间,对新生事物有所了解的年轻父母,会非常愿意去尝试做基因检查,如果发现新生儿有严重先天疾病的可能,可以立即采取终止妊娠等措施。相比之下,检查费用就具有了相当可观的性价比。
另外,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这种面向终端客户的检测产品,相比人口数量少的欧美国家,具有庞大的市场。虽然目前来说,监管、市场两方面能够接受的检测种类还很少,但仍然会因此形成一个更大的蛋糕。
产前检测、宫颈癌筛查等健康服务,是华大基因非常看重的目标市场。目前,全球排名前二十大的医药企业多数与华大基因有过药物研发类基因测序服务业务合作,包括默克集团、赛诺菲-安万特、诺华、拜耳公司、辉瑞制药、强生、礼来、葛兰素史克、诺和诺德等。
2013年,深感受制于上游仪器设备商的华大,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了反向收购,购买了美国测序设备制造企业Complete Genomics公司,被行业认为抢到了“可口可乐的秘方”。目前,这样一台仪器可以将华大宫颈癌的基因筛查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内。
而获批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每例的价格控制在2000元以内,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与传统的羊水穿刺诊断唐氏综合征的价格相差无几。但是传统方式对胎儿与孕妇都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面临流产的风险,而无创的方式只需要孕妇的五毫升血。
从依赖进口测序设备到自主研发,华大完成了从产业下游到上游转移,汪建重新掌握了主动权。
近年来,华大基因的业绩表现也非常亮眼:2014-201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32亿元、13.19亿元、17.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852.98万元、27205.52万元、35001.75万元;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7650.3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52%。
在7月4日华大基因IPO网上路演时,汪建也明确表示,预计未来几年基因测序市场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
“华大系”生态版图显现
如果仅仅把华大基因看成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公司,那就错了,它的格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作为基因测序行业的“老大哥”,华大基因在这次新股申购前做了两件事:1.联合阿里云、GeneDock等共同发布了“基因测序-分析”指数;2.联合英特尔、博德研究所等共同发起了中国“基因数据分析标准流程语言协作组”。
前者是用数字化方式,验证数据分析成本占整个基因测序与分析费用的比例;后者是为推进基因测序与云计算结合,从而降低基因数据分析成本、促进产业标准化发展。
基因测序或将根本改变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医疗实践,但由此产生的数据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也对海量数据的计算、存储和分析提出新的挑战。因为数据类型多变、分析工具众多、执行流程复杂、运行环境差异等原因,长久以来基因数据分析流程的开发与维护成本非常高,分享与协作十分困难。
华大基因的方式是跨界结盟云计算推动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