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太爷
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美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12 小时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12 小时前  
政法频道  ·  寻找心空间 | 不委屈自己正是爱自己的第一步 ·  23 小时前  
精英讲书  ·  大五人格的局限性| 精英讲书 ·  昨天  
壹心理  ·  有奖征集|写给做过心理咨询的你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高太爷

怎样做到越焦虑越努力?

高太爷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9-09-25 12:35

正文

前两天老高和一位学员线下见面,他正是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几乎没有任何课业上的压力了,在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前几年压力大的时候总盼着闲下来,做点喜欢的事情,可如今终于闲下来了,一下子没了紧张感,倒不知道做什么好了。


顺着他的思路,我也大略地回想了一下,发现这所谓的“紧张感”还真是个关键的东西。


当年学生时代促使我们挑灯夜读、焚膏继晷的,不正是这种大敌当前的紧张感吗?


都说ddl(deadline,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可ddl才不会自己干活。


不信试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ddl都变成了徒有其表的形式,如果所有不得不做的事情,都成了即使鸽了也无碍大局的空架子,翘课不会挂科,翘班不会扣钱,那对于咱们这些自制力没那么强的普通人,保不齐就真把日子过成一个月31天假了。


这样一来,也就别提什么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更甭说什么修身齐家之类的好高骛远,到头来人类只能剩下一个字——“懒”。


所以说,真正出工的,还是那个焦头烂额的自己!


换句话讲,焦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内驱力。


不仅是提醒我们考试备考,敦促我们学习,焦虑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面相各异,但总的来说,一直在鞭策我们按照某种正轨去生活:


小到日常的家务琐事,比如要是不及时洗掉攒下的衣服,就要没干净衣服换穿了;
大到安身立命的生存大计,比如每个月都气势汹汹逼人而来的房贷、车贷、蚂蚁花呗;

甚至我们早在中学时代就都学过孟夫子的教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是没点焦虑意识,内忧外患一折腾,堂堂一个国家也得玩完。


这样看来,焦虑还真是神奇,明明是让人如此抓心挠肝的感觉,大家都恨不得尽早甩开而后快,可为什么它还会有这些积极的作用呢?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呢?


很简单,无非是我们率先意识到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恶果。这也是自然而然的,毕竟“不如意事常八九”,凡事很难处处一帆风顺。于是对其间埋伏着的这些不好的因素,我们产生了潜在的恐惧,并伴随着回避的欲望。


再说白一点,焦虑就是你自己在吓唬自己。


但不要小瞧了这种“自虐”能力。正是因为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提前想象出来,甚至总结成经验规律,或者抽象成理论概念,人类才比起一般的生物有更强的趋利避害的能力。


因此,人之所以会焦虑,本来也就是为了趋利避害。


另一方面,也只有当我们调动出足够的干劲,一鼓作气解决了焦虑的源头,才能彻底摆脱眼下的焦虑,重拾内心的安宁。


《大学》里有句话,叫“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情绪是人最直接强烈的体验,能把各种动力通过情绪来内驱,待大事临头,不想干也得干。


你瞧,把焦虑作为动力,还是大自然挺机智的一个设计嘛!


不过话又说回来,似乎也不是所有小伙伴都在焦虑的鞭策下感受到了饱满的干劲与充实的生活。相反,焦虑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与其说是鞭策,不如说是鞭挞,甚至干脆就是按在地上碾压。


有相当的人,焦虑非但没有让他们元气十足、精神百倍,反而让他们心神不宁、如坐针毡,结果就是不光效率没有提高,反而受到情绪的干扰,连正常的效率也发挥不出来了。


焦虑并没成为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生“惨”力。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别急,我们上面介绍的,只是焦虑在一定程度内的基本情况。所谓“过犹不及”,焦虑即使能为我们带来一定的正面作用,也是有适用范围的。好比生病时吃药吃过了量,只会起到反作用,凡事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这一结论早就被心理学家证实过了。耶克斯(R. M. Yerkes)和多德森(J. D. Dodson)在研究中指出,动机强度并非与工作效率呈线性关系变化,而是一种“倒U型”的曲线。

所谓的倒U型,大致长这样:


这里的“动机”,通俗点说,就是你有多想完成一件事,也就是我们上面一直在说的内驱力、“干劲”、焦虑。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干劲”不是越足越好!这也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若是面对足够有余裕的工作,最佳水平的峰值就会在动机强度相对较高的位置出现。而随着工作的难度增加,这一峰值会不断朝左下方移动。


如果换成更生活化的情境来说就是:


面对简单的工作,没有点焦虑驱动我们还真就不想干,能拖则拖;


但如果工作很难,我们越想解决,越容易不知所措,过度的焦虑反而成了阻力,所谓“治丝益棼”,越着急越麻爪。


同时,上面的曲线也暗含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


越容易的工作,越有可能在我们的能力掌控之下顺利地完成,因此越不容易引发焦虑;


而越困难的工作,便越不容易按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顺利解决,因此也越容易引发焦虑。


也就是说,简单的事情,我们的的焦虑往往不够,导致动力不足;而复杂的事情,很容易唤起焦虑情绪,导致动机强度往往过强,反而成了阻力。


这仿佛是一个死循环!


我们想要的是峰值附近的“最佳区间”的焦虑,而非偏左侧(过低)或者偏右侧(过高)的焦虑。


So,要怎样做才能既充分发挥焦虑的积极作用,又不让它干扰我们正常的效率呢?


在这里,老高可以给出大家几点小建议:


1、梳理眼前的任务,明确焦虑源头。


焦虑,本质上提示即将到来的威胁,是面向未来指向的。这个属性很好,让我们能够提前布局规划,做好应对,这也是焦虑巨大的价值。


但有利当然也有弊,焦虑的指向性往往比较模糊,如果不刻意澄清,我们会搞不清楚焦虑源是什么。


比如,生活中的事情往往不会很友好地单独出现,各种大事小情总是扎堆出现,如果不能清晰地认识到眼前都有哪些事情是我们亟待处理的,很容易变得迷茫。


结果明知道有许多事情要做,却不知从何入手,这时的焦虑就显然更偏向于负面的作用了。


所以不妨在书桌上或工作台等显眼的位置,准备几张便利贴或一本备忘录。只要想到有新的任务,就及时更新到上面。已经解决的任务随时划去。


这样就可以避免无谓的焦虑,从而最有条理地聚焦任务,整理心情了。


这是最简单的工作,但却是极具效果的策略,推荐!


第二,将较难的任务分解成简单的阶段性小任务,而后分阶段定下ddl(deadline),尽早处理。


上面也提到了,困难的任务容易使人焦虑,同时,相较而言,困难任务的最佳动机水平(或者说,所能承受的焦虑情绪强度)也较低,焦虑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效率,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困境。


如何将焦虑尽可能的移动到峰值的最佳区间?


一个方法是提升对焦虑的调节能力,化解部分焦虑,这涉及系统性的情绪调节技巧,方法留待以后。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降低任务的“主观难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分解,不要正面硬刚大块头的整体任务。


如果我们试着提前着手,将其分解成若干阶段的任务,而每阶段的任务比起整体难度便可以有所降低,这样一来,动机强度与最佳水平便可以一个降低,一个升高,朝着更为接近的水平调和了。


而之所以鼓励大家尽早处理,也是考虑到精力的合理分配。着手越早,每个阶段的小ddl之间的宽余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腾挪出一部分时间给那些相对较难的工作。这样才能多方平衡,不至于误事。


第三,不要忽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确保自己始终处在正常的焦虑水平。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最坏的状况,那就是即使将所有的事情梳理清楚,并且分阶段解决了,却仍然感觉莫名的担忧和焦虑。这就一定要重视起来。


若是焦虑的来源与焦虑的表现很不相称,诸如一件比较简单或比较次要的任务,理论上应该很轻松就可以解决,却让自己感受到了莫大的焦虑,并且类似的情况已经持续很久(如几个月甚至半年),就要考虑这种焦虑的情绪,是否有可能已经病理化,成为了广泛性焦虑症。


这时就要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师的诊断并接受相关的治疗或疏导。


总而言之,适当地利用焦虑确实有积极意义,它能唤起我们的动机,使我们获得宝贵的行动力。但我们不应该被焦虑的情绪蒙蔽,甚至陷入迷茫,要学会分析它,拆解它。


解决焦虑的最好途径不是无视,不是忍耐,更不是逃避,而是“化敌为友”,为我所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老祖宗们几千年的智慧和忠告,我想,他们也同意上面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和建议~

全文完。

PS:我在做的意志力社群有涉及,如何系统性地将焦虑的生“惨”力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其他意志力相关的内容,如自我探索寻找目标抵御诱惑管理情绪坚持执行培养逆商,等等。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看点击文章:“难产”14个月,高太爷终于开社群了


【关于老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知乎27W+关注答者,正在努力活成一束光的心理学践行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