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与亚洲研究系教授Eric Hayot,在其《学术写作风格的要素》的书中,把学术写作视为一个过程,包括“行为、心理和制度”的要素,本书不仅为完成学术写作提供策略,更讲述写作实践技巧和步骤指导。敬请阅读。
文/Eric Hayot(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与亚洲研究系教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与亚洲研究系的Eric Hayot教授2014年出版《学术写作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academic style)。从标题可知,本书既是向威廉·斯特伦克和E.B.怀特的写作指南经典《风格的要素》(Elements of Style)一书致敬,也包含本书力求成为学术写作经典的目标。
为什么你应该读这本《学术写作风格的要素》?学术写作指南通常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数量最多,专门针对非虚拟写作,详细到段落乃至句子的层面,虽然也会涉及写作的一般原则。前述写作经典手册《风格的要素》即属于此类。
第二类着重解决写作心理问题,从心理和工作结构入手,帮助人们开始写作。例如Paul Silvia的《学术写作:如何写得多》(How to Write a Lot)。
第三类针对特定的学术写作类型,讲述其正式的模式和结构,例如博士论文、期刊文章或者学术书籍的写作指南。例如Wendy Belcher 的《如何在十二周内写作一篇期刊文章》(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
《学术写作风格的要素》覆盖了上述三个领域。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实践的写作”,把写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讨论学术写作的制度背景和结构,提出完成学术写作的策略。
第二部分,“写作策略(Strategy)”,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确定段落结构、如何开始、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
第三部分,“写作技巧(Tactics)”,给出写作实践不同要素的具体建议,包括引用、脚注和尾注、例证、比喻语言、措辞、专业术语使用、重复、句子节奏和比重分配等。
第四部分,“成为作家(Becoming)”,再次强调写作是一个“过程”,成为作家的过程,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把写作视为一个过程,包括“行为、心理和制度”的要素。
写作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
对于写作,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认知:写作就是把已有的想法写下来,作者在落笔之前已经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这会妨碍你把写作当作一种研究和发现未知的媒介。
在你将其写在纸上或输入屏幕之前,你无法确切知道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所以不要等想清楚了再下笔。这也是为什么你最后完成的书稿或文稿,往往与初稿大相径庭。
如下节选自第三章:完成学术写作的八个策略。
1. 每天写。
这是最古老的一个写作策略:为了完成写作这一心理上非常困难的任务,只能将其变为习惯。习惯可以把行为自动化,能够大大减轻心理选择的困难。但是养成习惯非常困难。2009年一项研究表明,养成习惯通常需要两个月时间。
每天写很难,在每天要做的日常事项里,就属写作最难最可怕。关键是在每天留出一小段时间进行写作,把每日写作放进你的日程表。每日写作也是照顾自己的一种方式。
一旦写作日程定下来,就要严格遵守,不要轻易让其他人或者自己破坏,不管有多么充分的理由。
那么,你应该写多长时间呢?学期期间需要教学,有课的日子,每天能写半个小时就很不错。没课的日子,每天能写1-2个小时,那就非常好了。
寒暑假时,我每天写3-4.5小时,分为三个时段进行:早上9:30-11:00;中午11:45-1:00;下午1:30-3:00。写作时段之间午餐、吃零食和上网。我发现自己很难集中注意力连续写作超过一个半小时,有时甚至完成不了第三个写作时段。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改成读书,或者干脆休息。
不管你的写作时段如何安排,最要紧的是有一个写作常规模式,而不在于写作模式到底如何。
每日写作还有一个好处:它能够在心理上使你免于“不知道何时可以不写作”的焦虑——这是学术搬砖者最大焦虑之一。
2. 设定小的写作目标并完成。
不管你把字数还是写作时间作为写作目标,有时会无法完成当日的目标。记住:未完成的目标无助于习惯的养成。
因此,必须你需要设定小的、可实现的写作目标。不要设定每天写四页纸,或者每天写作八小时,或者有课的日子也要写两小时。设定目标要小,慢慢来。你的工作在于把完成目标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成目标的人。
曾经一度,我给每日写作设定字数目标,后来觉得这个目标让我过于焦虑。不过在暑假,我仍然把每日两页作为写作目标。基本上我有两个写作目标:完成两页或者完成三个写作时段,哪个目标先完成就那个。
当你未能完成每日写作目标时,首先试着原谅自己。不要让培养习惯过程中一时的挫败改变你的工作日常。向前看,如果你无法消除原谅自己的内疚感,那么就集中完成今天的目标,并因此而为自己感到骄傲。
不要把今天的欠账加到明天的任务中,这样无助于写作习惯的养成。而且,额外增加的写作目标更容易失控,有时因为目标太难,干脆自暴自弃,放弃不写转而去吃薯片/看美剧/打游戏……
设定并完成小目标还决定了你与自己的关系:是为了没有完成目标而不停责怪自己还是为了达到目标而自我感觉良好。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形成自我驱动自我激励的写作习惯,也会让你更快乐一些。
3. 卡住时继续写。
写作肯定会卡住。你可能卡在宏观层面上,写了三四个月之后,你对自己的文章失去了信心,害怕需要重新写过。或者卡在微观层面上,某些日子你就是啥也写不出来。
两种问题,都是一个解决办法:继续写。微观层面的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创建一个新文档,随意写(freewriting),脑子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上个五到十分钟。
这样随意写上个十分钟,可能就找到了解决办法,从随意的模式转回专注模式。有些不那么严重的问题,可能逼自己在桌前坐久一点就能解决。
对于严重的问题,首先,重新读一遍已经写好的东西,花一点时间修改句子段落,然后写文章大纲,描述论点的逻辑和证据的组织等。有时卡住的问题不在于句子,而在于结构。
如果还是卡住,另一个办法是请朋友、同事或导师阅读你的文章,帮忙找出问题所在。
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写作障碍的根源在于两个错误的幻想:写第一稿时就必须样样都搞对;第二,害怕自己达到自己无法逾越的极限。
4. 避免高尚的拖延。
最常见的高尚拖延的形式就是教学。我写不出来,因为我要备课。我今天没写,因为我有那么多篇作业要改,诸如此类。
用教学作为拖延写作的借口,有三个根源:第一,教学自我感觉知识渊博力量强大;第二,教学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第三,上课时间是硬性的,每周必须上。与之相反,写作让人感觉害怕和虚弱(写作难啊),是为自己服务,并且对于写作并没有硬性约束,没有人/机构要求你每周必须写。
学术工作同时包括教学与写作,很容易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偏向其中一种,并且以此合理化不做另一种的原因。
这种表面的互换性掩盖了两者情绪上的根本不同。教学比写作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倾向于教学,而不是写作。
课堂上尽责教好即可。对于研究生来说,没有人因为教书教得好而拿到博士学位。对于教师来讲,避免把在课堂上那种力量和优势作为无力写作的虚弱感的补偿,特别注意不要让指导学生、行政会议种种事情侵犯写作时间。
这些建议不是轻视教学,而是不要把教学作为写作的替代,不要把教学作为不写作的借口,不要让教学占据你所有可支配的时间 ,让你感觉自己不能写。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养成写作的好习惯,你会更享受教学,因为你知道教学并没有妨碍你达到其他的专业目标。
除了教学,其他形式的高尚拖延还包括照顾孩子和家人。对策类似,这些事情不是不重要,而是不要用这些事情取代写作。
目标不在于永不拖延,而是更快发现自己高尚拖延的模式,加以改正,而不是让拖延长时间地妨碍你写作。
如今,我毕业已经十年了,我仍然拖延。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更快发现自己在拖延,并且养成一个让自己恢复高产写作的习惯。
5. 与恐惧做朋友。
很多人把不再畏惧写作当成目标,我则认为,任何为了成为好的、伟大的作品的写作本质上都是让人畏惧的,因为它挑战你的写作能力,让你认识到你实际写出的最好的作品并不能达到你最有野心的目标。害怕写作是不可避免的。关键不在于消除恐惧,而是管理好恐惧。
无畏的写作往往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写作。
成功的学者并不总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如何与焦虑和恐惧共处,无论如何都继续写作的人。
6. 初稿糟糕,终稿提高。
许多写作指导都强调简洁的重要性。能用一个词表达清楚,就不要用两词;去除冗余;写作简单直接。
这些建议都没错,不过,写作伊始,尚无资格担心精确的问题,只有当你写了足够多的东西才需要。
例如,从二十页稿子里删去十页是一个灾难,从210页稿子删去50页没啥大不了的。过早删减,会减缓写作速度,而且有些罗嗦的句子可能包含重要的想法。
从心理上说,过度删减可能形成自我否定和放弃的写作模式。陷于这种心理模式的人可能因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把整个事业视为一系列的失败。
可能你的某些写作确实不好,百年之后没有人读你的作品。但你并不是自己作品的最佳裁判,也不能很好认清伴随写作而来的情绪。好的写作实践在于认清这个事实,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警惕。
当你在写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的文章时,随着写作你会不断学到新东西。
刚开始写作时,不要对思考线索删节太厉害。跟着想法写下去,之后再回到写好的部分,思考如何组织成一篇连贯的文章。
7. 把修改甚至研究视为写作。
没有道理把写作和修改分割成两个独立的过程。修改不是在完成写作后才发生的,修改构成了写作动态过程的核心。
研究也类似。不少最好的想法都是在浏览、阅读和做笔记时产生。所以要把研究作为写作的一部分。
8. 实行上述建议!
大多数读者可能并不会采纳上述建议,我自己也没有采纳书本上大多数的建议。
但上述建议来自个人亲身实践的学术写作,亲测有效。
不实行上述建议的另一个原因是太难了。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来养成习惯,这两个月里需要严格的意志力和自律,并且不可避免会经历失败、陷入低落情绪、或者生活有什么事影响了写作。
哪怕我已经有了15年写作实践,当我从假期重回写作常规时,仍然需要足足一星期才能恢复写作常规。写作真的很难。
相信自己,去尝试实行这些写作策略,不要因为几次挫败而放弃。对自己好一些,与紧张和恐惧做朋友。时间长了,写作的确会变得容易一点。(完)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订阅号“城读” 2016年4月15日(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徐亮
温馨提示:现微信最新版本“订阅号”已实现公众号置顶功能,广大读者可点开“金融读书会”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即可将“金融读书会”置顶,方便查阅。
关注巴曙松教授“百度百家”专栏(网址:http://bashusong.baijia.baidu.com),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