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长大以后,已经很少有节日能像双十一那样让人兴奋了,尤其是看到今年双十一的广告牌都写着「双十一快乐」时,不觉感叹云叔的有恃无恐,居然真把自己当节日了。
但是买对东西才能真正保持快乐呀,在这个需要保持清醒、稳住双手的关键时刻,我们理所当然要推出避坑指南。
对了,不要以为天坑只有 20 个哦,由于今天篇幅有限,明天我们还将继续放出另外 20 个购物天坑
,大家做好准备检查自己的购物车吧。
①
误区 1:保暖内衣越厚实越保暖
在我国,只有保暖率和透气率分别达到 30% 和 180 毫米/秒以上的,才能被称为「保暖内衣」。
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查看商品标签中的
「
执行标准
」
,只有写着
「
FZ/T73016-2013
」
或
「
FZ/T73022-2012
」
字样的,才是合格的针织保暖内衣。
但
想要保暖,不是加绒加厚或者穿得越多就越有效。
正如上一条说到的那样,保暖性能跟材质可固定下的空气量成正比,只要穿衣方法得当,即便只穿 3 件,衣服也能像保温壶一样为你的体温保驾护航。
那么,怎么穿呢?戳下图告诉你咯:
②
误区 2:范冰冰一年敷 700 张面膜,我也要天天敷
范冰冰在今年的巴黎时装周上辟谣了,她基本上 2 天敷 1 次面膜。
很多小仙女觉得面膜补水效果好,就囤好多货天天敷,但其实
猛敷面膜容易补水补过头,造成肌肤屏障功能受损,变得敏感;有的还会因此冒出急性痘痘,或者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严重些的,甚至有脱皮、红疹问题。
所以,不建议大家天天敷面膜。
面膜一周敷个两三次就够了,给皮肤一个休息的时间,并且敷完面膜之后,为了保湿,记得做好后续的护肤工作,比如涂面霜。
③
误区 3:
含酒精的
护肤品会毁脸
其实关键看的不是产品,而是你的肤质。
对醇类成分过敏的肌肤、敏感肌和干皮,就不太适合用这类护肤品。
有些人本身就对醇类成分过敏,因此一用含有酒精,甚至其他醇类如丁二醇等成分的产品,就出现红点、爆痘、发痒等过敏反应,这真的不能怪酒精了。干皮则是因为酒精挥发带走水分,更易缺水、紧绷,如果还不注意保湿,就比较危险了。
而角质层正常的健康肌肤,以及油性、混合性、痘痘肌肤,只要正常使用,不过量,就不会产生刺激感,反而会觉得清爽舒适。
④
误区 4:含硅油的洗发水会导致毛孔堵塞、头皮敏感、脱发
目前还没有一项研究表明硅油会造成这些问题。
硅油的主要作用是「修护」:它可以附着在发丝上,填补张开的毛鳞片间的空隙,从而使发丝变得光滑,减少发丝间的摩擦,让发丝重现光泽;同时,它也在发丝上形成了对角蛋白的保护层,让发丝可以保持水润。
无硅油洗发水虽然将硅油去除了,但考虑到消费者还是有头发顺滑的需求,它们依旧会在产品中加入硅油的替代成分,例如植物油和鲸蜡醇。
选择含不含硅油的洗发水,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发质来
,取舍不定的,不妨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⑤
误区 5:日本的眼药水就是好
日本的很多眼药水,设计理念都偏「激进」,注重的是迅速有效地让人「感觉焕然一新」,而不是从长久地保持眼睛健康,减少长时间用眼对眼睛的伤害来的,所以并不见得是好选择。
就像兴奋剂并不能真的缓解你身体和大脑的疲劳一样,这类眼药水也不能缓解你的眼疲劳,只是让你感觉不到而已。短期拼一拼还好,长期使用轻则会加重视觉疲劳,重则产生依赖症,甚至患上其他眼科疾病。
眼药水里陷阱多,你真的适合用眼药水吗?
⑥
误区 6:CADR 值越高的空气净化器越好
并不是。并且只看 CADR 值挑选净化器是不够的。
CADR 值受两种因素影响,一个是一次净化率,另一个是风量。
前者代表了空气在净化器内部过滤一次能有多干净,后者则是说一定时间内可以把固定体积的空气过滤几次。由于一次净化率越高,会使得空气通过滤网时的阻力变大,导致风量大幅下降。
不同档次的净化器有不同的侧重,中低端的净化器一般「求量」,即用高风量、更多的循环次数来弥补单次净化效率的不足。而高端净化器则是「求稳」,追求超高的一次净化效率与更长的滤芯使用时间。所以
有时,高端净化器 CADR 值反而偏低。
⑦
误区 7:用了空气净化器,室内空气就好了
空气净化器并不能解决所有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室内空气污染除了颗粒物、甲醛外,还可能有 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氡、氨等等致癌气体。而这些有害气体,单凭空气净化器是解决不了的。
比较建议的两种去除室内有害气体的方法,是通风和去除污染源。
⑧
误区 8:除螨仪上的紫外线灯可以杀死螨虫
紫外线灯确实具有杀菌功能,在实验室里效果也不错,但家居环境下受各种条件限制,效果要打个折扣,甚至存疑。
首先,
UV-C 紫外线的穿透力有限,
一般的纸片、玻璃、塑胶等都会大幅度降低它的强度,床垫也是。
想要借助它杀灭床垫、沙发深处的尘螨是有困难的。
其次,
杀菌效果和照射剂量有关。
照射剂量是照射时间和强度的乘积,短时间高强度和长时间低强度的效果在理论上是一样的。出于安全考虑,除螨机上的紫外线灯强度不会特别大,所以在时间上会有要求。
综合考虑下来,
想利用除螨仪上的紫外线灯达到杀死尘螨的效果,尤其是杀死藏在床垫深处的尘螨,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那除螨仪就不值得买了么?戳下图给你看结论:
⑨
误区 9:衣服细菌那么多,消毒液和洗衣液搭配使用才安全
不建议两者一起使用,而且频繁使用消毒液并不好。
消毒液会使洗衣液中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活性酶效果减弱,而洗衣液则会让消毒液中的杀菌成分失去活性,
一起使用的话,两者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虽说各种消毒液的化学成分不同,不少消毒液也打出了「更安全」的招牌,但对于感官比较敏感的小伙伴,仅仅从味道上就很难承受消毒液的刺激。
加上如果漂洗不够彻底,随着衣服晾干水分蒸发,消毒液的残留浓度也会变高,这样不仅会损伤衣物,对于接触衣物的皮肤表面也会产生一定的伤害。
⑩
误区 10:几盒高科技甲醛吸附剂,就能简单有效除甲醛
你把除甲醛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甲醛自然挥发需要 3-15 年时间,除甲醛是场持久战,速战速决基本不可能。
市面上的除甲醛产品无外乎封闭、吸附和分解这三种方式,但其实大部分都没有作用,或者效果轻微无法解决超标问题。除甲醛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到污染源,比如板材家具,更换掉它们,其次是定时开窗通风。
甲醛大多藏在哪里、民间偏方和黑科技方式为什么不好,戳下面图片,一篇文章告诉你:
⑪
误区 11:墙面刷硅藻泥可以除甲醛、净化空气
硅藻泥是近年来新兴的壁材,确实会
有商家声称「硅藻泥可以消除甲醛、净化空气」,但这真的属于不实宣传了。
清单曾在一篇推荐硅藻泥地垫的文章中为大家介绍过,硅藻泥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只是物理吸附啊,顶多是把甲醛吸到了墙上,并没有消除它,你还是天天跟甲醛共处一室哦。
再唠叨一句,在除甲醛这个问题上,真的不可轻信厂家宣传。甲醛的挥发期有 3-15 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减少家里的污染源,多开窗通风、置换空气。如果使用了净化器,也需要勤换除甲醛的滤芯。
⑫
误区 12:连续使用 X 周美白牙膏,牙齿就能显著变白
能不能变白和变白多少存在个体差异,
这个大家都懂,这里我们说说变白的代价问题。
美白牙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添加硅性物质或低浓度过氧化氢等去渍成分,分解牙渍,总的来说效果有限;另一种靠打磨牙齿表面进行美白,很容易磨损无法再生的牙釉质,导致牙齿变得脆弱。这样的美,我是宁可不要的。
健康的牙齿本来就有一些黄色的,千万不要受电视广告或是明星们的影响。只要牙齿自然、健康、没有污渍,看起来都会让人觉得舒服。
至于洁牙粉、美白牙贴、漱口水以至冷光美白等牙齿美白方式,也是各有各的适用情况和优缺点,你可以戳下面图片了解看看:
⑬
误区 13:牙线是塞牙时才用的
要是这么认为,你可就浪费了它 99% 的功用。牙线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清理牙刷够不到的、齿缝间的牙菌斑。
你应该能想像得到,相邻两颗牙齿存在着紧密贴合面,这是任何牙刷的刷毛都无力触及的隐秘区域。在齿间清洁这件事上,牙线君是无可取代的,因为只有它,才能深入到图中的红蓝区域,为你扫除牙菌斑:
并且,牙线最好早晚都用,每次消耗至少 30cm 哦。
⑭
误区 14:只要是净水机过滤出来的水就能直饮
在国内自来水总体水质不佳的情况下,目前只有 RO 膜反渗透净水机才能做到直饮。
反渗透净水机过滤精度很高,净化出来的几乎就是纯水,仅含有极少的杂质,它是不管你所在当地水质如何都能做到直饮的。
还有一些超滤净水机,在极少数水质较好的地方也可以做到直饮,但是并不适用于全国。
⑮
误区 15:低钠盐是「送命盐」,
千万不要买
低钠盐是健康无害的,尤其合适中老年人和高血压病患者食用。不过,不建议肾功能不全的人用低钠盐。
低钠盐是以碘盐为原料,再添加一定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从而改善体内钠、钾、镁的平衡状态,减钠补钾而基本不减咸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患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不过,对于肾功能不全的人来说,不建议食用低钠盐。因为肾功能不全会导致肾脏排泄钾的能力下降,而钾摄入过多会容易引发高血钾症。
所以只要肾功能齐全,适量摄入低钠盐有益无害。
⑯
误区 16:抑菌洗手液能抑菌,当然要买它
杀菌≠抑菌,我们生活中可能并不需要抑菌洗手液。
杀菌指在洗手时消灭手上现有的细菌,这个活儿我们从小用的普通香皂和洗手液就能做。
而抑菌是指在洗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靠手上残留的抑菌成分抑制细菌繁殖,这个活儿也许现在市面上标榜
「
抑菌
」
的产品都不一定做得到。
而且,已经有证据证明某些所谓的抑菌成分具有毒性且对环境不友好,抗菌成分长期使用也可能弊大于利,比如引起免疫系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