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必读
育儿路上,与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个妈妈六个娃  ·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每个中年老母亲都不容易 ·  2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小学数学成绩的虚假繁荣,你家孩子中招了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必读

幸福的家庭,从来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父母必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4-25 07:15

正文

心   里   有   束   光    ·    眼   里   有   片   海

最近,《人民的名义》大火。

它不仅是一部现象级反腐剧,也是一部现象级家庭问题剧——不管是清官还是贪官,家庭都充满了各种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家里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 拾遗 (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01

这是在知乎上看到的“小雨”故事:

结婚前,许多男生追求小雨。

但小雨最终选择了现在这个老公,

“每天接送我上下班,让我觉得他值得托付。”

哪知一结婚,老公态度就变了。

“对待我就像是对待犯人一样。”

有一次,小雨因为工作调迁跟同事吃饭,

吃过饭后,就剩下她和组里的领导,

领导正帮小雨熟悉新调迁的岗位工作,

这时,她老公来了,就坐在隔壁桌上。

“这个男人是谁啊?”

“你们两个在这里干嘛?”

半个小时,他给小雨发了20多条短信。

小雨如实相告,他就是不信:

“要不是我撞见,你们不知会做什么事。”

回家便把小雨按在床上,强行发生了关系。

“就连平时我去超市买东西,

跟门岗打个招呼,他也会吃醋,

每次都不顾我的反对强行跟我发生关系。”

他,完全把小雨当成了自己的私有物品。







02

吴鹏遭遇着跟小雨类似的烦恼。

他是一个十足的“妻管严”。

出去跟朋友吃个饭必须跟老婆报告,

怎么报告?

“要么就让我拍个现场视频,要么就打电话让我旁边的人接,以证明我没有说谎。”

他老婆,实在是个奇葩。

规定吴鹏接电话铃声不能超过三下,

“超过三下回家就写两千字检讨。”

每天回家都要检查吴鹏的手机,

“看我手机里有没有她不认识的女人。”

她看过的电视剧也非要吴鹏看一遍,

“看完之还要我跟她谈观后感。”

吴鹏实在受不了了:“我透不过气来。”

她却问:“那你爱我吗?”

吴鹏回答:“爱啊!”

她说:“那你就该理解我,我是一个缺少安全感的人。”







03

春节,去我小姨家做客。

我和小表妹正在闲聊,

小姨递给我俩一人一支香蕉。

表妹说:“我想吃苹果。”

小姨说:“不行,苹果没有营养。”

表妹说:“但是,我想吃苹果。”

小姨说:“香蕉含很多很多维生素,治疗不孕不育,滋阴养颜,吃香蕉吧。”

表妹说:“我知道,但我就想吃苹果。”

小姨说:“不行,必须给我吃。”

表妹说:“能不能别什么都管着我?”

小姨说:“怎么管你了?”

表妹嘟嘴说:“我吃什么你要管,买什么你要管,穿什么你要管,出去玩你要管……”

小姨眼睛一瞪:“我还不是为你好。”




04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特重亲情和联结。

“一家人,要不分你我。”

“都是自己人,客气啥。”

“太客气,人家还觉得你见外。”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我们,

不知不觉就患上了心理疾病——病态共生。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

患有“病态共生”心理疾病的我们,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间、姐妹兄弟间、父母子女间,

常常没有“自我”和“别人”的概念。

不是把自己的事托附别人,强行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

就是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只要对方不愿意,

我们就会失落、沮丧、抱怨、愤怒:

“我还不是为你好。”

“你不爱我了吗?”

“你现在翅膀硬了,用不着我了。”

然后以爱的名义,去要求和裹挟对方。

这种要求和裹挟,其实就是一种控制。

也就是说,我们不知不觉就充满了控制欲——

●将自己的价值观等同于对方的。

●随时随地窥探对方各种隐私。

●将对方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将对方当成自己泄愤的渠道。

●对对方各种事务进行越俎代庖。

●要对方尊重自己,自己却不尊重对方。

●经常性逼问对方爱不爱自己。

●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和期望的工具。

…………

中国家庭关系,为什么痛苦?

因为彼此没有界限感,太有控制欲。

90%以上的家庭矛盾都因“欲控制对方”而起。





05

有一次,龙应台一家去垦丁海岸玩。

玩着玩着,龙应台要去上厕所。

起身时,她问儿子:“你要不要去?”

安德烈有点不耐烦:“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

龙应台不理儿子,径直去了。

上完回来,安德烈却不依不饶:

“请问,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

龙应台不甘愿地回答:“不会。”

安德烈说:“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后来,安德烈给龙应台写了一封信: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

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

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

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

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

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封信,将龙应台震撼得“目瞪口呆”,

她把这封信称之为“安德烈的《独立宣言》”。

中国家庭为什么充满这么多矛盾?

因为我们常犯跟龙应台一样的毛病——没把对方当成一个完全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别人”。





06

大学同学春晓嫁到了美国。

前段时间,她从美国回来。

说了几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问她:“美国老公和你以前中国男友相比,有什么不同?”

春晓一拍大腿:“他们真的搞男女平等,你的事就是你的事。”

有一次,春晓与老公发生争吵。

春晓说了一句:“你想控制我?”

老公立马涨红了脸:“没有,没有。”

在欧美家庭,控制是一种可耻行为。

所以他老公极力澄清:“我真不是。”

我们又问:“婆媳关系难不难处?”

春晓说:“美国孩子结婚后,一般不与父母同住,就算与父母同住,父母也不会干涉孩子的婚姻生活以及如何管教小孩。”

春晓有时会去婆婆家做客或过节,

“婆婆坚决不让我动手帮她做饭,

说那是她自己的事,我是客人,

应该呆在客厅看电视、喝咖啡。

在美国,我很少听说哪家有复杂的婆媳关系,

因为婆媳关系导致夫妻离婚的更是少之又少。”

有一次,公公婆婆来看望儿子,

在春晓家小住了几日。

那天,恰好春晓与老公发生了争吵,

但公公婆婆都装作没有听见看见:

“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要是贸然劝阻,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刚结婚时,春晓还不适应,

因为老公经常跟她说“谢谢”。

春晓奇怪:“夫妻间还要说‘谢谢’吗?”

后来她才明白——既相亲相爱,又拥有各自私人空间,是美国家庭的一大特点。

也就是说, 再亲近的人之间,也有界限感。

“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别人的,从而守住自己的界限,不侵犯别人的界限。”

中国家庭关系之所以矛盾纷起, 往往就是因为彼此间缺少这种界限感——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所以,心理学大师海灵格强调: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07

情人节到了,钟石工作很忙,

正发愁怎么空出时间陪刘若英。

刘若英却打来了电话:“我约了女朋友过节,你不用特地陪我,也不用给我送花。”

她就是这么独立、大气和豁达。

刘若英曾以为24小时腻歪是爱最好的状态,

直到经历婚姻,才终于懂得:

“再爱一个人也不要没了自己,

再好的关系也要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因为宽松而舒适,因为自由而独立,

因为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而爱得更深。”

结婚时,她对钟石说:

“我决不会在家里做全职太太,

照常唱歌、演戏、写作,哪样也不耽误。”

钟石说:“就因为你这么丰富有趣,我才娶你。”

刘若英和钟石的家里设置了两个书房,

分别是房子对角线最长距离上的两端。

进家门后,一个往右走一个往左走,

共同的空间是中间的厨房和餐厅。

他在他的空间里做事讲话,她不受影响,

她也在她的空间里潜心沉思,写稿看书。

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独立,

在共同的大房子里爱着彼此。

表面上好像他们不够恩爱,

其实他们爱对方爱得最透彻也更聪明。

很多人问两口子的幸福秘诀,

刘若英说:真正爱一个人,就是让对方活得像自己。

不管是作为父母也好、爱人也好、子女也好,

我们一定要像刘若英和钟石一样,

明白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支配和控制。

从而不再以爱的名义绑架和控制对方,

让对方活出自我,活得像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