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吧
社会学吧最早创办于2004年,我们坚持以促进中国群学发展为宗旨,服务于广大社会学师生和爱好者。严肃但有情怀,专业不失玩乐!和我们一起热爱社会学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应急管理  ·  每年超2000例,近期已多起!警惕6种情况→ ·  昨天  
扬州广播电视台  ·  邗江叶华生被查! ·  昨天  
扬州广播电视台  ·  邗江叶华生被查! ·  昨天  
央视新闻  ·  汤圆和元宵,好吃,爱吃,但别这么吃! ·  3 天前  
新华社  ·  有哪吒!元宵晚会节目单出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吧

今日荐书 | 一本了解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进程的通识读本

社会学吧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26 21:57

正文

作者:陈乐民 史傅德

定价:55.00元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再版了陈乐民先生晚年的两本学术随笔《启蒙札记》与《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与欧洲著名历史学者史傅德教授的对话录)。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在西方文明史中,作者特别关注启蒙精神怎样在西欧以及北美萌芽、生长和铺开,而了解启蒙精神有助于理解欧洲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思中国的启蒙。同样,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作参照,有些欧洲历史的特性便容易忽略。在对谈中,两位学者的批判与反思贯穿了欧洲内战、市场经济、宗教改革、民族主义、教育、革命、理性、传统、政党、欧盟建设等诸多话题,时时激起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本书语言平易近人,是了解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进程的通识读本,从中可以看到老一辈学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尽思索与追问。


精彩评论:

这本书在欧洲的历史语境和在中国当下现实这双重语境下讨论欧洲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使得本书既充满着历史的视野,又带有思想的透视和现实的观照,这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具有一种昭示性意义。阅读这本书让人总是觉得思想扑面而来,犹如一个睿智的长者在叙述一段逝去的历史,在凝练流畅的言说中包含着对人深切关怀的生命跃动,充满了智慧的哲理与思想的启迪。——李宏图


作者简介:

陈乐民(1930—2008),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前欧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东欧巨变和欧洲重建》《战后英国外交史》(主编并主要撰稿)、《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编并主要撰稿)、《欧洲文明的进程》《十六世纪葡萄牙通华系年》《20世纪的欧洲》《欧洲文明十五讲》《莱布尼茨读本》《文心文事》《徜徉集》《陈乐民文集》(九卷),以及译作《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马勒伯朗士著)等。

史傅德(Fred E. Schrader,1948— ),原籍德国,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欧洲近代史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复辟与革命:1850-1858马克思的手稿》《奥古斯特·戈山与法国大革命》《莫斯科审讯的社会史》《欧洲市民社会史(1550-1850)》《民族国家以前的德意志(1648-1806)》《法国大革命的语义史》等。曾获斯宾诺莎奖和法兰西学院政治与道德奖。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启蒙札记

前言:“启蒙”札记 /5

一 何谓启蒙

讲一点18 世纪以前的历史 /11

科尼斯堡的圣人——康德与启蒙 /14

康德论启蒙——读康德《何谓启蒙,答复这个问题》 /17

启蒙在苏格兰 /22

启蒙的进程——以英国为例 /26

英国启蒙的近代意义 /30

二 伏尔泰与启蒙

伏尔泰与启蒙——伏尔泰诞生三百年 /35

重读伏尔泰《哲学通信》 /45

理性·人性 ·文人 /48

跟伏尔泰去英国 /51

“理性”在历史的长途跋涉中 /54

伏尔泰与爱尔维修 /60

伏尔泰:“铲除卑鄙” /64

《论宽容》中译本问世——兼及译家蔡鸿滨 /68

伏尔泰的一篇讽寓小品 /72

伏尔泰的大脑 /76

从迷信到理性——伏尔泰为什么写“历史哲学” /80

闲说“伏尔泰与中国” /96

“大杂家”伏尔泰 /100

敬畏思想家 /104

三 论其他启蒙思想家

说说狄德罗 /109

狄德罗的一篇小说:《修女》 /112

狄德罗的“沙龙随笔” /117

卢梭是怎样一个人 /120

论卢梭 /124

思想巨人约翰·洛克 /131

大卫·休谟何许人 /134

伏尔泰笔下的卢梭与休谟 /138

弗朗西斯·培根 /142

四 启蒙与中国

瞎子摸象——启蒙时期欧洲哲学家眼中的“中国哲学” /149

莱布尼兹与中国——兼及“儒学”与欧洲启蒙时期 /152

启蒙在中国 /161

市民社会的经验在欧洲 /166

李慎之去世五年祭 /172

即使是一粒沙子,也该是一粒有“灵性”的沙子(代后记) /176

第二编 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