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开玩笑。
五一期间,中国电影传来捷报,杨幂凭借《逆时营救》,夺得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雷米奖最佳女演员,同时,《逆时营救》拿下最佳影片。
杨幂,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再对中国电影无知的人,都会惊讶这组关键词的排列方式。
Sir不禁好奇地打开新闻。
然后——
看到如此颁奖现场——没挂平整的背景布、PPT介绍页,山寨款“小金人”……
这样由中文撑起来的国际电影节背景板。
Sir心中隐隐不安。
Sir的好友
@钱德勒
曾经说过——
再小的奖项也要自重
。
什么是自重,简单说,就是
自我定位正确,尊重事实
。
看看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是如何自我定位——
来自百度百科
每句都让人很有吐槽的欲望。
比如——
堪称历史最悠久的独立电影节,
与旧金山电影节、纽约电影节并称北美地区三大评选性质的电影节。
“北美地区三大”,圣丹斯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答应了吗?
共设有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电视广告、音乐电视等10个单元评选,
下设200多个分项
……它以扶持独立电影、
设置大量奖项为特色
。
一个电影节,居然以“大量奖项”为特色?
还有这句——
李安、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等著名导演都曾在这里获得职业生涯第一个奖项。
所以,你是李安、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的伯乐?
Sir搜遍所有《推手》资料页,都看不到它和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有任何联系。
再看看还没上映的《逆时营救》中标志性的幂式表演——
仅从预告片,恕Sir眼拙,并未发现杨幂的表演与过去相比有任何质的飞跃。
而一个没有质的飞跃的杨幂,怎么就成了“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了?
组委会把奖项颁给我,然后我自己也觉得很荣幸。
嗯,
她的荣幸,也是我们的恐惧
——这让我们想起了被中澳国际电影节黄晓明
(《何以笙箫默》)
,东京电影节中国电影周金鹤奖最佳男主角吴亦凡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好莱坞国际奖景甜
(当时就连《长城》都还没拍出来)
刷屏的过去。
回想一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语电影人也曾力争走出去。
那时的电影,是《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秋菊打官司》等不朽的杰作。
那时打败的“对手”,是《青木瓜之味》《山丘之王》,同样经得起时间洗刷的经典。
那时的奖项,是戛纳、柏林、威尼斯等至今仍被无数电影人梦寐以求的荣耀。
(从左向右)徐枫、陈凯歌、张国荣展示戛纳金棕榈奖
现在呢?
我们频频出手的作品是《逆时营救》《九层妖塔》《何以笙箫默》?
我们同台竞技的对手,都输给《何以笙箫默》《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了,你真的有兴趣知道?
我们看到的颁奖现场,来自明星通稿,而非媒体报道。
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个奖项,它设立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从小的来说,是发现不被发现的精品,表扬值得表扬的优秀,一个有分量的奖,可能是一个艺术家抵抗市场压力,专注创作的最后底气。
从大的来说,是建立一套独特的美学标准,从审美观、价值观去引导行业,推动电影艺术的多元发展。
它可以小众,甚至偏激,但人格绝对独立。
独立,是奖项的底线、态度,是奖项的根本。
换句话说,一个真正的奖项,是敢于站在电影前方,指明方向。
而今天,那些兴风作浪的国际电影节,是跟在明星屁股后摇头摆尾的玩物?还是为权力资本利益输送的白手套?
不待见金像奖的杜琪峰,曾经说过为何他拒绝参加金像奖——
“他们过去十几年来的评审做得不是太好,我不希望他们分猪肉,但他们整天分猪肉。”“奖不是一个很公平的东西”,“有些演员拿了影帝,还是演得一塌糊涂。”
但在Sir看来,分量最重的却是这一句——
“(去颁奖礼)对于我来说没有东西要学,你说我要学什么
。
”
当年,《美丽上海》本有机会出征威尼斯电影节,然而,制片人徐枫
(《侠女》主演、《霸王别姬》幕后推手)
竟然放弃。
她给的理由是,
成片跟剧本落差大,根本不可能拿奖,如果只是去走个红毯,没意思。
最近,《摔跤吧!爸爸》成为不少影迷见面安利的第一对象,主演阿米尔·汗大范围走红。
我们惊讶于他的职业态度、社会责任感,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阿米尔·汗本人几乎不参加印度颁奖礼。
他说——
我看不到任何我应该给予期望的颁奖,我不信任他们,所以我宁愿不参加。
从这些拒绝参奖的案例中,无论是“我配不上奖项”,还是“我看不上奖项”,究其原因,是来自从业者对奖项的敬畏,对职业的尊重。
Sir并非针对鲜肉小花,但今天,在绝大部分人的演技还尚待磨练的阶段,就给他们表彰最佳、帝后,所以,你要那些演艺圈更小的从业者,学习什么呢?
我们更应该警惕的还有——
当野鸡奖的存在,不是个别案例,而成为常态时,那么它渐渐浮出水面的冰山,更让人细思恐极。
众所周知,商业片和艺术片,代表电影的两大分支。
商业片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关心的是当下,所以好的商业片,通常是流行的大众产品。
而艺术片,它天然与格式化为敌,它追求的是表达的绝对自由,它志在未来,即使今天可能赔钱,但历史总有一天能为它正名。
一个健康的电影生态是,这两者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
但在种种野鸡奖的语境中,艺术,变成另一种可供售卖的商品。
演技等同于流量,最佳等同于身价。
长此以往的结果是,没有人再把艺术当真。
这正是Sir今天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儿戏奖项的原因。
商业不可耻,艺术也不可怕,但把商业包装成艺术,却是一切堕落的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