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科院物理所
物理所科研动态和综合新闻;物理学前沿和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太难学? ... ·  2 天前  
环球物理  ·  【物理规范】物理单位物理符号书写规范 ·  3 天前  
环球物理  ·  【物理试卷】2025央视春晚隐藏的物理考点 ·  4 天前  
环球物理  ·  【趣味物理】趣味物理小实验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科院物理所

氧八面体旋转调制实现超薄LaNiO₃的金属性电导及大轨道极化 | 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  · 公众号  · 物理  · 2024-12-03 20:33

正文

钙钛矿稀土镍氧化物(ReNiO )具有丰富的电磁输运性质,近期因拓扑结构相变导致的超导电性备受关注。ReNiO 系列氧化物通常随着温度降低会发生金属-绝缘体相变,而 LaNiO 是其中独特的存在,它在所有温度下都保持着顺磁金属态,这种差异主要归因于 NiO₆ 氧八面体旋转模式的不同。不同的旋转模式会影响 Ni-3 d 轨道和 O-2 p 轨道间的杂化程度,最终显著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 此前,理论预言如能在准二维的 LaNiO 中实现大的面内轨道极化,其电子结构将类似于高温超导铜氧化物,可能导致超导性。 然而,Ni-3 d 和 O-2 p 间的强杂化效应会大幅抑制轨道极化,同时“电死层”效应也使得超薄 LaNiO 变得高度绝缘,因此 在实验上难以真正实现理论预言的这种 LaNiO 电子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3组近年来致力于 氧化物异质界面物性设计及调控 方面的研究工作。最近,该组博士研究生时文潇在陈沅沙副研究员、孙继荣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联合物理所刘邦贵研究员, 利用 LaNiO ( ) 和 CaTiO ( ) 的氧八面体旋转模式的不匹配性,通过将两种材料的超薄层交替堆叠,形成超晶格结构,成功在超薄 LaNiO 层中诱导出了 的非平衡氧八面体旋转模式。 与传统的 模式相比,这一亚稳态的旋转模式 更有利于高电导率金属相的形成

(a)-(c) 体系的结构表征 (d) 轨道杂化和轨道极化表征

研究发现,在张应变衬底上外延生长的 LaNiO 子层厚度仅为 2 个单胞时,超晶格样品 仍展现出金属性导电 ,这在之前其他调控手段下均没有实现。此外,该体系中的 LaNiO 薄层还表现出强烈的 面内轨道极化,极化率高达 35%,这是目前报道的在 LaNiO 体系中实现的 最高面内轨道极化度 。X 射线吸收谱结果表明, 的旋转模式将 增强 LaNiO Ni-3 d 轨道和 O-2 p 轨道杂化, 从而在超薄 LaNiO 层中保持了金属性。因此,在该体系中的准二维 LaNiO 薄层将同时具有良好的金属性导电和大的面内轨道极化, 满足了高温超导铜氧化物中载流子的基本特征 (无轨道简并、自旋1/2、准二维和反铁磁关联), 为进一步在钙钛矿相 LaNiO 中探索超导电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该工作显示,通过将不同氧八面体旋转模式的氧化物材料合成外延异质结,将可能获得具有不同于体相旋转模式的氧化物界面相, 为调控钙钛矿氧化物中的轨道-晶格关联并激发其潜在物性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成果以“Improved Conduction and Orbital Polarization in Ultrathin LaNiO Sublayer by Modulating Octahedron Rotation in LaNiO /CaTiO Superlattices”为题,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 9931(2024) 上。M03组博士生 时文潇 、T02组博士生 郁博文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张静 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 刘邦贵 研究员、 陈沅沙 副研究员和 孙继荣 研究员。该工作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的支持。该工作利用国内的大科学装置包括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 BL02U2 和 BL08U1A 线站等。

原文链接

编辑:余荫铠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万圣节cos最像幽灵的竟然是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