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近期流行的两种小众轻奢时尚单品——小马宝莉卡和乌龟玩具小卡的现象级流行。从孩子们、商家、家长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天价小卡的诞生原因和背后的商业逻辑,同时对于社交媒介影响下孩子们的过度消费和赌博心态提出了担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马宝莉卡的流行现象
小马宝莉卡成为学生党的新时尚单品,采用类似盲盒的随机模式销售。交易市场规模庞大且混乱,已有稀有贵卡出现天价交易。小马宝莉卡的盛行结合了网络直播和线下直营渠道营销,同时社交属性显著。
关键观点2: 乌龟玩具小卡的流行现象
乌龟玩具小卡通过直播间进行销售,游戏形式有趣吸引孩子们持续消费。家长们担心孩子沉迷游戏和过度消费的风险。
关键观点3: 商业逻辑与家长担忧
商家利用孩子们对集卡活动的热爱情绪和社交需求推出相关产品。家长们担心孩子们因此陷入消费主义漩涡和游戏成瘾风险。
关键观点4: 社交媒介的影响
社交媒介如直播间和朋友圈成为孩子们交流的新场所,但也存在赌博心态和攀比心理的风险。
正文
前段时间,“小马宝莉卡 16万一张”华丽丽地登上了热搜榜。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是什么小众的文字,实在看不懂!
疑问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小马宝莉卡是什么?为什么能卖这么贵?不就是一张小卡片吗?评论区里惊现妈妈辈的网友亲切解答,“我女儿已经迷上好长时间了”。
是的,没错。收集小马宝莉卡在小学生群体已经火了好几个月了,最近大有从“儿童特供”走向“全年龄段适宜”的扩张态势。与此同时,一种和抽小马宝莉卡有些类似的盲盒游戏——“乌龟对对碰”,也开始在网络上彰显出强大的存在感,似乎也想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或许每代人都有自己必须要收集的“破烂”,从90、00一代的三国卡、干脆面小卡,到现在10代的小马宝莉卡,流行的课间娱乐方式也乘上了复古的潮流,只不过这次,大家玩得有点大。
要说近来最火的小玩具,卡皮巴拉、Loopy还有线条小狗可能都要靠后站站。一群五颜六色的树脂类小乌龟玩具,因为直播间的“乌龟对对碰”盲盒游戏,开始迅速捕获大家的芳心。
“乌龟对对碰”是什么?打开直播间,不少直播主已经当上了这款游戏的庄家。不同颜色的小乌龟玩具被装在“盲袋”里,玩家下单购买一定数量的“盲袋”,并许愿一个“幸运色”。等待庄家拆开盲袋,并将小乌龟摆在九宫格上,如果拆出的小乌龟颜色和排序符合奖励规则的话,直播主播会赠送一定量的盲袋给玩家,然后接着拆,直到不再符合赠送条件为止。
不同直播间的奖励规则不同,比如拆出“许愿色”的小乌龟赠送一个盲袋、拆除两个相同颜色的小乌龟赠送一个盲袋等。有趣的奖赏条件让玩家们在直播间里持续消费,根本停不下来,在不停地花钱买盲袋、拆盲袋、等待命运审判的循环中,越来越多的小乌龟玩具入账,让玩家们成功享受到了“养乌龟自由”。虽然不少玩家对着一大堆的“乌龟军团”不知如何处置,甚至还会生出一丝丝后悔之情,但他们大多都同意,这是为情绪下单,快乐最大。
走进校门口的文具店,或者商场里的精品店,会发现小马宝莉的周边卡开始侵占最优的货架位置,不少人站在周围激情消费这些盲盒式的卡片,乐此不疲地进行豪赌。各种五颜六色的小马驹似乎成为了孩子们热烈追捧的新“偶像”。
不同于柯南、奥特曼、宝可梦等经典大火卡通IP,小马宝莉在国内的知名度一直处于“大家好像知道但又没那么熟”的状态。这些将小马宝莉视为新统领的孩子们,很多都没有真正看过这款讲述一群小马驹学习魔法故事的美国老牌动画,它真正活跃的时间还要再往前数个十几年。
因此,当小马宝莉卡成为学生党的新时尚单品时,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是小马宝莉?为什么是这些小马驹?事实上,与其说是孩子们选择了小马宝莉,不如说是小马宝莉乘上了恰到好处的商业飓风。
近两年,收集卡片的活动重现生机,在手机游戏、短视频的夹击下,还能在学生圈层里守住辉煌,甚至冲破年龄限制,勾起成年人童年记忆,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陷入集卡狂欢。首先,这或许得益于不少孩子们优秀的“收集癖”基因。有些人可能还记得,十几年前,孩子们可以为了收集干脆面里的赠卡,疯狂购买干脆面。十几年后,小马宝莉卡取代了干脆面卡,本质上还是孩子们对集卡活动热爱情绪的表现。
小马宝莉IP的形象也很好地托住了孩子们的期待。在动画中,所有小马驹角色加起来有两百多个,它们的颜色形象各不相同,动画中的性格特点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爱动人。不少看过动画片的小马宝莉迷认为,所有角色都塑造得很用心,生动立体,讲述友谊的故事虽然是“子供向”(主要受众是低龄儿童),但感人至深,所有人都能感受到。
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构成,让周边小卡的衍生产出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在简约可爱、老少咸宜的画风下,可解读的故事空间仍然宽广,周边小卡的价值也因此水涨船高。这样的IP小卡,获得孩子们的喜欢,可谓是轻而易举。甚至,小马宝莉不像柯南、奥特曼、宝可梦具有如此庞大的知名度,正好微妙地卡在了有一定认知度,但又没火到“烂大街”的状态,这让它成功成为了一款小众轻奢型的时尚单品。这时候,嗅到商机的周边小卡制作商再来个顺水推舟,结合网络直播和线下直营渠道打出一套营销组合拳,小马宝莉卡的盛行便能够理解了。
虽然小马宝莉卡的爆火,看似原理还是干脆面卡集卡那一套,但是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娱乐方式的膨胀增长,很多玩法已经和十几年前完全不同了。
小马宝莉的系列卡牌销售,使用的是类似“抽盲盒”的随机模式。按照价位,小卡分为10元辉月包、5元彩虹包、2元趣影包三种,其中10元包和2元包,分别已经出到第5个版本和第2个版本。卡牌的卡面,不仅按照角色进行了区分,还根据动作、排版方式、制作工艺的不同,生产出更多类别。
以趣影包为例,每个包内的卡,根据数量配置和出现概率的不同,有“普通卡”、“稀有卡”,甚至还有所谓“超级稀有卡”之分。比如卡牌背面为黑色的卡牌数量较少,开出概率比较小,被尊敬地称为“黑卡”,成为集卡圈里的硬通货与炫耀资本,如果流入交换市场,也是众人哄抢的香饽饽。而那些形象一般、价值一般,抽到只能自己留下没有市场的卡,也被赋予了水灵灵的“普卡”之称。
小马宝莉卡的交易市场,是前所未有的庞大与混乱,它早已超脱了线下小卡一换一的简单想象,进入明码标价的成熟时代。在线上直播抽卡愈演愈烈与线下市场极具扩张的背景下,每张值得被购买的小卡,都在某一个短暂时期,拥有它的价格与买卖双方,而在这个短暂时间段未被达成交易的卡片,很有可能在未来迎来“价格跳水”或者“价格涨高”两种迥然不同的结局。参与交易的孩子们,常常有各自的小卡经营法与讨价还价技巧,这成为了小卡交易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既野蛮又成熟的小卡交换世界,追星热情与商业头脑得到施展,出现“天价”小卡几乎是必然。
随着小马宝莉卡受众圈层的扩张,市场越来越庞大,上千元、上万元的稀有贵卡的出现已经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尽管前段时间冲上热搜的所谓16万一张的小马宝莉卡,最后被发现大概率是“有价无市”,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小马宝莉卡所谓的“商业价值”正在持续走高。
虽然大部分局外人对小马宝莉卡的风靡表示了不理解,但这种态度几乎不太会影响到为了抽到好卡贵卡稀有卡而持续火拼的卡圈人。至于“一张卡片为什么能这么贵”这个问题,如果非要简单粗暴地解释,那么“千金难买我愿意”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答复。
小马宝莉卡的交易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让换卡这种行为自带的社交能量也开始凸显。当小马宝莉卡取代一本好看漂亮的笔记本,或者一双名牌的运动鞋,成为学生党之间共同认可的硬通货,它也变成了大家用来交往的新型货币。
买一包卡抽卡、抽出来的卡彼此交换、收集每张小卡形成图鉴、在网络或者朋友圈内购买或出售小卡,这些小马宝莉卡流行之下的应用场景,成为了新的社交场所。
不过,这种新的社交模式,引发了不少家长们的忧虑。他们担心孩子们会逐渐沉迷于抽卡与卡片交易,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甚至继续收窄孩子们的社交途径,让价格价值成为衡量交友关系的标准。
而根植于网络直播间的“乌龟对对碰”游戏,因为带有“赌博”性质,很容易引发孩子们的激情消费。新奇而有趣的外表包装下,隐藏着“游戏成瘾”的风险与过度消费的隐患,不少家长们对此感到很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