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静,女,49岁,中共党员 ,副研究员,神州细胞工程有限公司工艺研发负责人。
相对于基础研究,国内的生物制药产业化研究相对落后,尤其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基、蛋白抗体等关键科研试剂领域,长期受制于国外垄断,导致国内企业面临高昂成本及漫长供货周期的挑战。面对这些困境,她迎难而上,20多年来,扎根基层,深入一线,带领团队钻研生物药产业化过程中的每一个工艺环节和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突破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和抗体药物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重重技术壁垒,建立了一套完整地从母细胞筛选改造、表达原件优化、细胞构建、克隆筛选、培养基优化、生产工艺开发、纯化介质偶联、工艺放大等技术,使得各项技术均衡发展,彻底解决了生物药产业化的技术限制,为我国生物行业产业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为百姓生产优质的良心好药”是她身为制药人的初心使命。针对凝血八因子蛋白不稳定、工艺难度大难题,她建立的系列技术,针对性地解决了八因子培养基、加料液、加料策略、亲和层析介质、纯化工艺、商业化规模放大等全工艺环节的技术,实现了八因子的高产能和高纯度,成功将该品种于2021年推向市场,成为首个国产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产品,极大解决了凝血八因子药物供应不足的问题,上市一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元。由她负责工艺开发和放大的药物和疫苗已经有4个品种上市,3个疫苗获批紧急使用;另有10个产品在临床阶段,20多个产品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骨干,张延静承担了16个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为我国生物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期间发表论文13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在技艺与工匠精神传承的方面。张延静采用“传授+跟踪”的独创方法,亲自指导年轻科研人员,“无死角”传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技术心得,并定期组会研讨,使他们在实战中深化认知、夯实基础。在她的精心培育下,企业的研发团队不断壮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高素质、高度专业化的科研力量。
敬业和永不自满是张延静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诠释与实践。在生物制药的过程中,她不懈探索,精益求精,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显著突破。面对重重挑战,她持续攀登技术高峰,致力于生产出质量上乘、价格合理的药品,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王冬,男,41岁,中共党员,中核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数字化控制系统(DCS)产品研制与应用技术负责人。他专注于“中核集团统一、先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控制系统产品研制十四年,负国家之重,行使命之责,带领团队扛起核工业DCS自主化和国产化的创新大旗。
2013年,在中核集团的决策部署下,中核控制肩负起对核工业DCS系统国产化“0”突破的重托,正式启动自主知识产权安全级与非安全级DCS系统研发工作。作为团队一员,王冬从DCS单个模块组件做起,推进系统研制工作,在自主研发这条路上,他和团队成员一道,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由于当时核工业DCS国产化刚起步,团队经验不足,首次测评未达预期,研制工作一度陷入低谷,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而是潜心蛰伏、沉淀自我。直到2018年公司决定重新启动核工业DCS平台研制工作,已经是技术负责人的他,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决心攻克核工业DCS国产化难题:他优化研发流程,与团队共同探讨DCS研发及运维体系;针对非安全级DCS平台的高复杂性,他梳理出58项关键技术任务,不舍昼夜,攻坚克难;在后续工程样机试验中,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参与了从系统级控制性能到每帧同步数据的校核,最终该方案通过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实际性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荣耀与成功向来是由敢于梦想、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人来书写。2019年以来,王冬带领的DCS研制团队在科技创新实现一系列新突破。他带领团队研制的非安全级DCS平台龙鳍®(NicSys®2000)实现了海南核电3、4号和海南小堆项目的应用落地,安全级DCS平台龙核®(NicSys®8000N)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安全电气设备设计和制造许可证,共获授权专利2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5项,撰写了学术论文和技术研究报告30余篇,已被认定为“亦城领军人才”。
在他看来,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敬业奉献”,而脚踏实地的行动则是对这一信念最有力的诠释。立足于本职工作,他深潜于数字化控制系统的研究探索,以匠心独运的专注和不懈追求,为我国核仪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张森,男,34岁,中共党员,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BIM主管。
从理论研究的象牙塔,到项目实战的风雨兼程,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在他看来,BIM技术不仅是冰冷的代码与模型,而是赋予建筑生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建造效率的钥匙。
深圳黄龙坡学校项目的地下机电管线,是交织的复杂迷宫,也是他技艺展现的舞台。张森凭借BIM技术对复杂地下管线精准建模,提前洞察并妥善解决众多交叉碰撞问题,为项目顺利推进筑牢坚实根基,赢得业主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可。转战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续建项目,面对极端气候与艰巨任务的双重考验,他再次挺身而出。在这片高原之上,他与团队逆风前行,利用BIM技术优化设计与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让复杂的工程流程变得井然有序,不仅提升了建筑质量,还有效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工期。而这背后,是无数次深夜的灯火通明,是无数次方案的推翻重来,是他对技术极致追求的最好证明。
2023年,对于张森而言,是收获与传承的一年。在公司总部,他精心指导41个项目圆满完成BIM应用创奖工作,斩获162项殊荣。个人获得BIM国际级奖项1项、BIM国家级奖项3项、优秀企业组织奖2项等多项荣誉。作为BIM讲师,他始终将传承与分享视为己任,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毅然决然地奔波于深圳、长沙等地,坚持开展线下培训,将专业技能倾囊相授,为行业培育了一批批新生力量,为BIM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张森以极致严谨、全神贯注之姿,将工匠精神践行于每一个BIM项目之中,不放过建模管综中的任何细微之处,确保每一个构件零误差,完美呈现建筑的每一个精致细节,以匠心独运铸就非凡品质。
贺超,男,197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精密机械制造分厂数车班班长,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2005年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
在近三十年数控车生涯中,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节创价值500余万元。在陀螺仪关键部件加工中,面对极高精度要求,贺超带领团队与机床厂合作,成功研制出超精密球面加工设备,将合格率从20%提升至99%,该成果获国家星火计划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某产品核心技术攻关中,他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零件精度实现了质的提升。在对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标准要求下,他每日提前到岗检查设备,坚持班组巡检,确保产品质量。精于细节,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问题根源,及时调整刀具避免批量问题。为解决零件壁厚导致变形难题,他提出颠倒加工工序的创新建议,有效降低了报废率。
“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递下去,把兵工人的精神发扬下去”,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将个人技能无私传授经验给年轻员工,打造了一支高质高效团队。30年贺超始终秉承“自主创新、匠人品质”理念,全身心投入机械加工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工匠精神,成为基层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
卫金侗,男,28岁,中共党员,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MRAII喷漆机器人维修代班长,喷漆车间创新带头人。
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从不退缩,勇于担当。在MFA喷漆车间V206车型发泡新工艺的设备改造项目中,他主动承担起设备安装与调试检查的工作,认真细致地检查每一个细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面对专业的英文标准文件,他和班组成员一行行翻译,确保整改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在整个过程中,他共提出设备安装调试问题多达112项,并将这些问题逐一监督整改,为后续的顺利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敢于创新,在工作中不断寻求突破。他自主搭建了机器人3D胶枪、填排阀维修测试平台,解决了备件在线下维修后无法测试的问题,有效避免了因备件维修问题导致的设备停线,预计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停线损失37万元;优化CC机器人法兰管路项目,通过减少机器人手轴内管路,提高了管路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管路磨损及损坏的概率,预计每年可节省备件及停线成本43万元。
他以赛代练,不断拓展眼界、提升技能。他热衷于在比赛中学习总结经验,但这条路并不顺利。自2018年起,他便开始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虽然初赛复赛经常名列前茅,但一到决赛就“名落孙山”。面对屡次失败,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这条路,但在班长的鼓励下,他坚持学习,总结经验,终于在2022年的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荣获第一名。
对于工匠精神,卫金侗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难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肯学、敢于迈出第一步,就能超越自我。”在工作中,他细致检查每台设备,精心维护,确保运行顺畅和喷漆质量稳定;他严格把控细节,对每项设备执行严苛检查,确保产品达标且满足客户需求。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书写青年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