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杨恒均游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自己的路,也让他人走他们的路;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杨恒均游学,伴你走过山山水水,寓学于游,黑眼睛看世界,感悟人生与一草一木,是你不容错过的旅游、学习于一体的机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今天楼市重大信号 ·  16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杨恒均游学

不回国不爱国?

杨恒均游学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10-02 11:17

正文

作者: 心路独舞

来源:心路独舞(ID: XinLuDuWu_2016)



早上看到一个话题,问的是出国留学率是多少,学成回国率又是多少。无意中看了几个回答,感觉很悲哀,为现代社会中依旧要把个人私权和政治混为一谈的荒谬,为粗鲁和愚昧却浑然不觉的无知。


从清华毕业算起,我在美国有20多年了。我们系学生来美国的人约一半左右,这部分人几乎都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后留在了美国,也有少数几个海归的,但都是孩子生在美国、自己入籍后。 我曾动过心海归,但看到我那些没有出国的同学在拼命送孩子出国,还有几个同学三十好几一家移民加拿大,从头来过,为的是给孩子一个新的起点,我庆幸我只心动未身动。


去年我的一个海归同学又选择归海了,这位同学在美国博士毕业后,到一所州立大学做了四年的助理教授后拿到了终身教授,因厌倦了能看到在美国工作到60岁生活的四平八稳,抓住一个机会回到国内任教。

不过他很快又回来了,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对国内的人事关系难以适应 ,海归前他曾被许诺过不少优惠条件,包括住房、启动科研基金、研究室、助理、家属安置等,结果一半难以兑现,和领导交涉结果不理想,又对同事的抵触情绪感到很束手无力,回去后几年的研究工作和当初设想的“大展宏图”相距甚远。


二是子女教育 ,他的两个孩子生在美国,上小学后带回国插班,一直不适应国内学校的压力,还要花很多时间帮助孩子,如今孩子要上高中了,一心要回美国读大学。


为什么出国尤其是到了美国后很难海归的问题。


一是生活压力问题。 同学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家里没权没钱,在国内买房子要啃老,就业没什么门路,在美国读书的奖学金就能买得起二手车,博士毕业找到工作就买得起房子,不仅不用啃老,还能反过来帮助家庭。


二是孩子教育问题。 在美国孩子六个星期大就能送幼儿园,不拖累老人或者疲于奔命请保姆。大一些上学孩子的压力不那么大,有很多时间参加体育、艺术等活动(免费或收费很低),孩子童年比较快乐。中学和高中阶段美国的学业要辛苦一些,有些甚至不亚于国内,但不会只为了一个“高考”独木桥,孩子可以有多种选择,心理压力小很多,这是很多人送孩子出来、海归的又归海的主要原因。


三是人事关系简单。 在美国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好,和同事上司关系简单,没有勾心斗角,不需结婚凑分子,不需送礼。还有不得不说的空气污染、水污染……


当然,每一种放弃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牺牲,譬如爱吃的街边小吃、与家人绕膝的团聚之乐,还有熟悉的语言文化等。


根据2015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对留学生回国后再归海的意愿调查,在918个受访者中有68% 的留学归国人员表示有“再归海”的意愿,主要原因见下:


国内环境污染严重(37.8%)


国内薪酬太低(28.5%)


找不到满意工作(2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产先生  ·  今天楼市重大信号
16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