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大明
如果小明不见了,就到这里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秦大明

如何练就流氓般的自信?

秦大明  · 公众号  ·  · 2019-09-18 22:33

正文


自卑的人,往往才急功近利。 他们非常着急,希望赶快抓住些什么来证明自己。


不止一次有人这样问我:


小明,虽然你并不牛逼,但是有一点我特别欣赏你,就是不管你身处什么境地,都能表现得像个流氓一样自信,这种自信是怎么炼成的?


答:首先,你先把自己变成一个流氓啊!


「流氓般的自信」这个词我很喜欢,它的真实内涵应该是, 哪怕最困难的时候,你也从不怀疑自己,坚信未来可以变得更好。


如大多数人一样,我也并不是时刻都很自信的,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不但没有流氓般的自信,其实还有点自卑,只是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就慢慢转变了过来。


我用了「转变」这个词,是因为 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


我们要讨论自信,就必须要讨论自卑。就像我们要讨论成功,就必须要讨论失败一样。


凡是那些只讨论问题的一面,而缺少参考对比面的,都是耍流氓。 比如教你如何成功,而绝口不提自己的失败。


基于此,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如何正确认知自卑,以及如何将其转化成自信?


<1> 两种形式的自卑


自卑的心理有正向和逆向两种呈现方式。


正向的自卑 表现为,觉得自己一切都不如他人,面对他人时觉得不自然不放松,在尚未行动之前就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等。


逆向的自卑 则表现为难以对身边的人真正肯定,倾向于否定自己做不到的行为,或者比自己做得好的人和事。


正向的自卑很好理解,但逆向的却不太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所以下面我会重点说一说自卑的逆向表达。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每当别人在做一些在他们眼里「不可能」的事情时,不管这些事情最终会怎样,他们都会以上帝视角嗤之以鼻:


就凭你?也想成功?意思是, 我都不行,你能行?


这样的冷嘲热讽恰恰反映出这些人内心深处的自卑,也反映出当别人以行动刺痛了他们对现状不满但又不敢改变的绝望时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懦弱。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你会发现,总有一些人,他们 对身边很「相似」的人总会很难去认同


比如你考了第一名,他们会说你只是运气好;你找了个好工作,他们会怀疑你走后门;你创业了,他们会第一时间跳出来说你肯定做不成。


但如果把对象换成他们完全没有交集的陌生人,他们的态度立马会大转弯,他们倾向于更容易承认陌生人取得的成绩,而非身边的熟人。


以上这些都是很典型的自卑的逆向表达。


<2> 外部参考系


观察世界,是需要很多维度的。这些维度里,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参考系。


自卑的来源,除却不可控的基因要素之外,最重要的可能在于 参考系的选择 上,正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的对象,我们发现自己不如比较对象好,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卑。


通常讲到参考系,我们首先会想到同班同学、隔壁家的小孩、单位老李,如此等等,这些我把它们统称为 外部参考系


很显然,不同的外部参考系,对我们的自我认知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甚至会有相反的结论。


对于那些优秀上进对自我成长有要求的人来说,他们选择的外部参考系往往都会定位得比自己高,而不会比自己低或者一样。比如上学时候班级的第一名,工作了之后的部门领导,比自己提前买房的大学同学,等等。


但外部参考系的选择是一件很容易让人疑惑的事情。


很多人选择的外部参考系,是自己在某一方面暂时达不到与之相当的标准,但其他方面又是如此相近。这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我应该达到参考系的全部标准。


比如我的同桌小明,在学习成绩方面,我就是没有他好。但其他方面,我们都没有什么显著差异,甚至我还比他好,比如我比他帅,比他高,家里比他有钱,如此等等。


如果以小明作为我的参考系,我潜意识里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既然我们如此相近,甚至我其他方面还要更好,那学习成绩方面,我也不应该比他差!


这时候人就会容易产生自卑,因为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都是一个大学的,那我们就应该找到类似的工作。既然都是一个单位的,那我们就应该拿类似的薪水。既然都是二十几岁,就不应该你有那么多房子而我没有。


年轻人当中普遍存在的 同伴压力 (peer pressure)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就是错误地把外部参考系锚定在某方面比你好,但其他方面和你非常类似的一个群体当中。


你潜意识里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会意识到就不会接受,不会接受就很难真正去向他们学习。然后你就会无奈,但你又没办法短期去改变,所以你就会感到很有压力,然后就会自卑。


我的经验是, 选择一个各方面均有差异的外部参考系(我称之为「独立参考系」),来指引你在某一方面的努力,会有很大的好处。


你不会因此错误地认为你 「应该」 和他一样好,你会服气于他,会坦然接受差距,转而去向其学习。


这也是我男神查理芒格(他就是我的独立参考系)一直说 「要向伟人和先哲学习」 的原因。你可能会觉得单位同事老李炒股厉害是运气好,但是你对巴菲特不会这样认为。


重申一遍,不要去选那些和你过分接近的(诸多方面相似)外部参考系,而应该去选那些和你各方面都差异巨大,但你具体参考那个维度又是全面领先你的。


过分接近的外部参考系,会让人的眼光,格局,甚至心胸变得狭隘,行动上也变得亦步亦趋,容易让人丧失前瞻性和大局观。


<3> 内部参考系


参考系其实分为外部和内部,人们容易意识到外部参考系的重要性,但往往会忽略内部参考系的建立。 很多人其实是缺乏内部参考系的。


简而言之, 内部参考系即是你自己,更多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


大多人都习惯和别人比较,靠外部世界,靠标签来评价和认知自己,自己行动和前进的动力也是靠外部参考系来赋予。


但其实这是不全面的,你可能还需要向内看:是否比昨天的自己变得好了一些。


学会向内看,人们才会更容易接受外部世界的变化,接受自己同他人的差距,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而接受,是真正改变的第一步。


有人说,人一切痛苦的本质都是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认为,这种愤怒大部分时候,是源于将认知的参考系,过分地锚定在了外部参考系之上。一旦建立起强大的稳定的内部参考系,就很难会产生这种「愤怒」。


对外部参考系的锚定,尤其是 不恰当的锚定,其实是一种执着 。佛家里说,执着生业,业是五毒(贪嗔痴慢疑)之源。


向内看,有助于放下执念,获得内在的和谐,所谓的inner peace.


大凡真正厉害的人,都有非常强大的内部参考系,都懂得放下对外部世界的执念,转而追求比过去的自己变得更好。


追求 每天睡觉时比起床时更聪明一点点 (查理芒格),追求 内部计分卡 (巴菲特),这就是所谓的自我驱动力。


摆脱对自己「无能」的初步认知,取决于正确参考系的选择,更多指代恰当外部参考系的选择。而摆脱对自己「无能」的深层认知,则取决于能否建立起稳定的内部参考系,实现「 向内看 」。


正确参考系的建立,是实现从自卑到自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4> 正反馈激励机制


自卑和自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能否转化的关键是正反馈循环强化的机制能否建立起来。


自卑之所以自卑上面讲参考系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简单说,就是因为 对错误外部参考系的锚定,和内部参考系的缺失。


如果不能摆脱外部参考系的影响,那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从标签意义上的弱者变成强者,别无他法。


弱者变成强者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期望一下子超过隔壁老张,上铺的兄弟,别人家的孩子,这是不现实的。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