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推送2017年秋季卷“海外大学的哲学教育”专栏,共4篇文章。这也是农历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推送。在此,给各位读者拜个早年,大家过年好!
法国大学哲学教育的必经之路
——
法国中学哲学教育
The Necessary Road to Philosophy Education
in French Universities:
Philosophy Education in French Secondary Schools
郭真珍
(
GUO Zhenzhen
)
(
法国里昂三大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
2015
年,巴黎索邦大学邀请清华大学多位老师去巴黎参加学术会议,会议间歇大家来到大学对面的一家餐馆就餐。餐馆很小很拥挤,菜品是典型的巴黎便餐,两位年轻的服务生在客人之间轻巧地穿梭。黄裕生老师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一切,过了一会儿说道:“法国的服务生很不一样,他们非常优雅。”我对黄老师说:“如果一个法国年轻人完成了义务教育,那么他一定学过一年哲学,一定思考过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一 法国中学哲学教育是哲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我于
2003 - 2014
年在法国里昂三大哲学系学习哲学,从本科读到博士,一路走来痛并快乐着,不必累述。“法国大学的哲学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我国不同,以哲学专业为例,高等师范学院与大学在教育理念和目的上有极大的差异。我设想了几个切入点,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讨论课、哲学论文的写作要求等,但是这些切入点都无一例外地将我引入同一个领域——法国中学哲学教育。于是我不得不承认,只有先了解法国中学的哲学教育才能真正理解法国大学的哲学教育。事实上,法国中学哲学教育是哲学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法国大学只开专题课程而不再开关于哲学史的概括性课程,所以对于那些希望进入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来说,这一年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他们必须在这一年中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哲学思考方法和写作方法。并且,中学哲学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会在大学中得到延续,这更加说明法国中学哲学教育与大学哲学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相当于我们本科第一年的专业学习。基于以上原因,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将法国的中学哲学教育介绍给大家。
众所周知,法国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学阶段将哲学定为必修课的国家,中学哲学教育对法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早在
19
世纪就已经成为高中的教学科目,在高中设立哲学课的最初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哲学的思考方法将所学的全部知识统一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当代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已有所变化,哲学教师在教授哲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
法国中学的哲学课程开始于高中的最后的一年,课时由法国教育部统一安排:文学专业为每周
8
小时,经管专业为每周
4
小时,科学专业为每周
3
小时(与我国高中文理科分班略有不同,法国高中阶段的分科为文学专业,科学专业和经管专业)。哲学是文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课程,每周
8
小时的哲学课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样惊人,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学生要学习全部哲学史,包括重要的哲学家,哲学问题以及哲学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哲学考试是每年中学毕业会考(
BAC
)的第一个科目,而哲学的试题也是法国当日必不可少的新闻话题。会考中不同科目的分值系数(
coefficient
)不同,分值系数决定着一门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例如,在科学专业会考中,数学的系数为
7
,哲学的系数则为
3
,而在文学专业会考中,文学的系数为
4
,哲学的系数则高达
7
;在计算平均成绩时,将每门成绩乘以对应的系数,再把所有成绩相加,最后除以所有系数之和。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文学专业考生对哲学考试的重视程度,也更能理解
2015
年会考中两派学生为捍卫康德与黑格尔各自的思想竟大打出手。
二 以问题和概念为线索的教学方法
法国中学哲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问题和概念为线索传授哲学知识。由法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哲学教学大纲将
23
个哲学概念归入
5
个哲学范畴,并且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围绕这些概念来组织教学。以下为中学哲学教学大纲列出的概念、关键词和哲学家:
范畴与概念:
主体:意识、感知、无意识、他人、欲望、存在与时间
文化:语言、艺术、劳动与技术、宗教、历史
理性与现实:理论与经验、证明、阐释、生命、物质与精神、真理
政治:社会、正义与权利、国家
道德:自由、责任、幸福
关键词:
绝对-相对、抽象-具体、行动的-潜在的、分析-综合、因-果、偶然-必然-可能、相信-知道、本质的-偶发的、解释-理解、事实的-有权的、形式的-物质的、类-种-个体、理想的-现实的、同一-相同-不同、直观的-推论的、合法的-合理的、间接的-直接的、客观的-主观的、义务-强制、本源-基础、说服-证明、相似-类似(类比)、原则-结果、理论的-实践的、超验-内在、普遍的-一般的-特殊的-单独的
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卢克莱修、塞涅卡、西塞罗、爱比克泰德、马尔库斯
•
奥列里乌斯、赛克斯图斯
•
恩培里克、普罗提诺、奥古斯丁、阿维罗伊、安瑟尔谟、阿奎那、奥卡姆的威廉、马基雅维利、蒙田、培根、霍布斯、笛卡尔、帕斯卡、斯宾诺莎、洛克、马勒布朗士、莱布尼茨、维科、贝克莱、孔狄亚克、孟德斯鸠、休谟、卢梭、狄德罗、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托克维尔、孔德、库尔诺、穆勒、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涂尔干、胡塞尔、柏格森、阿兰、罗素、巴什拉、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波普尔、萨特、阿伦特、梅洛-庞蒂、列维纳斯、福柯
法国中学哲学教学将问题与哲学史相结合的方法与我们传统的以哲学家为线索的哲学史教学方法非常不同。例如,在讲“真理”概念时,教师会将智者,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语言的不确定性,笛卡尔的怀疑,怀疑论以及孔德的实证主义联系在一起;在讲“自由”概念时,教师会围绕若干关于自由的命题——“自由是做自己”,“自由是不受限制的行动”,“独立是最高等级的自由”,“无意识否定一切自由”等——由浅入深地分析自由的不层面,并在讲解中穿插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托克维尔、尼采以及萨特等哲学家关于自由的论述;在讲到“证明”概念时,教师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讲起,着重讲解数学的假言演绎特征(中间穿插柏拉图、笛卡尔、帕斯卡、康德、罗素等哲学家对数学的观点)及公理体系(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最后终结于波普尔的不可证伪理论。在教学实践当中,由于受到课时和学生专业不同的限制,有些问题只能一带而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以问题和概念为线索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不仅如此,在对问题的剖析过程中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依次出现,教师通过分析这些观点之间的区别与对立,教授学生如何组织论据,如何以有理有据的方式进行批判。
诚然,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不足,我曾听到过班里的法国同学抱怨自己不清楚哲学家的历史排序。然而,对于一个不会走上哲学专业之路的学生来说,学习哲学的方法比背诵哲学的历史更为重要;而对于一个立志学习哲学的学生而言,他的梦想不应止于做哲学某个特殊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位有创造力的哲学家何尝不是我们每个哲学人的梦想?所以,我认为法国中学的哲学教学方法可以作为我们以历史为重的哲学教学方法的有力补充。
三 以哲学论文为代表的考核方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一谈法国中学哲学考试的形式与评判标准,从结果出发找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通过问题和概念组织哲学知识”的教学理念。在法国,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大学,哲学考试只有两类试题:哲学论文与文本解读。哲学论文是法国哲学考试的传统项目,学生要对一个命题进行完整论述,哲学论文考核的是学生解题立论的分析能力、组织论据的逻辑思维能力、哲学史知识以及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文本解读要求学生针对节选自某哲学著作的一个段落,说明文本的论点,梳理论据并做出哲学解读。哲学会考试卷上有两道哲学命题和一段节选文本,学生可在三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考试时间为四小时。以下是
2016
年文学专业哲学会考的试题:
1
.我们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经验之上吗?
2
.欲望是由不受限制的天性而生吗?
3
.解释阿伦特于1964年发表的《真理与政治》中的一段文字。
这种考试形式也是法国大学哲学专业的考试形式,我已经忘记第一次看到这样一份试卷时忐忑的心情,但却依然记得用
4
个小时来论述一道哲学命题的豪迈感和紧迫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哲学论文在
19
世纪就已经成为法国哲学教学的练习和考试题目,它虽然与英语世界的博士论文(
dissertation
)一词相同,但在形式与要求上却非常不一样。法国哲学论文有严格的写作要求和格式,考生必须按照一个固定的逻辑来组织论文的内容。一篇哲学论文由
3
个段落组成:解题段(
thèse
),反论段(
antithèse
)以及综合段(
synthèse
)。解题段的功能是分析命题中的概念,指出命题的主旨并从正方角度解释命题;反论段要提出反命题和相关论据;综合段是理解的升华,或指出正反两方的局限或对命题本身提出质疑。哲学论文的三段结构是铁打不动的规矩,所以哲学论文一直被视为笛卡尔式的练习,也有人将它戏称为新三段论。除了结构与形式的要求,写哲学论文时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哲学家观点的引用,考生必须引述不同哲学家的观点并对引述的观点加以评论。如果考生没有引述任何哲学家的观点而凭空议论,那么他很有可能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