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届格莱美奖落幕后,由马友友创建带领的丝绸之路合奏团获得了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这项消息不仅因为马友友是华裔而获得国内观众的聚焦与喝采,也因为丝绸之路中有两位优秀的中国音乐家在其中深度参与,笙演奏家吴桐与琵琶演奏家吴蛮。
西方媒体曾如此评价吴蛮:她在琵琶演奏上的造诣,如同马友友在大提琴上的造诣。
去年7月,在这张获奖专辑《歌咏乡愁》上线时,我们采访了吴蛮,与她谈中国音乐,谈世界音乐,还谈了她私底下喜欢听的歌曲。
吴蛮出生于杭州,是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琵琶演奏硕士。1990年移居美国。吴蛮曾获“哈佛大学研究学者奖”、“美国艺术家”大奖和加拿大“格伦・古尔德新人奖”(Glenn Gould Prize)。吴蛮是该奖设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女性和传统演奏家。1998年,她曾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之邀在白宫演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受邀的中国音乐家。吴蛮是国际乐坛上中国音乐的使者与琵琶音乐的代言人,更是跨界音乐与跨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人物。美国《洛杉矶时报》评论“吴蛮是将琵琶介绍给西方的重要音乐家……”。她五次获得美国格莱美唱片“最佳演奏”和“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提名,并入围台湾金曲“最佳传统音乐专辑奖”。
最初你放弃留校的机会远赴美国,在与西方音乐碰撞的时候,对比上学时期所学到的民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做了怎么样的保留和改变?心有突破怎么样的界限吗?
是的,许多人问我,你是传统演奏家为何会考虑远赴美国?我的回答是:当初的离开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做传统艺术、传统艺术能不能走出国门?” 这些年的经验和经历告诉我:
越是传统的越要走出去与他人分享,你才能看到传统的价值在哪里,才能珍惜你现有的传统音乐。
由于学生时期是单一的学习演奏技巧和曲目,而对传统音乐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涵盖广阔内涵的理解非常浅薄,毫无更深更远的认知。
当年只身赴美只有一个初衷,就是想去看看世界。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传统音乐往下怎么走,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遇到的问题一样。
吴蛮与马友友受邀至白宫演出
赴美国后,有机会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碰撞(不仅限于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开始反思, 清晰地看到自己要走的路,领会到
“传统才是世界的”
这句话意义。我保留了传统的心,改变了对传统音乐的狭窄理解,会从一个更大的音乐人文世界来看待自己的艺术创作。应该说我没有心里界限,传统艺术是属于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在国内有很多优秀的中国音乐家也有很多优秀的新曲子,但其实大众对民族音乐了解还停留在《春江》《汉宫秋月》的层面上,形成了生产与输出的断层现象,你觉得这些音乐家在推广及跨界合作等方面所欠缺的是什么?他们的局限性在哪里?
对艺术作品的认同由于年龄和人生感悟而有不同的喜好,见仁见智,无可非议。无论是传统曲子还是新创作品都有各自追随者。我认为大众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停留在《春江》《汉宫秋月》并不是坏事,说明传统经典音乐的价值,起码大众认识和热爱传统曲子,没有忘记传统,是件好事。而对新曲子的不认同,我并不认为这是欠缺推广和生产与输出断层,而是如今年轻代听众的知识结构和喜好的多变性而导致,当前市场里又有很多音乐作品和音乐形式可以选择.....当然,只要是有特色,能打动人心音乐必然会发光,有深度和特色的作品总会得到大众推崇喜爱。
当前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界的状态好像是在一个交叉路口,
传统的精品在消失,新的创作又不成熟,只是不断地模仿,没有艺术特色
。比如近年来有民族乐团成功地推出的“印象系列”,都还是摸索模仿以及回炉阶段,在进退之间寻找出口。
要打破这种僵局,我觉得音乐家们如果力图探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必须跳出框架,以一种客观的“局外人”角度重新审视,并不时地进行自我反思:中国乐器究竟有怎样的文化底蕴?音乐语言的特点在哪儿?应当以何种方式介绍中国音乐?我想,只有通过频繁地自问,才能在创作的时候做到胸有成竹。
跳出“中国”的区域概念,以全球的眼光来看待,很多问题才会变的更富有意义,诸多跨界合作的行为才会变得合情合理。
反之,如果仅仅只以自身从属于中国、主观的角度去看待这片土地,便会把自己束缚于有限的范畴之内。
与这么多海外音乐家一起演出合作,请问您如何把握自己音乐上的传统与民族特色?
琵琶本身是件具有鲜明的特点乐器。我希望用“心”演奏,用中国音乐(讲中国话)去与世界人们交流,打动他们。每部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琵琶的声音和左右手演奏法都有非常明显风格特点,无论合作(跨界)项目还是独奏音乐会,听众买票来听我的音乐会,都是冲着要听演奏琵琶这件乐器....所以我演奏的每首作品,无论是采用文曲或武曲的风格,必须要有琵琶音乐的韵味魅力,根据传统语言来诠释我的音乐。
您曾经跟许多国际乐坛知名的音乐家合作,哪一段合作令您印象最深刻呢?
我有幸与国际多位伟大的音乐家们共同创作音乐,无论演奏还是作曲,每一次合作对我来说都是互相了解和学习的宝贵财富,以及相互信任的体现。
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多年前与美国著名的克洛诺斯(Kronos)弦乐四重奏团在匹斯堡新音乐节的一次“跨界”合作,那是我音乐生涯的转折点。经历了连续六个小时排练历史上第一首琵琶与弦乐五重奏作品,令我至今难忘。我当年刚到美国英语很差,无法自信地交流,只能通过音乐演奏与音乐家们交流。我记得由于克洛诺斯的紧密行程,只能安排音乐会前一天才排练世界首演作品。我当时紧张得要命,练的满头大汗,对于我作为刚离开学校去美国闯天涯的年轻学子,人生第一次与“外国人”一起排练新作品,是全新的音乐体验。打开了我新的音乐视野,无论是对新音乐的尝试还是传统音乐的理解都有天翻覆地。第二天的音乐会取得极大成功,观众给予全体起立鼓掌。
之后的许多“跨界”经历积累了我今天的音乐语言和知识,将我锤炼为独立的音乐家。
在国外的世界音乐的舞台上,总是很少见到中国音乐家,您认为在中国音乐的海外推广以及音乐家本身能够怎么做?
前面的问题中也说到这点, 确实目前我还未看到来自国内的音乐团体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发光。
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第一,要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的根源来自哪里?传统音乐之真正价值是什么?
第二,与世界其他国家传统音乐比较,中国音乐有哪些自己的独特风格魅力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第三,为世界舞台推广介绍真正原版原创的有真正艺术价值的高质量中国传统艺术,而不是模仿西方的“半洋半土”的改装套件或是大杂烩式的毫无艺术深度的娱乐活动。第四,在国内要大力加强小中大学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基础教育,培养新生代的人文环境,提高音乐艺术的总体质量。
在《歌咏乡愁》这张新专辑中有一首您的创作"绿",可以说说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吗?
这几年开始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写作品。《歌咏乡愁》专辑的开场曲《绿》(汶森的歌)是我为丝路乐团写的组曲《蓝·红·绿》中一首。我儿子汶森四岁那年,他常常在家里跑来跑去,嘴里不停的重复唱着一个旋律。有一天我问他这首歌是哪里学来的,他回答“妈妈,是我自己编的呀!”。我很惊讶儿子自编的歌曲竟有浓浓的中国曲风,我把这段儿歌旋律用在这首作品里。
取名《绿》是因为绿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之一,它代表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绿》充满激情,我们乐团加上格莱美奖得主Roomful of Teeth 八人合唱团的加入,更增加了音乐的质感,一层层交叠在一起的音乐捕获了一个四岁孩童般的活力和热情,充满了家的温馨和欢乐。为此专辑作了热情奔放的开场!
除了"绿"之外,这张专辑中还有哪一首您想特别推荐给听众的?
专辑中的每首都有各自的风格。我尤其喜欢 《Ichichila》这首, 来自非洲马里的传统音乐,采用了非洲的乐器Kora (弹拨乐)和Balafon(木琴类)。音乐轻快活泼,琵琶运用自如流畅。
您认为真正的"跨界"(不论演出或作品)应该具备甚么样的特质呢?
“跨界”即是合作,我很庆幸我有机会开辟琵琶与各种艺术形式的“跨界”。首先‘
“跨界”是二十一世纪的文化特色,“跨界”是为市场提供了新的艺术创意和文化特色。
我通过‘跨界’是为展示中国文化,激发人们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我希望无论是演奏或作品的“跨界”,例如乐器组合,不同艺术门类的合作都应该是经深思熟虑,对作品有清晰的呈现思路,而不是生硬拼凑的。其二要有特色,有艺术内涵价值。
当然,并非所有不同领域的组合都可以称之为“跨界”。我经常看到一些音乐会上,无论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还是职业的演奏家们,都喜欢用钢琴为传统乐器“伴奏”。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未经思考且缺乏实际意义的跨界。钢琴的音律、音色及音乐语言皆与中国传统乐器的特质大相径庭,往往会出现生硬拼凑的效果,而且破坏了两件乐器本身的魅力,犹如咖啡与茶混合而饮的苦涩。还有一种失败的例子,即用传统乐器仅作为作品中音色的借用或点缀,或演奏上没有体现乐器本身蕴藏传统思维与内涵。所以,只有经过深刻思考和研究,作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而非简单随意的拼凑。
通常“世界音乐“是指西方唱片工业界为了目录排列方便,能够清晰区分除了流行音乐类和西方古典音乐以外的音乐门类,把所有国家的传统音乐都统称为“世界音乐”,包括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等。但我认为
“世界音乐”即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音乐
。
您最近在听甚么音乐呢? 可以跟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吗?
我的唱片收藏大部分是世界音乐,非洲的、南美、亚洲包括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中亚地区的传统音乐等等,我也听爵士乐和流行音乐,韩国K-POP、日本J-POP、欧美POP。重金属不喜欢听,我听软金属(Soft Rock),我经常会从中听到唢呐的声音、京胡的声音,感觉很多东西都是很相似的,就像有时人们听我弹《十面埋伏》,说我像摇滚吉他演奏家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在家里也听西方古典音乐。
最近有朋友介绍我 听加拿大的爵士钢琴家Cecil Taylor - Free Improvisation。 绝对精彩的钢琴大师,他的即兴演奏体现了音乐家非同寻常的音乐天赋。
本篇专访特别感谢吴蛮女士与张颖女士
欢迎加入世界
音乐公众号兴趣小组:
iworldmusic
记得留言
“世界音乐”
,不然每天加的人太多啦,
我们希望在人群之中一眼看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