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小时候看古装剧,无聊的时候总是会想。
古代没有空调风扇、没有冰箱、没有汽车……
还要穿那么多层衣服,
夏天时可怎么过?
岂不要动一动便大汗淋漓?
后来,才明白确实是想多了。
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的千篇一律,
不仅花样百出,还极富格调,
将夏日过得有滋有味。
首先,我们来修正几个认知误区——
丨古代没有冰箱?丨
上图是最早的“冰箱”——冰鉴,战国曾侯乙墓出土。
冰鉴内有个方口的缶,缶中可以放新鲜食物或酒水之类,缶周围则是冰。取物时,有专门的勺子,也不需要将鉴盖全部打开,只要打开缶口上面那个小方形的缶盖即可。
冰鉴的作用除了保鲜盛冷饮,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是不是很高级的样子?
到了明清,箱子多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箱内挂锡,箱底有小孔,箱盖上有通气孔。
锡可以防止冰水侵蚀箱体,箱底小孔则方便将冰水渗出,箱盖气孔则可以释放出冷气。
炎炎夏日,找一个凉意十足的房间,一杯冰镇美酒下肚,或是来些清凉味甘的瓜果,确是莫大的享受。
丨冰从何来?丨
每年冬天,官府就会专门组织凿冰,储存到专门的冰窑里,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这项事业,《周礼》便开始记载,管理人员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凌人。此后历代也都有专人管理此事。
这些冰除了宫廷使用,也作为官员福利的一种方式。
至于普通老百姓想用冰,可以到民办冰窑去买,只要你有钱。
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丨古代需要穿很多?丨
古代人的衣着虽以长袖为主,但是冬夏装的区别并不在袖子的长短,而是材质。
“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这些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2.6平方米的料子,重仅49克!
要说款式,唐朝女性算是最幸福的了,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大受青睐。
籫花仕女图(局部)
至于私人领地,就相当随意了。
绿槐浓阴下,坦胸赤足而卧。
宋·佚名《槐荫消夏图》
深深庭院中,解去束缚,嬉水采莲。
明·仇英《四季仕女图》(局部)
那普通大众呢?更不用顾忌世俗,怎么方便怎么来。
五代《神骏图》(局部 金人摹本)
《锁谏图》(局部)
这些事想明白,下面这些就更好理解了。
丨哪凉快待哪丨
于是,我们看到以米芾为代表一批文人躲到了深山密林中。然后手札留给小伙伴,告之去处,拉下仇恨。
米芾行书《逃暑帖》
大意:热的实在让人受不了,还好找到了这片山。这里古树虫鸣,绿阴如盖,实在太舒适了,所以秋天到来之前,我就不打算出去了。
陆游、孟浩然们选择的是水边纳凉。乘着夕凉,闻着荷香,消解苦夏的躁动。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陆游《桥南纳凉》)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不想走太远的,可以像陶渊明“高卧北窗”,等风来。
再奢侈点的,权贵土豪们给自己建个“清凉殿”,也就是古代版的空调房。
古籍里关于清凉殿陈设,有这样的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玉晶盘中装着冰块,有专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屋内的温度可以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没有冰的话,还可以挖井。有人就曾在一室内,挖了七口井,上面放置镂雕的木盘,坐在屋里,同样暑气全无。
普通人家降暑的“冷气”,也主要来源于水井。在水井中放一口大瓮,作为保鲜食品的“冷藏室”;或者把食品放在篮子中,用绳索系上放在井下保存。
丨只要能降点温那就用丨
作为最常见的纳凉之物,扇子基本人手一个。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视经济情况而定。
如果是文人墨客,持一把折扇,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儒雅倜傥。
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用瓷器做成形态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消暑的创举。瓷器表面那一层冰凉的釉,炎热的夏天枕在上面,顿生清凉之感。
李清照的《醉花阴》“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里说的玉枕,就是青白釉枕。
今人喜穿凉鞋,贪其通风凉快,然而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已经用了同样原理来制作草鞋。夏天走长路,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两脚生风。
当然还有现在仍然广泛使用的凉席。
丨什么降暑吃什么丨
在古代,最初的防暑饮料就是井水。到了汉代开始,出现了蜜水,就是在水里搀加上蜂蜜之类的饮料,非常受欢迎。
传说汉末枭雄袁术十分爱喝这种饮料。袁术死时正好是酷暑,想喝杯蜜水,但当时军中找不到蜂蜜。仆人端来一杯水,袁术长叹“我袁术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吐血而亡。
冷饮在宋代发展得很快,而且种类繁多,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明清时,不少美味冷饮名品相继出现了,仅《红楼梦》中就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记载。
关于吃食,最突出的例子便是杜甫。也别觉得杜甫整日忙着忧国忧民,他同样也是位资深吃货,关于吃的诗比比皆是,所以也给我们留下不少夏日降暑吃食。
“经齿冷于雪”的凉面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冷饮凉菜
“落刃嚼冰霜,开怀慰枯槁”,引山泉水冰镇的瓜果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的鲫鱼脍、香芹羹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的甘蔗汁
……
不过,杜甫钱不多是公认的事实,其中很多都是别人请客的。那如果想吃又没人请客的先贤们,又怎么办呢?
丨心静自然凉丨
其实下棋、垂钓、抚琴,也是古代文人普遍的度夏方法。所谓心静自然凉。
想象着,划着小船,在青山绿水间垂钓,安安静静地等鱼上钩,心无挂碍,自然凉快;亦或者,邀约三两棋友,在棋盘中互见乾坤,在棋盘里忘却焦躁的暑气。
清代极致享乐主义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介绍他一生最快乐的三年,就是在避乱山中的夏天: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洗砚石于飞泉,试茗奴以积雪……
光脱脱在山林里当野人,吃野果,穿行于荷香之中,醉卧在长松之旁,在泉水边洗墨砚,用冰水喝茶,胜似神仙!
清心静气,心平气和,不只是一种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可惜现在的想要体验这样的洒脱也越来越难难了,因为如今的林荫、草木已大面积减少,且在持续…
看了这些,是不是发现古人的夏天,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痛苦。相反,对比只会用空调、风扇的我们,古人的度夏方式要丰富的多。
热浪灼人的夏天,几千年来从没改变。
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的夏天,却未必就有古人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