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华略智库
10w+青年思考者集聚的新型智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赋能有赋能心的人。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本土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持续挖掘优秀发展案例,梳理标杆项目经验,传播新理念新思维,解构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迭代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华略智库

全方位解读负碳产业发展:如何“以碳治碳”迈向绿色未来?

上海华略智库  · 公众号  ·  · 2024-12-20 06:28

正文



作者 华略智库北京公司

来源: 上海华略智库 (ID: HUALUETT)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负碳,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和高效能的碳治理方式,近年来正备受 关注 和传统 绿色低碳零碳技术相比,负碳技术有何不同之处?我国推动发展负碳产业,又将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请随本文一起来看。
全文2669字,阅读约5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而区别于传统的绿色低碳产业的节能“减排”,负碳产业(Negative Carbon Industry)是指从大气中“吸走”二氧化碳并进行储存、利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利用生态系统增加碳的移除和储存,比如通过植树、恢复湿地等,让植物和土壤来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另一类则是通过工业手段直接从大气或工业废气中“抓取”二氧化碳并封存、利用。


大力发展负碳产业,对于我国全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图:2022年5月29日,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从茂名广港码头拖航前往罗斗沙海域进行示范应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加快发展负碳产业势在必行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也是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2023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2%,是全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加快发展负碳产业,不仅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有效且必经的路径,更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具体体现。


一是能源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负碳产业通过跨领域融合,实现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通过负碳技术装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直接激发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力,形成并释放叠加效应,实现能源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为能源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了重要方向。


二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我国碳排放治理总体划分排放达峰期、加速减排期和深度脱碳期,各阶段主要技术路径分别依赖能效提升、零碳排放和负碳技术。负碳技术作为传统碳中和路径的重要补充,将通过二氧化碳的捕集及高效转化应用,突破传统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瓶颈,更直接有效地实现加速减排和深度脱碳,将成为未来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核心环节。


三是实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展负碳产业有助于提高我国重点产业供应链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大幅提升传统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效益,推动我国能源行业由高碳高耗能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变,助力传统能源企业实现减排降碳,为全面实现绿色化、高效化、高质量化的能源转型目标,构建多元互补、清洁高效的能源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图: 一艘快艇在中国第一个负碳海岛——灵山岛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码头接送游客(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我国负碳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围绕自然生态碳汇、碳捕集、运输、利用和封存、碳循环利用等各个技术环节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为负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1.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合力不足。 负碳产业汇集了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型产业形态,产业领域覆盖范围广,技术交叉融合度高。从2023年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首次提出“负碳技术”概念,到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负碳产业概念刚刚兴起,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发展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产业化发展合力不足。


2.政策体系仍需完善,体系化发展引力不足。 目前,国家对于负碳产业发展尚未明确总体要求,缺少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出台的相关政策约61%聚焦支持重点技术发展,27%聚焦行业发展政策或指导意见,缺少产业发展总体性引导政策和专项支持政策,激励政策相对较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政策适用性存在模糊空间,缺乏体系化、实质性的政策支持。


3.商业模式仍需探索,商业化发展活力不足。 目前国际负碳产业正逐步进入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阶段,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公司也在不断涌现,合伙人模式、运营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而我国目前仍以中石油、中石化等传统油气公司的垂直一体化模式为主,社会资本、国外资本的参与非常有限,尚未形成完整、高效且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化运营模式。


4.盈利能力整体偏低,规模化发展动力不足。 从捕集端看,目前我国碳捕集封存运输的全流程成本在5000元/吨水平,远超当前国内100元/吨的碳交易价格水平。从应用端看,目前所捕集的二氧化碳主要用于地质驱油和工业级、食品级二氧化碳销售,应用场景有限,收入回报较低,综合技术竞争优势不明显,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实现经济收益,缺乏长期盈利能力,严重影响企业和资本推动负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积极性。


图: 鸟瞰建设中的博鳌零碳示范区。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加快负碳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 强化顶层设计


高度重视负碳产业顶层设计工作,把高质量发展负碳产业作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组成和关键路径,提出我国现代化负碳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组织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技力量,明确技术发展路径,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谋划负碳产业跨部门、跨区域布局,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2. 强化政策支持


进一步丰富完善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矩阵,谋划负碳产业顶层设计,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及行动指南,指导各方责任主体共同参与。在负碳产业前期环节,探索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减免、优惠贷款、关税补贴和配额等实质性支持政策,组织建立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降低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本,有效降低初始投资和运营成本。


3. 强化科技创新


支持地方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负碳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增强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能力,超前部署BECCS、DAC等负排放技术研发示范。加强工业行业负碳产业链的理论技术研究,深度研究部署低成本、低能耗捕集技术研发,整合各方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应用。探索组建负碳产业联盟,加强负碳技术与同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构建负碳产业链,探索不同的应用场景,实施组合式项目,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合作。


图: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简称“碳博会”)展示的“候鸟生命线”模型沙盘,还原扬州高邮东方白鹳保护地内白鹳在输电铁塔上生存繁衍的情景。中国日报记者 高尔强 摄


4. 强化国际协作


打造国家负碳技术创新高地,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共同推动负碳技术的发展。加强与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等负碳技术先进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共享技术和发展经验,动员各方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支持相关企业、机构和专家积极参与全球负碳创新活动,建设多边研发和国际技术转让平台,开放国际合作场景机会,积极争取国际负碳合作项目落地建设,实现“国际合作、中国示范”。


5. 强化模式探索


加快探索负碳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创新负碳产业商业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合理的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形成各主体有效参与的商业模式,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发掘多元化收益来源,积极开发负碳减排量交易,拓展建筑材料、燃料和化学品等碳循环利用方式,鼓励开展专业化负碳技术咨询或技术服务,推动负碳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题图: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拍摄的阿万仓湿地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