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核心结论:①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在重构中,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不断上升。②疫情加快了中国制造升级,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③科技赋能制造包括:信息技术应用、新能源应用、传统制造技改升级,相关公司见正文。
疫情加快中国制造升级
——中国智造系列1
自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趋势在经济方面开始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显著放缓,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本土化经济加速崛起,2020年初疫情大爆发更加剧了这一趋势。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制造的地位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中国正在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攀爬,逐步取代美日德等高端制造的国际地位,全球制造分工格局有望重塑。
1. 世界经济从全球化走向本土化
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本土化趋势增强。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最早始于二战以后,从1944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1947年在日内瓦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从1946年开始运作的世界银行,到1999年诞生的欧元区,各种多边合作协议在贸易、经济和金融等不同层面促进全球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具体而言,全球FDI流量从1970年的133亿美元增加至2015年高点2.04万亿美元,全球移民人数从1960年的7189万人升至2015年的2.4亿人,全球贸易占GDP比重从1960年的23.8%攀升至2000年的51.0%,到2008年进一步升至60.8%。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趋势开放放缓,全球FDI流量从2015年高点2.04万亿美元降至2020年的8590亿美元,美国绿卡获得者从2006年高点127万人降至2019年的103万人,全球贸易占GDP比重从2008年高点60.8%降至2019年的60.3%。随着人力和资本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放缓,世界经济开始从全球化走向本土化,这是因为:
一方面,全球化导致贫富差距扩大,本国优先主义成新思潮。在全球产业链中,发达国家占据高端地位,获得绝大部分利润,但是在利润分配上却极度不平等,少数跨国产业资本赚取丰厚利润,而多数发达国家底层劳动者被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替代,无法分享全球化的红利,贫富差距不可避免扩大。以美国和欧盟为例,美国最富有的前10%人群收入占比从1980年的34.7%升至2019年的46.8%,而后50%人群的收入占比从19.7%降至12.7%,欧盟最富有的前10%人群收入占比从1980年的29.9%升至2017年的35.4%,而后50%人群的收入占比从22.5%降至19.7%。劳动回报不足给发达国家沉默大多数带来了巨大的不平等感,从而导致了底层劳动者对逆全球化的拥护,并进而演变成为政治上的本国优先主义。比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宣布“脱欧”,意大利宪法公投遭否决,奥朗德放弃竞选连任,这些局势变化显示了在民粹浪潮下逆全球化趋势悄然发生。这些主流思潮最终也影响了发达国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决策,比如特朗普签限制移民行政令、提高关税税率、要求美国企业撤离中国等,这些都导致了全球化的退潮。
另一方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对外依赖程度大大下降。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快速扩张,商品和服务出口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22.6%迅速提升至2006年高点36.0%,直到2008年一直维持在30%以上,此后开始逐步下滑,2019年降至18.4%。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逐步下降得益于经济结构开始转型,消费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步提升,内需型经济体逐步成型。从GDP生产法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42.9%升至2020年的54.5%,而第二产业从47.0%降至37.8%,第一产业从10.2%降至7.7%。从GDP支出法看,消费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50.0%升至2019年的55.4%,投资从42.4%升至43.1%,净出口从7.6%降至1.5%。
2020年初疫情冲击下,中国提出双循环战略。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我国疫情管控较好,国内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然而海外国家却逐步失控,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持续攀升,直到2020年11月新冠肺炎疫苗开始接种,海外疫情才开始逐步得到控制。为应对疫情对经济负面冲击,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幅提高财政赤字率和发行特别国债。2020年5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双循环”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二者在诸多方面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可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一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双循环战略目标高度一致;二是“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实施双循环战略加以推动;三是“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离不开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四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面促进消费也有赖双循环来实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GDP占全球比重为16.3%,仅次于美国的24.4%,但从人均来看,2019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0262美元,仅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很多领域既具备巨大的市场也具备增长潜力,可以为全球优质生产要素提供就业机会。在宽松政策环境和双循环战略指引下,我国国内企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我国比海外经济体更快复苏,我国GDP累计同比从20Q1低点-6.8%升至20Q4的2.3%,而2020年美国、欧盟等海外国家GDP全年依旧负增长。
2. 中国制造加快角色转变
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2020年初疫情爆发导致全球产业链衔接不畅,这就迫使我国加快产业链本土化步伐,向产业链高端进发,产品做到进口替代、走向国际。
资源禀赋变化推动中国制造由低端走向高端。2003年中国加入WTO,自此中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凭借廉价劳动力占据多数产业产业链低端,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0岁,25-3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为27%,而2020年中位数和比例分别为38岁和23%。往后看,联合国预测2030年我国25-39岁人口占比将降至18%,年龄中位数为42岁,2050年25-39岁人口占比降至17%,年龄中位数为47岁。但是,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正在逐步提高,高素质劳动力正在壮大,我国综合性大学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从2004年的56万人升至2019年的209万人,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从2003年的62万人升至2018年的110万人。资源禀赋变化迫使中国制造制造业需要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转而向中高端制造业,依靠工程师红利来为制造业赋能。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许多行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比如互联网技术缘起于美国,中国依靠广阔的消费市场,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领先全球,先后诞生了腾讯、阿里巴巴、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当前全球化进程放缓,本土化产业高速发展,而且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转移升级也利于增强本国产业链的安全性,在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微观迹象映射中国高端制造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品牌逐渐得到全球的认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13家增长至2020年的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121家),加上中国台湾企业,中国共有133家公司上榜。从上榜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占比上升,其中工业企业数量及占比分别从2005年的2家/11%上升至2020年的31家/23%,材料企业从1家/6%上升至17家/13%,信息技术企业从1家/6%上升至11家/8%。目前在部分细分领域,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国内市场方面,以智能手机为例,华为、vivo、OPPO等主要国产品牌的销量均已超过苹果,2020年市占率合计已达85.4%;再比如,国内空调市场上的国产品牌份额也在持续攀升,20Q1受益于疫情市占率从大幅跃升至84%,其中格力和美的形成双寡头,两者市占率合计达66%。海外市场方面,以工程机械中的挖掘机为例,中国企业逐渐超越欧美老牌企业,2020年国产挖掘机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市占率合计达64.2%,其中三一、徐挖市占率分别为33.2%、15.5%,远远超过美国挖掘机龙头卡特彼勒的8.7%。
疫情加快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是2020年2-3月,由于防控得力,3月后国内复工复产陆续推进,工业生产总值累计增速从2020年2月的低点-25.9%持续回升至12月的7.3%。而海外第一波疫情略微滞后于中国,加之防控力度不足导致10月又开始新一轮疫情,海外工业生产持续停滞,例如2020年4月美国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下滑至-24.7%,此后缓慢回升但是依然为负增长。国内外疫情和复工复产的时间差为我国的出口创造了重要的时间窗口,同时由于我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当疫情破坏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生产供给能力时,我国能够承担起全球供应中心的角色。2020年2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下滑至-40.6%后快速恢复,11月一度上升至20.6%的高位,而美欧及日韩的出口在6月才开始缓慢复苏,增速也一直低于中国。近几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的比重基本在12%-13%左右,但是2020年3-7月我国货物出口全球占比上升至15.6%左右,由此说明我国完善的产业链在海外供给中断的背景下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发达国家/地区的出口份额。进一步细分看,出口增速提升最明显的制造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其中防疫物资和居家用品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疫情,例如医疗器械2020年出口金额同比增速为40.4%;此外消费电子、新能源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同样亮眼,例如平板电脑2020年出口金额同比增速为22.6%,风力发电机组为16.9%,集成电路为14.8%。
3. 中国制造不断转型升级
国际地位上升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制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疫情仅仅是中国制造加快走出国门的一个契机,中国制造得到各国认可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从过去的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制造,其背后是研发力度的加强,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0.90%持续提升至2018年的2.19%,逐渐向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制造强国靠拢。随着中国高端制造质量的提升,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也在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高端装备制造主要包含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制造、航空装备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类目。基于以上类目,参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高端装备制造品出口共涉及SITC Rev.3版本下的14项产品。2008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品出口全球占比从2000年的3.5%上升至15.1%,全面超过美日德,2020年该比例进一步上升至20.5%。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太价值链贸易网络的中心。根据Bo Meng等学者发表在Institute of DevelopingEconomies的研究《Are global value chains truly global?》,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角度,中国的崛起从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极大地重塑了全球价值链,中国不再只是向世界出口大量最终产品的“工厂”,通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已成为一个新的“超级大国”,这反映在通过简单和复杂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实现的大规模商品和服务进出口中。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高度依赖中国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而昔日制造强国日本已被推到几乎所有网络的外围,成为亚洲工厂的子供需中心。美国作为亚太地区供应中心的地位显着下降,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需求中心,尤其是在复杂的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中。欧洲工厂保持相对稳定,德国保持其作为欧洲供需中心的主导地位。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方向:科技赋能制造。尽管中国高端制造发展迅速,但相对美日德等制造强国依然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世界品牌实验室从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三个方面衡量品牌的影响力并发布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2020年中国仅有43个品牌进入榜单,而美国有204个,在高技术制造领域中国的顶级品牌寥寥无几。因此未来“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品牌”仍然要进一步沿着科技赋能方向继续推进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能够拉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涉及到动力总成系统、电驱系统、底盘、车身等多个环节,共有上百家供应商为特斯拉供货,中国企业占据相当大一部分,代表性公司包括新宙邦、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特斯拉提供了先进的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掌握前沿技术的优质制造商,这些供应商的客户群也包括国内新能车厂商,因此有助于打造优质的国产新能车品牌。
沿着“中国智能制造”的主线,我们认为可以三个方向挖掘投资机会:(1)信息技术的应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颠覆式创新为中国智能制造打下基石,先进科技融合到制造产业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促进产品的创新升级,例如人工智能让大规模产品定制成为现实,从而使得制造向服务转型。根据海通行业分析师的推荐,我们建议重点关注电子行业的海康威视、韦尔股份,计算机行业的科大讯飞、用友网络,通信行业的中兴通讯、中天科技;(2)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我国光伏技术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我国新能车制造产业蓬勃发展。我们建议重点关注电新行业的宁德时代、隆基股份;(3)传统制造技术改进与升级。在科技进步的支撑下传统制造实现技术改进与升级,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数字化、智能化,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能够帮助制造业提质增效。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机械行业的恒立液压、三一重工,家电行业的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汽车行业的吉利汽车,化工行业的万华化学,军工行业的中航高科。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不及预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附录-相关报告(点击文字可查看原文):
1、《调整会引发风格转变吗?-202103121》
2、《借鉴12-15年看本轮成长股演绎-20210318》
3、《理性看待牛市回撤-20210314》
4、《策略对话行业:哪些领域涨价空间更大?-20210224》
5、《“碳中和”的投资机会——ESG系列2-20210219》
6、《A股有望打破“牛不过三”-20210103》
7、《明年更像哪一年?-20201227》
8、《“股”舞人心——2021年中国股市展望-20201128》
9、《我读着这些书成长-20200912》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股市荀策)为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