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这个行当,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
自从数千年前地球上诞生了人类文明,人们之间开始用剩余产品进行交易,金融也就随之诞生。
公元前
3200-3100
年左右两河流域的石碑上,记录着交易账目以及贷款赊账的信息,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金融账簿。
人类最早的文字与数学符号,从这些账簿中诞生。
先有金融,再有文字和抽象的数学思维,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文明石碑
(图中实物藏于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从诞生之日起,金融就带有双面性。
它既可以成为助事业远航的东风,财富增长的引擎,也可以成为敲骨吸髓的吸血鬼,为虎作伥的帮凶。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下,由于资源约束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资源的争夺,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里的婆媳冲突,单位里的升职加薪,孩子的学区房,北京上海的户口,大到国际间的合纵连横,国家兴衰,霸权更替,都是资源争夺的不同表现。
金融战争
从本质上说,金融就是为个体间彼此财富掠夺而生。如果说得更加赤裸裸一点,想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有如下几种方法:
首先,杀人越货,这是最下等的方法;其次,建立各种不同的不平等契约,从奴隶制到雇佣制等等;最后,就是利用金融手段,这是最隐蔽也是最巧妙的方法。
另一方面,金融也可以实现生产关系优化、资源再分配、优化资源的时空效率以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从而为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
1602
年诞生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开股份制公司的先河,利用金融杠杆募集资金为实业所用,可以获得以往难以想象社会资源调动能力,金融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中难以舍弃的工具。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
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大楼现状
(现为阿姆斯特丹大学宿舍)
与金融行为直接相联系的就是“分蛋糕”过程,而是否对“把蛋糕做大”有帮助,甚至是不是有负面作用,这个就见仁见智,因时因势而异了。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已经逐渐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每一个人生活中,成为社会正常运转的血液。在金融的助推下,现代社会获得了空前的财富制造能力,我们获得了古人难以想象的物质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之所以现代社会不像古代社会那样动辄战争流血,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大家通过金融工具实现了过去只有拔刀动武才能实现的目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任何金融经济行为,从广义而言都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金融战争,期货、股票、房地产等金融投资工具,都是个人可以下场参与搏杀的货币战场。国家是多个体权利义务的集合体,国家或国家联盟之间的货币战争,不过是目前货币战争的最大级别而已,就与
K
线的最大级别类似。
玩政治,搞权力的游戏,本质上还是为了其背后资源的争夺。战争,本质上就是一种由资源稀缺性而引发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资源掠夺行为,是政治斗争的激化也延伸。当人类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后,除了铁与血的热战,货币化的资源掠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作为战争爆发的先导,也在热战进行的同时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并在战争结束后长期存在,有时甚至起到逆转战局的关键作用。
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必然是一部金融史,更是一部银行史。
这部银行史有两大分支。
在东方孕育了中央银行的源流。信用货币的发行与投放,货币政策的使用,物价的平抑与物资调动,是东方金融史的主旋律。
长安未央宫
(西汉时期的国家经济工作会议——“盐铁会议”的发生地)
在西方则诞生了私人银行。国际贸易的金融活动,商业票据,金融投资、股票、期货、保险等等,都可以在西方金融史中找到源头。
位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宫——欧洲最具传奇色彩的金融家族的居所
这两支源流交汇融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金融体系。
人类金融史,也是一部人类与金融危机斗争的历史。
金融危机并不是近代的新兴事物,而是伴随人类文明出现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顽疾;换个角度看,也是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驱动力。
华夏民族,是一个生产立足的民族,也是地球上与金融危机打交道最多的民族。华夏文明,就是在与金融危机斗争中诞生的文明。
正所谓“多难兴邦”,早在黄帝的时代,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集团由于货币供应的长期短缺,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只能靠发展经济来解决矛盾。而发展经济又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直面各种社会矛盾频发的“惨淡人生”。因此,华夏文明的政治思想和金融制度都十分早熟。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
早熟到什么程度呢?
早在伊尹姜子牙的时代,中国的战略家们已经知道利用经济战来削弱对手,增强自身实力,到春秋战国的时代,经济金融的图景已经和当今世界大同小异。
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会上宣布了各盟国互助、集体防御以及自由贸易的方针,标志着齐国霸权的建立。这就相当于美国主导的“北约”和“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在齐国的要求下,各国制订了旨在促进自由贸易的春秋版的“关贸总协定”(
WTO
前身)。在自由贸易的大旗之下,掌握了生产优势的齐国也就如同后世的美利坚那样,商品大潮横扫各国,齐国也就从中赚到了巨额利润。
位于河南民权县的葵丘会盟旧址
美国前国务卿、犹太人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
,
谁就掌握了世界。” 其实这句话就是货币战争的全部奥义。只要把其中的石油换成食盐,两千多年前的齐国就践行过这句话。
当大一统帝国出现后,中国人的经济和金融触角开始延伸到全世界。
汉武帝遇到的头号经济问题是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农产品卖不上价,手工业者挣不到钱,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为击败大敌匈奴,汉武帝千方百计地开辟财源,建立通达全国的贸易网络,四处探索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商路,不仅派张骞开启了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派遣船只出海,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一带一路”的起源。
位于西安汉城湖公园的汉武帝塑像
在汉朝和罗马并立的时代,薄薄的丝绸成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经济利刃”,插在罗马的血管上,源源不绝地抽取罗马的血液。
在一带一路贸易中,罗马作为净逆差国,货币不断流出境外,加剧了罗马境内的通缩。通货紧缩的背景之下,钱在自动增值,因此罗马富豪们在积累了较多金银之后,又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会产生窖藏的冲动——也就是把金银币装在罐子里埋到地下,留待日后取用。在罗马帝国,这种风气是如此的普遍,导致大量货币退出流通,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使大家窖藏货币,形成恶性循环。
通缩使得货币相对于实物商品更加“值钱”,利好金融业的发展,使得罗马帝国脱实向虚,实体经济萎缩的同时,金融业畸形繁荣。这也是一个具有正反馈不断强化的循环过程。罗马就这样掉入无法逃脱的通缩魔咒,最终走向崩溃。
古罗马遗址
汉朝开启的“一带一路”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而且无意之间点燃了持续两千年的货币战争的烽火,深刻地塑造了整个世界。正是通过这场货币战,在不知不觉中掘出埋葬罗马帝国的金融坟墓,并使得欧洲长期无法统一,也奠定了华夏繁荣昌盛,长期统一的经济基因。
罗马帝国分裂以及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其继承者东罗马帝国与波斯的战争还在持续。从公元六世纪下半叶开始,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与安息帝国的继任者萨珊帝国之间的战争又变得激烈起来。
究其原因,东方世界从长期的乱世中逐渐恢复过来,生产力不断提升,“一带一路”贸易的利益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萨珊和东罗马都想干掉对方,独占“一带一路”西段的控制权。
波斯与东罗马本来是为了贸易主导权开战,但是连绵不断的战争,阻塞了“一带一路”中波斯湾
-
红海
-
尼罗河这一段的商路。进行跨国贸易的商人们只好绕道阿拉伯半岛的陆路,使得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商业城市麦加兴盛起来。原本在沙漠里数骆驼的阿拉伯人,成了这场战争的最大获益者。从事商业的哈希姆家族的穆罕默德创造了伊斯兰教,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团结起来。
麦加大清真寺
如果说东方世界注重生产,西方世界注重金融,伊斯兰教世界则是注重贸易。穆罕默德出身商人家庭,他所制定的宗教也是商人的宗教。穆罕默德赋予商业行为以神圣性,并将商人的地位拔高到极高的位置。他说:“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
伊斯兰教法准许放贷,但是严禁收取利息,在穆罕默德看来,通过金融盘剥获取财富过于容易,那么谁还会去从事艰苦的贸易活动呢?伊斯兰政权通过宗教统一思想,通过控制贸易商路获取财富,实力迅速膨胀起来。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后,在打通贸易链、进一步获取原料产地和市场等动机的驱使之下,伊斯兰政权扩张成为占据欧亚非交界处的大帝国。
如果真的存在创世神,那么这个神一定使用了金融的力量来塑造世界。
在过去的两千年当中,有大约一千八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作为世界的财富生产中心以及最大的消费市场,作为世界经济的核心以及引擎,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地位,也是今天的中国努力要回到的位置。
大航海时代之前,在没有高强度外来扰动的情况下,离散化的西方、聚合的东方以及位于两者之中的中东国家形成的全球经济体系,保持着高度稳定。
对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来说,想要富强必须投身国际贸易,并在国际贸易链条中力争上游。然而,就掌握贸易枢纽来说,任何欧洲国家都难以与中东帝国匹敌,能跟在中东贸易商团屁股后面当一个买办,就已经烧高香了。就生产规模来说,整个欧洲加起来也无法与中国抗衡,投身国际贸易的结果,就是始终处于逆差状态,金银贵金属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失,资本无法积累,生产规模无法扩大,本地消费市场也无法激活。
社会上层精英们会想方设法搜刮每一个金币,以供自己的奢侈消费,社会下层永远保持在赤贫状态而无法翻身,人口、生产统统处于抑制状态。欧洲形成了金融资本对内殖民的状态,欧洲进入被牢固死锁的“黑暗中世纪”。
幸好,上帝给欧洲人留了一个翻身的后门。
那就是藏在历史黑幕之中,尚待“发现”的美洲大陆。更加幸运的是,美洲大陆上埋藏着足以颠覆世界贸易体系的巨型金银矿。
哥伦布发现美洲
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开启了“印钞机模式”,从美洲输入的天量金银,使得欧洲人就相当于开了外挂金手指,由于金银之间的价差,他们选择将黄金留在欧洲,用巨量的白银换取中国的财富。在明清时期,中国在大约300年时间内保持顺差贸易,吸纳了至少6万吨的白银,以至于银币被中国人称为“洋钱”、“大洋”。
与此同时,欧洲对内经济殖民的死锁状态终于被解开,金融资本驱动着欧洲走上对外殖民的道路。金融资本的大本营从北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邦,转移到荷兰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再到英国伦敦,以及未来的纽约华尔街。
位于伦敦金融城的英格兰银行博物馆
贸易中流入中国的白银,凭空产生了大量的购买力,使得外贸行业畸形繁荣,建立起畸形而脆弱的面向外贸的经济结构。
江南等地借助国外输入的白银购买力,形成了发达的手工业集群,拥有庞大的工商业人口和精细分工,同时造就了一批工商富商及其政治利益代言人。与此同时,摧毁了明朝原有的主要面向内需的经济结构,让明朝的社会稳定器——自耕农中产阶级大量沦为赤贫。
随着贸易畸形繁荣,江南人口大量集中并膨胀,农业用地变成了桑树、茶叶种植园。富庶的江南,粮食居然不能自给,需要从外地调运。粮食供应的紧张,成为一个致命的定时炸弹。
反映江南繁荣状况的仇英版《清明上河图》
白银作为硬通货,挤垮了明朝本身的信用货币——大明宝钞,摧毁了原有的财政体系,明朝不得不全面改用白银作为货币(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由于中央政府失去了发钞权,而江南工商外贸集团除了成为明朝最富有的阶层之外,还相当于拥有了发行货币的权力,实际上取代了中央政府,变成了实质上的中央银行。从此,作为经济中心的江南与被剥夺了发钞能力的政治中心北京之间的激烈博弈,写满了明清历史的每一页。
如果欧洲是一个整体的话,其实天上掉下来的发钞权,也是有巨大毒害作用。毕竟能躺着挣钱的话,没人愿意站着,快钱来得快去得快,而且通常去的比来的还快。
欧洲内部国家之间的激烈博弈,使得负面作用基本被首先崛起的西班牙以及之后崛起的荷兰吸收了,后起的英国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大规模手工业生产,形成了金融、手工业、军事三者循环促进的良性循环,向贸易霸权发起了新的挑战,纵横四海雄霸天下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在炮火和贸易中诞生。
工业革命之后,东西方文明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碰撞。虽然西方携船坚炮利之威,在科技、军事、政治等方面全面碾压东方,但是在贸易方面居然仍然处于逆差状态。在鸦片的帮助之下,才终于让东方帝国开始持续失血,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史虽然痛苦屈辱,但也使得华夏文明走出了封闭停滞,迈向快速演化之路,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金融。广州、香港、上海、天津、武汉、厦门、青岛等贸易口岸,成为侵略中国以及经济掠夺的桥头堡,也正是在这些地方,一条条金融街从无到有,从荒凉到繁荣,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金融街上的洋行和银行搅动下的中国历史。
有洋行之王之称的英国怡和洋行,几乎渗透到近代史的每一页。鸦片战争的发动,洋务运动的发展,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纪泽、刘铭传、胡雪岩、盛宣怀、张学良等政要巨贾的来来往往,“二战”期间影响英国的对华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商全面撤离,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涌入……几乎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活跃着怡和的各路人马。
位于天津解放北路的怡和洋行旧址
远东金融霸主——汇丰银行,其影响力与怡和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融资机构是汇丰;第一次运用近代化后勤体制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左宗棠远征新疆,实际融资方是汇丰;“同治中兴”、筹办洋务、建设北洋舰队、筹措甲午战争军费,同样少不了汇丰的影子;辛丑条约清廷向八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托收银行的第一家就是汇丰;辛丑后清廷力图重振,向英、德、法、俄四国大举借债,承办行是汇丰;辛亥革命中,官僚权贵们的资产纷纷外逃,接受者正是汇丰;清朝覆灭,民国“善后大借款”,承办行同样是汇丰。
位于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旧址
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前哨以及侵略活动金融支撑的横滨正金银行,作为俄国图谋东北的金融工具的华俄道胜银行,作为美国在中国的金融触角的花旗银行,以及旗昌洋行、宝顺洋行、太古洋行、日清洋行、麦边公司、友邦公司、屈臣氏、西门子……这些名字有的早已作古,有的仍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的各种活动共同构成了中国的近代史。
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花旗银行旧址
在外资银行和公司大举进入中国的同时,一系列中资企业和银行也在这些金融街上陆续出现,演奏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救国图存的时代音符。洋务运动的成就——轮船招商局、中国通商银行(招商银行前身)、开滦煤矿、汉冶萍铁矿,脱胎于清朝中央银行的中国银行,为了赎回京汉铁路而开办的交通银行,交相辉映的北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大陆银行、中南银行,南三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各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位于北京西交民巷的大陆银行旧址
在我们熟知的那一段段近代史的背后,与金融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10年的上海橡胶股票金融危机,成为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国民党北伐,背后是苏联金融军事援助与黄埔军校和中央银行的建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他的底气是江浙财团的秘密借款协议;红色政权的发展,背后则是红色金融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伴随着国共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则是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货币战、金融战;在金融理论上,则是源自西方的贵金属本位与私有商业银行和源自东方的物资本位和公有中央银行的巅峰对决。
山东根据地发行的北海币,曾在抗日战争的金融战扮演重要角色
民银旅行推出的金融主题系列精品旅游产品,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它是思想的饕餮盛宴,是伴随着金融、贸易、艺术、建筑的梦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