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英伦圈
我们邀您,品味在英国; 我们陪您,生活在英国; 我们随您,探索在英国。 在英伦,用爱围成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那些事儿  ·  8090后玩过的电子宠物,又在欧美00后这翻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英伦圈

中国正在说,欧洲正在听:中华文明崛起,国人当自信

英伦圈  · 公众号  · 英国  · 2017-05-15 04:59

正文


福建东南卫视、欧洲时报合作推出

前言


从1978年到2008年这三十年,似乎中国在邓公“不争论”劝导下,埋头做,并不说。旅法华侨华人清晰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圣火在巴黎传递时“受辱”的“聚讼”。电视上一边倒的主流话语中间,中国的发声显得及其微弱,位置极其陪衬,中国的知识阶层,基本不愿说,或者欲说还休。而世界与欧洲,对中国的声音,也不愿听。


也许是又一个三十年的开头,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感召,中国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对“话语权”的重要性进行思考。中国人开始明白,经济总量的第二,与“软实力”的提升难成正比;社会治理的进步与成功,也难以打破“西方正确”的先入为主的藩篱。且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大部分,中国民间舆论的针砭,自觉地不自觉地,仍然心悦诚服这一“先入为主”。西方知识界仍然可以站在意识形态、道德、制度、文化的高地去“说”中国发生的一切,“中国模式”难以与“西方模式”平等对话,仍然是一个“正常”的常态。很多中国人、很多中国知识人,非常非常不自信。


在这一语境下,海外华侨华人难免仍然处在某种“2008年”式的双面尴尬之中:既无法从西方媒体、也无计从大陆知识界,获取客观的中国故事梗概,平等的文明对话权。他们确实想听。


也许正是从改革开放的第四个十年开始,中国一些政府高层人士,民间一些了解西方的“海归”,一些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学者,一些想“讲好中国故事”的海外华文媒体,开始为“话语权”鼓与呼,开始“说”:解读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与经济成功的关联;驳斥中国崩溃论、化解中国威胁论、解构历史阶段论; 《欧洲时报》也一直在为此而“说”。“中国之说”,任重道远。海外华人,听之甚少。


但是,在老牌民主大国进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误区的历史节点,习近平高举“反对保护主义”、“文明多极化”大旗的达沃斯演讲,获得了大部分西方媒体的掌声,在他们不解为什么中国与美国的话语角色调了个个之际,我们知道,中国这几年的“说”,正在起作用。 


在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的海内外华文媒体中间,福建东南卫视于2016年末推出的一档谈话节目《中国正在说》,内容扎实,堪称翘楚。该节目以邓小平前翻译、旅居海外多年的学者、复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开场,聚集王义桅、郑若麟、韩毓海、温铁军、陈平、金灿荣、华黎明、王文、罗援、王梦恕、王蒙等等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历史、文化、军事等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形成重量级的、全方位的“中国说“。节目开播,震撼舆论,摧枯拉朽,好评如潮。


欧洲时报传媒集团自本周始,将与福建东南卫视携手,将此节目的内容、视频在报纸、微信、网站等传播平台,编发、转播,期待将节目高质量的“中国话语”在欧洲落地、广为传播,以飨长期信任、期待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广大读者。 


中国正在说,欧洲正在听,旅欧华侨华人正在听。


《欧洲时报》总编辑:梁扬


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带来的话题关于中国的崛起。在张维为看来,相当一部分的西方学者,仍是“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的支持者,而曾经用30多年时间实地考察了一百多个国家的张维为,在现场与观众分享了他对于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看法。



讲中国故事以正视听


讲好中国故事,有一个人,他的声音非常洪亮、非常有力。他的著作畅销百万,而且被英美等国家翻译,在他们的国家里出版。他有一个视频,叫“中国人,你要自信”,在网络上点击率是上亿;他提出“中国良治”,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这个人,就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          


谈起自己曾出版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的初衷,张维为表示,“实际上很简单。我就是觉得,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应该自信了。但是我看到,实际上我们的知识界也好,媒体界也好,很多人不自信。网络空间把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描绘得一团漆黑。我觉得这个不真实,也不厚道。所以我说,真的了解这个世界,要把话说出来,以正视听。”


从经济、社会、政治看“中国模式”


张维为:文化这个核心的东西不会改变,也不应该改变。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了,把这么精彩的一个中国,描绘成漆黑一团、国将不国了。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觉得走得太远了。所以我觉得要把这个简单的事实讲出来。“中国模式”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个模式?


我说可以。经济上,这个模式特点叫“混合经济”,我们公开表述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这个模式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现在天天在讲改革,有不少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地改革,才能真正到位。但是就现在这个水平,它已经可以和西方模式、经济模式进行竞争。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距离)我们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财政危机、经济危机的国家。尽管我们经历过很多困难,但是没有到这种危机的程度。而且我们这过去二十多年当中,老百姓的财富,是爆发性的增长。而西方模式,特别是经济模式,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最大问题就是:过去二十多年,绝大多数西方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实际收入,没有真正的提高。


那么在社会领域,这个模式的特点是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这和西方模式中强调两者对抗,甚至高度对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有更大的活力,同时有更大的凝聚力。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一面。



在政治领域,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如何产生国家的领导人。西方模式叫“选举”或叫“大众选举”。在“中国模式”中叫作“选拔+选举”,我说这个叫选贤任能。中国最高的决策机构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个委员(常委)起码的要求是两任省委书记,他要治理过至少一亿人口。我觉得这个制度,应该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制度。所以我看好中国这个模式。虽然这个模式还可以进一步地完善,但就现在这个水平,可以和西方的所谓“大众民主”进行竞争,这是没有问题的。


文明型国家:这个世界上就一个这样的国家


张维为:那么这个“中国模式”和中国崛起的背后,我叫作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什么叫文明型的国家?就是一个历史上五千多年连续下来、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和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叠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此时此刻在这个世界上就这么一个。


我说文明型国家,它有四个特别重要的、跟人家不一样的地方,我叫“四超”,四个特点: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积淀。


以人口为例:以每年春运为例,现在基本上的统计是,一个春运35亿人次(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月里,你大概要把相当于整个北美洲、南美洲、俄罗斯、日本、非洲、欧盟28国人口加在一起,从一个地方挪到另外一个地方,是这样一种挑战。



所以人口众多,是对中国治理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机遇。所有在中国投资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做到最大,在世界肯定就是最大的。现在中国企业自己也认识到,在中国做到最大,在世界也是number one(第一)。


那么超广阔的疆域国土也是这样。中国这样的一个规模,它是一个“洲”的概念。就是飞机飞3个小时,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还在吃中国饭、中国菜, 讲中国话。这个是很特殊的一点。我们有巨大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战略的优势,我们叫战略纵深。我们现在推“一带一路”就是的。我们周边的国家,这么多邻国,我们都是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超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这样。中国在任何一个方面,它的历史往往都是上千年、数千年的。比方说我们政治治理的传统,我们有 “民本主义“传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是治理国家的时候,一定要把改善民众的民生,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放在第一位。这个传统一以贯之,到今天还是这样的。


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也是如此。中国是一个“百国之合”的国家,这是我经常用的概念。什么叫文明型国家?另外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来。八大菜系也是。我们讲文化,欧洲最好的菜是法国菜,但你把中国八大菜系中拿出任何一个菜系,它实际上都比法国菜系还要丰富。



这里还要谈到,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治理方式,它的传统是不一样的。中国是“百国之合”,成百上千个国家慢慢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执政集团。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儒家执政集团,过去两千多年都是这样的。如果你一定要说“一党制”,过去两千多年,可能95%以上的时间都是“一党制”。但重要的是,在这个所谓的“一党制”下,绝大部分时间,3/4的时间,中国是比西方更加发达的国家,这是一个基本事实,现在很少有人质疑了。

剑桥大学的教授李约瑟,毕生的精力,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他说,人家老说中国是上千年的专制社会,怎么可能?这怎么能够解释,数千年来中国在绝大多数领域内,科技发明比西方国家多得多?


另外就是郑和下西洋。你现在仔细看一看,那是十五世纪上半叶,它的这个主力舰排水量,比80年之后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圣玛利亚”号大一百倍。背后是工业能力巨大的差异,中国是远远领先的。



“中国崩溃论”和 “中等收入陷阱”

任晓楠(英国海归 金融界人士):张教授您好。我在英国曾经工作学习过多年,发现一个特点,就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一直有各种不靠谱的预测。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有“中国崩溃论”,还有“中国威胁论”,那么请问张教授,这些认识偏差的背后,是意识形态偏见?还是其他原因?谢谢。


张维为: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特别对中国政治的预测老是出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您简单提到了,就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他总觉得他那个制度,代表人类最高阶段的一种成果、一种制度,所以你要做的,无非就是向西方制度不停地靠拢。这是意识形态的偏见。还有就是西方形成的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有很多问题。因为它是基于西方自己的历史和经验,总结出来一些东西,然后套用到中国,往往就很不靠谱。所以如果他不能够摆脱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不能够摆脱西方形成的这种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这种偏见的话,他对中国的预测总是失误的。这概率非常非常之大。同时,我觉得我们中国自己要形成自己的话语,形成自己的更加有说服力的,包括社会科学,包括新的政治学,把中国的事情,把世界的事情都解释清楚。我们正在做这个事情。


张艺(新华网国际评论员):张教授您好。现在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到了中高速增长,呈现出一个L型的趋势。那很多人就担心,中国经济还能持续稳定增长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在日常报道中,经常见到西方媒体的一些论调,就是说中国现在已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对于这种论调,您怎么看待?


张维为:谢谢。实际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我不怎么用,因为我觉得不是特别靠谱。如果说中国最需要担心什么陷阱?我觉得一个是,叫作“民主原教旨主义”陷阱;一个是“市场原教旨主义”陷阱。两个“原教旨”,这是最大的陷阱。实际上对中国的分析,我通常进行板块分析。中国的发达板块,早就超过这个GDP的水平。即使我们用官方统计的GDP,上海、北京早就一万六、一万七美金,早就跨越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那么其他的板块,只要向中国的发达板块学习,这问题就解决了。

另外呢,这个“中等收入陷阱”本身也有很大的问题。我看了世界银行的报告,它里面列举了一些国家,说是已经跨过这个陷阱,其中包括赤道几内亚这么小的国家,我刚刚讲过,它的首都部分地区连自来水都没有。所以我对这些东西打个很大的问号。

至于中国经济的走势,实际上现在6.5%到7%的增长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不错的。我做过粗粗计算,大致等于,如果是6.5%的话,每年我们额外创造的GDP,三年可以是一个法国。因为中国现在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了。而且这个统计还是不完全的统计。另外中国特点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东方亮,最后整个国家一定亮起来。中国的机遇太多太多了。所以我觉得就是,保持这个增长率的话,我们都有很大很大的潜力。


中国人,你要自信!


张维为:那么最后,我想讲我的一个结论,就是一个国家的崛起,它背后是有一个逻辑的。你们看西方大部分解读中国的逻辑,叫作“历史终结论”的逻辑。就是所谓极权主义到威权主义,威权主义到民主化。用这个逻辑来读中国,总是误读和读错的。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有它自己的逻辑,这逻辑是不一样的。它是怎样一种逻辑呢?历史上我们是领先西方,甚至远远领先的。这个领先是有原因的,我叫原因一。后来十八世纪开始中国落后了,有深刻的教训。现在我们又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一步步赶上了,而且赶超方面做得相当不错。这赶超的成功背后也有深刻的原因,我叫原因二。这个原因二和原因一之间,是正向的逻辑关系。历史上我领先你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跟我今天重新赶超你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往往是一致的。



中国很多方面都曾领先西方,以科举制度为例,通过考试可以官至宰相,强调上来的人要能够做事,要真的有水平。这个传统今天还在发扬光大。所以是这样一种逻辑,解释了中国的崛起,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崛起,和西方不一样的这个逻辑。中国人,你要自信!这是我经常讲的七个字。我看到今天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所以我再加一句,中国的年轻人,你更要自信!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型的国家。这种国家的崛起,它的这种深度、广度、厚度、强度、力度,它所能够提供的机遇、机会,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没有见到过。所以我想这道理很简单,只要你努力奋斗,一定能够梦想成真!谢谢大家!


编辑:东旭


(英伦圈推荐,原文刊载自圈哥的小伙伴“欧洲时报内参”oushitalia,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