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一批粉丝朋友大概都知道,我是做价值与成长出身的,中间做了一段时间超短,这里再跟新朋友们说一下这个经历。
初入职场
当年从宾大博士毕业后,直接去了某券商研究所,因为学历的原因,从基层干到中层,花的时间很短。
这里上班比较充实,我当时也比较有激情,一切围绕工作,恨不得每天干48小时。
在证券研究所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
在这里,
我学到了比较系统的基本面研究框架以及从基本面思考问题的方式
。
也是在这段时间,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我在飞机上认识了现在的老婆。
后来因为个人职业规划以及我们分处异地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家研究所,来到了我老婆所在的城市。
也因为这样,开启了我职业股民的生涯。
职业生涯
当时敢从所里辞职,不纯粹是因为心大,而是在券商那边年薪还不错,两年就有了比较好的积蓄。
而且,当时我给两位阿姨私下推荐过股票,以半年为期限,分别达到了6倍和3.8倍的收益。
正因为这样,我也变得志得意满起来,加上当时的趋势股行情还不错,心想本屌如此人物,脚踢巴菲特,拳打索罗斯,股市这种傻逼都能赚钱
的地方还不是给本屌送钱的……
当时拿着工作的积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安顿好家人,另一部分就这么入市了。
当时看准了四只票,类型都一样,都是行业头部企业,基本面是没有啥问题的。
套路就是行业内大规模整顿后,整体行业萧条,头部企业的利润也收到冲击,但是头部企业也在萧条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赌的是行业反转后,头部企业率先收益。
这四只股票拿了18个月,中间做了两次波段,大体上有了3倍收益。
当时取出大部分资金买了房子,剩下的钱也不多了。
那时候年轻气盛,人也有些急躁,觉得18个月3倍的赚钱速度,对于只有这点资金的我而言,确实有点慢了。
那时候,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认识到,小资金想要做大,超短是捷径,但是基于我在券商这么多年对市场的理解与感受,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就好,不好就万劫不复。
介入超短
最开始做超短的时候,虽然总体上是盈利的,但是大起大落,弄得我心里也没底。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上海某顶级游资交易室,在这里
学会空仓,学会了怎么抓住市场情绪的细微转折。
即使是做超短线,我也把交易节奏放的非常低,一个月值得重仓出手的机会不超过4次;
而且我开了一个中线账户,资金跟短线都是一半一半。
这样的状态大概持续了3个月多,其实扣除手续费,短线账户也没赚什么钱;中线做价值和成长的账户倒是干到了90万。
短线真正吃肉的时候是17年的
方大炭素
,当时也是看了很多的基本面分析,结合当时强势突破的盘口,上了比较大的仓位,从5块拿到15块,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一直到后面二波飙到17元都没走,最后13元的时候清仓了。
再后来进入18年,18年是妖股辈出的一年,从第一个妖股贵州燃气开始,我就参与其中,但是贵州燃气没赚钱,因为我进入的时机太晚了,但是有一条我做的很好,到保本价的时候我就清仓了。
在这个市场,不在于赚多少,随时把保本作为第一要务才是正确的。
后面的万兴科技、诚迈科技、欣锐科技这些都参与了,亚夏汽车这个中公教育借壳也搞了一把,资金量也达到了400万的台阶。
后面的什么斯太尔、恒立实业、银星能源什么的就没有参与到,主要是天生对这些厌恶,基本面烂的一逼,要啥没啥,眼瞅着就要退市的货色,实在下不去手。
后来的创投重仓参与了,但是不仅没赚到钱,而且还是割肉离场,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搞到核心,干的都是一些杂毛,资金量也回撤到300万上下。
19年年初的东方通信当时是彻头彻尾的参与了,从10块钱左右进场,最高到41块的时候没走,后来27块的时候清仓了。
亏亏赚赚吧,一言难尽,到19年11月的时候,短线终于站稳1000万大关了。
后面的事情,很多粉丝都知道了,短线的每日操作,当时也都在公众号上面更新。
中线做价值的账户,一直比较平稳,虽然短期赚钱没那么暴力,但是回撤也比较少,到今年7月份,也突破了800万大关。
…………
好吧,bulabula这么多,有些跑题了。
走向成熟
短线账户资金量爆发的比较厉害,达到了3000多万,超小盘随便买一点货,都会收到各种监管。
今年9月份,创业板注册制的行情波澜壮阔,天山生物短期翻了七八倍,我当时没有参与到,因为随便挂了点仓位,就会收到券商那边的电话提醒,9月22日那天,也就是豫金刚石撬板那天,我试着挂了些单子,但是没成交,就这样还收到了监管,账户被禁止交易了一段时间。
后来跟其他游资交流过,我遭遇的情况他们都有,也都神烦。
慢慢地,短线这边的仓位我减下来了,把资产更多的配置在中线这边。
让我做出这个转变的,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一个是娃上学的问题,我要亲自送。
另一个是我自己颈椎的问题,我也不想长期坐在电脑旁边盯短线了。
在十一期间,同私募的朋友和游资老前辈都交流了一下,最终决定主要精力就让在价值与成长这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