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3Plus
23Plus是首个专注于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网络社区平台,汇聚全球表观遗传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医疗实践者,致力于打造兼专业与科普为一体的的表观遗传互动阵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Nat Immunol | ... ·  3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厦门大学郑子峥 / 夏宁邵 / ... ·  4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喷雾冷冻干燥的设计和工艺考量 ·  5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多域生物蛋白降解剂新药达成国际授权合作 ·  5 天前  
生信人  ·  分高不卷,思路明显:聚焦难治性肿瘤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3Plus

Plus深读 | CRISPR通过染色质重构激活Oct4或Sox2单基因可以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

23Plus  · 公众号  · 生物  · 2018-02-09 07:00

正文

背景及概要

iPSC,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它的干性需要一系列转录因子的作用,例如最著名的Sox2、Oct4、Klf4和c-Myc(OSKM)等(Takahashi and Yamanaka, 2006)。这些转录因子的激活能够改变几乎整个基因组水平上的转录事件,引发“重编程”,获得iPSC(Soufi et al., 2012)。然而在重编程的过程中,这些转录因子与细胞染色体水平的变化、以及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文章中研究者利用流行的CRISPR手段激活Sox2和Oct4,分析其对iPSC干性获得的影响,以及过程中调控机理(Hilton et al., 2015)。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了Oct4启动子位置上的组蛋白乙酰化能够激活基因表达、并引起重编程过程,将表观遗传修饰与iPSC重编程过程直接联系起来。


备注:

dCas9-SunTag-VP64/p300core系统,能够在dCas9/sgRNA与DNA形成的重组结构附近,招募VP64或者p300core,诱导组蛋白乙酰化(H3K27ac),引起转录激活。


文章两点及总结

  1. 引入CRISPR激活系统,分析基因在iPSC重编程过程中的直接作用

  2. 发现Sox2或者Oct4单一蛋白的激活,就可以诱导iPSC产生

  3. 证明了利用CRISPR染色质重构,导致组蛋白乙酰化修饰(H3K27ac),能够精准的结合和激活单一基因表达

  4. 证明Oct4的长期激活以及诱导的iPSC重编程需要promoter和enhancer两个水平上的激活

  5. 采用细胞、嵌合小鼠等直接手段,证明了以上方式产生的是功能性的iPSC



研究内容

1:dCas9-SunTag-VP64激活细胞内源性Sox2和Oct4的表达

如Figure 1A,研究者首先分别构建了Sox2和Oct4的CRIPSR过表达系统。为了验证这一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研究者利用OG2 MEF cells,这种细胞包含Oct4-EGFP荧光,即Oct4表达的报告系统。


处理:如Figure 1B,转染SunTag、和18个sgRNA组成的pool后,更换诱导重编程培养基,发现:

1)4天及以后相应基因表达上升(Fig.1D)

2)7天后形成克隆,15天后Oct4表达,及Nanog、Sox2和SSEA-1表达(Fig.1C,F)

3)加入Feeder cells后,克隆能够稳定传代,即ESCs类似细胞

Figure 1: MEFs中建立iPSC

2:Sox2单基因过表达,能够产生有正常功能的iPSC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18个sgRNA中,能够单独起作用的关键性基因。如图S2A展示,研究者逐一去除sgRNA,发现Oct4、Sox2和Glis三个基因的过表达对于克隆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接下来作者集中分析这三个基因对于iPSC形成过程中的重编程的作用,发现sgRNAs组合OSG(O-127,S-84和G-215)能够使Oct4、Sox2和Glis三个基因过表达(Fig.S2B-C),并具有类似的iPSC克隆形成能力(Fig. S2D-G)。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pool中包含的所有三个Sox2 sgRNAs,即S-84/136/148,发现它们都能引起Sox2表达上调、以及克隆的形成(Fig.2B-D);并且位于多个转录激活因子例如Oct4、Nanog、p300以及Sox2本身的结合区域;更有意思的是,此区域附近也有激活型的组蛋白标记H3K27ac的结合(Fig.2A)。这些sgRNAs也能够行使类似第一部分中所有18个sgRNA pool共转的功能,促进iPSC的形成(Fig.2E-G)。这些iPSC的细胞多能性、核型都正常,表现为传代到第17代(S-17),能够与囊胚融合形成嵌合体小鼠(Fig.2H-K)。

Figure S2

Figure 2


3:S-17 iPSC制造S-17 MEFs,仍旧具有重建能力

将S-17 iPSC种回囊胚,继续发育到E13.5时收取MEF,发现约一半的MEF细胞表达S-17 iPSC上带的BFP,说明是S-17 iPSC的子代,称为S-17 MEFs(Fig.3A)。S-17 MEFs依然能够诱导表达Sox2(Fig.3B,D),且Sox2的高表达进一步促进了Oct4、Nanog、Rex1等iPSC重建相关基因的表达(Fig.3E-G),证明S-17 MEFs也具有iPSC的活性和重建能力。


更有趣的是,在这个重建过程中,Sox2表达的上升依然伴随着H3K27ac水平的提高,提示着表观遗传修饰在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Figure 3

4:Oct4的enhancer和promoter同时被激活,能够起始iPSC重建过程

图S2A中已经分析,Oct4的表达会被上游的enhancer和promoter共同调控,并且在这两个区域的sgRNAs都对iPSC多能性的获得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两个区域附近同样存在重要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以及表观遗传修饰H3K27ac的结合(Fig.4A)。


接下来研究者着重分析了这两个区域的作用(Fig.4A-B):

Enhancer区,sgRNAs:O-2135,2066,1965

Promoter区,sgRNA O-127

同时target Enhancer+Promoter:O-127-2066,O-127-1965,O-127-2135


结果发现,前8天O-127-2066与单独O-127对Oct4的转录激活作用没有明显区别,但之后O-127-2066的激活作用明显更高(Fig.4B-C)。并且只有同时激活两个区域的细胞才能形成克隆,单独激活promoter的转染Oct-127并没有克隆形成能力(Fig.4D-F)。这些克隆细胞表型、表达、以及染色体核型都与iPSC基本一致(Fig.4E-H)。动物实验同样证明,这些细胞注射到囊胚后,具备融合、并继续分化的能力,可以产生健康的嵌合体小鼠,即具备广泛的多能性(Fig.4I-K)。


将VP64更换成p300core的乙酰化激活系统,同样能够得到相似结果(Fig.S4)。

Figure 4

Figure S4

Reference:

本文来源:Liu P, Chen M, Liu Y, Qi LS, Ding S.CRISPR-Based Chromatin Remodeling of the Endogenous Oct4 or Sox2 Locus Enables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 Cell Stem Cell. 2018 Feb 1;22(2):252-261.e4.

Hilton, I. B., D'Ippolito, A. M., Vockley, C. M., Thakore, P. I., Crawford, G. E., Reddy, T. E., and Gersbach, C. A. (2015). Epigenome editing by a CRISPR-Cas9-based acetyltransferase activates genes from promoters and enhancers. Nature biotechnology 33, 510-517.


Soufi, A., Donahue, G., and Zaret, K. S. (2012). Facilitators and impediments of the pluripotency reprogramming factors' initial engagement with the genome. Cell 151, 994-1004.


Takahashi, K., and Yamanaka, S. (2006).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126, 663-676.


23Plus欢迎表观遗传领域的同行们投稿,分享学术成果、学术见解和学术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