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看到一个自揭伤疤的话题:“爸妈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其中有很多人提到了父母的语言暴力,有一个知友还略带调侃的总结了一句话:
在伤害孩子方面,没人比父母更有语言天分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小时候遭受过的言语伤害耿耿于怀?大概是因为它不像身体的伤,会随着时间愈合,它像中毒,但又寻不到解药,是一辈子摆脱不了的顽疾。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语言暴力对一个孩子的负面影响,管好自己的嘴,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要因为自己漫不经心的一句话,成为束缚孩子一辈子的枷锁。
看看下面的这些伤人之言,你还在用吗?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二话不说就心急火燎的来一句:再哭我打你!这句话可能会卓有成效的制止孩子当时的哭声,但是它带给孩子的伤害也是难以估量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小孩和大人不同,大人遇到不开心的事,可以有百种方法排遣,而孩子却只有“哭”这一种方式。或是表达痛苦,或是烦躁,或是不满等等。哭声就像孩子排泄负面情绪的一个窗口,如果你连这个窗口都封闭住,孩子只能把痛苦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生出很多心理疾病。
可以试着安抚正在哭闹的孩子,告诉他哭是可以的,但还是要明白自己哪里做错啦,对孩子要温柔,对事情要有原则,让孩子能从自己“不合时宜”的哭声中真正学到东西。
当孩子做的事情不尽人意,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时,你会不会脱口而出这句话呢?而当你反复对孩子说这句话时,不断深化的结果就是,他真的什么都做不好。
根据孩子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知识水平,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既迷茫又充满想象的,对自我的定位也是混沌的,所以他们容易把大人的话视为金科玉律,当做自我定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参照。当他听到“我对你很失望”时,他对自己的判断必定是消极悲观的,本来昂扬向上的姿态就会败下阵来。
不给孩子一时的失意盖棺定论,智慧的父母会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孩子才能越走越远。
网上有个段子,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七大姑八大姨,而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处处比较的家庭里,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是你一生摆脱不掉的阴影。
其实,“别人家的孩子”不过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拼凑出来的一个完美小孩,可能是隔壁家数学总考满分的小花,是社区里英语说得流利顺畅的小明......爱比较的父母,好虚荣的父母,总喜欢把每个孩子的优势发扬光大起来,来对付自家小孩。他们深谙自家娃的痛点,以卵击石,把孩子的弱势展示开来,不给孩子的自尊留余地。
这种父母就是被外在的“面子”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孩子的不足和缺陷,对他的优点和长处熟视无睹,这样不仅削弱孩子奋斗的动力,还会在无形中埋没孩子的天分。
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杀伤力,实质上对孩子的身心束缚是最大的,可谓语言暴力中的“温柔一刀”。
父母养育孩子,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孩子从出生以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该是你某种愿望的延伸,也不是你随意处置的附属品。“我做一切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习”,“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不能辜负我的期望”......
当你用做父母的权威和辛苦,用以绑架孩子时,容易养成敏感脆弱,小心讨好,郁郁寡欢,没有主心骨的性格,也容易让孩子早早就背负上沉重的亲情债。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父母们也越来越讲究效率,耐心磨损的越来越快。比如看到孩子学唐诗,恨不得读一遍就能背下来,初学英语,就企图一口气把26个英文字母倒背如流,要不然就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你这么笨,将来也不会有出息”,这种“笨”不仅指向现在,还指向未来,让本来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激情的孩子瞬间像泄了气的气球,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
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路径,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快慢不一。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跑在前面的孩子未必能笑到最后,这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漫长旅程,你怎么能在起点就判定谁输谁赢呢?
这句话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杀伤力极大。仿佛孩子的存在,就是父母人生履历那一栏,最失败的经历,从头到脚,没有一处满意的地方。
你期望孩子什么样,你就去做什么样的父母,你身上毛病一堆,又怎能苛责孩子完美无缺呢?当你用否定一切的眼光去看孩子,他其实也在心底悄悄为你打了分。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亲人,家庭是他最温暖的港湾,如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家,都不愿接纳他,包容他,他还能倚靠谁呢?
“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语言的威力是不可想象的,带给孩子的伤害也是难于消除的。上面只选择了几句有代表性的,其他的负面言语还有很多,也许就现在,正有父母不知用哪句恶毒的言语,在攻击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他肯定胆战心惊,不知所措,满脸惊恐的在暗自伤心。
“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让你不经思考说出来的一句话,误伤了孩子,给他造成一辈子难以抹去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