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进出口银行  ·  助民企 赋新能 | ... ·  9 小时前  
安徽商报  ·  刚刚通报!安徽两家农商行领导被查! ·  昨天  
安徽商报  ·  刚刚通报!安徽两家农商行领导被查! ·  昨天  
洪观新闻  ·  美主要银行CEO薪酬普涨 ·  2 天前  
洪观新闻  ·  美主要银行CEO薪酬普涨 ·  2 天前  
科技美学  ·  小鹏M03如何开启哨兵模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快乐羞耻症,正一点点毁掉我们的孩子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12-02 11:59

正文

今日福利

扫码入群,免费领书

帮助儿童自学中英双母语经典!

作者:静夜听风
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


01
父母爱扫兴,我不敢快乐
知乎上有个话题:为什么现在不快乐的小孩越来越多?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
因为父母一直在扫兴,就好像快乐就是犯罪,只要孩子快乐一点,就跟点了炮似的,各种要求马上就来,也不能分享一点快乐。 在父母看来,孩子不配快乐,快乐就是有罪。

很多父母会刻意打断孩子的快乐体验,觉得快乐有罪。
享受快乐,本就是一种正常需求。但很多父母却认为痛苦能刺激孩子,让孩子更清醒,逆境中孩子才会更努力,或者为了避免“乐极生悲”,硬生生压抑孩子的快乐。
孩子在父母这种价值观下的影响下,孩子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孩子潜意识里,不敢快乐。
一旦放松惬意,孩子内心伴随着一种羞耻感和罪恶感,就会质疑自己,陷入巨大的情绪内耗之中。
快乐本是一种本能的需求,但因为父母缺乏松弛感,会打压或者贬低快乐的孩子, 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敢快乐了

从小到大积累的“快乐有罪”心理,压得喘不过气来, 就像是割断了孩子求生的绳索。

02
为什么“快乐”会让孩子感到羞耻呢?
《这不是你的错:如何疗愈童年创伤》一书中指出,羞耻感不是一种单一的情感体验,它是多种体验和经历交织而成。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养育者,羞耻感的产生往往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1.因为假自体,孩子不敢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人的自我通常会分裂为两个部分:“真自体”和“假自体”的概念。
“真自体”就是孩子的真实的需求和渴望。
“假自体”是为了保护“真自体”而发展出的一种防御性自我,是为了适应他人的需要。
孩子的需要不被照顾者看见,孩子就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来迎合父母,内心自然感受不到愉悦和满足。
2.因为父母不快乐,孩子不敢快乐
心理咨询师赖佩霞曾经发出一段灵魂拷问:
当你的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哀伤痛苦当中,你敢快乐吗?
答案是很难。
因为这时候的快乐形同一种背叛,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忍受,这样的罪恶感。
所以我们宁愿赔尽了自己的幸福,也不敢快乐。

孩子不敢享受快乐,是因为情绪共生模式。我们在潜意识里将自己与父母捆绑。为了不让自己体验背叛的愧疚感,只能压抑自己的天性与快乐。
父母就是孩子的底色,父母不快乐,孩子自然也不敢快乐。
3.因为负罪感,孩子不敢快乐
网上,有一个爸爸教育女儿:
“爸爸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开车到工厂,停下车后空调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别人仓库里睡一小会儿,就热醒了,36度的高温下,中暑了都没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这样。”

这位爸爸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亲身经历教育女儿,要努力学习,不要跟他一样将来吃苦。

但这种内疚式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是因为自己才导致父母这么辛苦的。
孩子觉得自己亏欠父母,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自然快乐不起来。
父母不快乐时,孩子就成了父母的容器,会深陷负能量的泥沼中,自然看不见半点阳光。

03
被快乐羞耻症束缚的孩子,活得多拧巴
电视剧《安家》中,房似锦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爷爷是家里唯一关心她的人。
爸爸出车祸,房似锦从老家回来后,徐文昌为了哄她开心,请她吃冰激凌。正吃着吃着房似锦哭了起来,她问自己:
“我怎么有脸吃冰淇淋,怎么有资格去享受生活,那个孩子十三岁就失去了父亲,我那个爹还躺在病床上。”

对她而言,快乐就是一种奢侈品。

她想到生病的爷爷,觉得自己片刻间的快乐都是羞耻的。归根到底,在于她缺乏安全感,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欲望。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 配得感 ”。也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应该得到什么的信念,它便会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

不快乐的孩子,配得感低,内心容易被击垮,被愧疚感淹没。

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同时指出:“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如果他情绪低落、精神紧张,学习的信心和效率就会明显减弱,即使请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教育他们,也是徒劳无功。”

对快乐的羞耻感,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影响性格和个人成长。

孩子的精神时刻紧绷着,不敢放松,害怕失败,害怕让大人失望;孩子会否定自己,缺乏积极的自我认同、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孩子不敢大胆取悦自己,潜意识认为自己不配被爱;孩子感受到痛苦和羞愤,孩子恨不了别人,只能恨自己。

孩子为了讨好父母,逐渐失去自己的价值感。孩子也会在消极的氛围中,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变得敏感和自卑,时间一长,会变成自我虐待。

04
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孩子快乐成长
电影《你好,李焕英》,里边有个细节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
当贾晓玲对年轻的李焕英说:未来你的女儿,美丽大方、学习成绩优秀、工作好,挣钱多。
李焕英却说:“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的健康快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
快乐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能让孩子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开启光明的未来。追求自由快乐是孩子的天性,也可以通过后天习得,如何培养出一个快乐幸福的孩子?
1.教孩子学会反驳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住着两个小孩,一个是渴望快乐的内在小孩,一个害怕快乐的阴影小孩。
比如:当孩子成绩不好很沮丧的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孩子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告诉孩子情况只是暂时的,做好查漏补缺,成绩自然上得去。
引导孩子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从而获得积极的信念和暗示——“我很好”。
孩子懂得反驳,就会变得乐观积极。
2.教孩子把自己和大人情绪剥离开来
情绪剥离就是当父母不快乐时,冷静一会,别把情绪掺杂在事情中。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工作难免有不顺心的时候,有情绪再正常不过。告诉孩子,我的情绪是我的,和你没关系,我可以为我的情绪负责任。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当孩子能和父母的情绪进行心理分离的时候,孩子就不会被负罪感牵绊,才能享受自己的快乐。
3.教孩子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