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内容笔者对皮肤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讲解了几种常见的浅表软组织疾病,这篇文章接着分享浅表肿块的超声诊断。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起源于毛囊的外根鞘细胞,是一种发生于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结节状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头颈部及上肢。
组织学上,该病变位于真皮及皮下脂肪层内,由嗜碱性细胞、无核影细胞及两者之间的过渡细胞组成,钙化、骨化是其病理特征。
1、 多为单发、质地较硬的无痛性结节,不能自行消散;
2、 有时会导致皮肤颜色和纹理的改变,多需要手术切除治疗。
2、 多表现为类椭圆形,边界清楚,部分周边可见完整声晕的低回声结节;
3、 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内见点状及斑片状强回声是其特征性表现(并不是所有肿瘤内部都会出现此特征性表现);
4、 CDFI:肿块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周边可探及血流信号。
图 4 钙化上皮瘤内钙化有多有少,少则几个,多则布满整个肿块
皮样囊肿是一种特殊的成熟囊性畸胎瘤,属于生殖细胞肿瘤,为先天性良性肿瘤。囊壁除鳞状上皮外,尚有真皮、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囊、毛发、皮脂腺、汗腺、牙齿等,这些结构均来源于外胚层。
皮样囊肿好发于青少年,生长缓慢,呈圆球状,可发生于皮肤、颅骨、卵巢和脊髓等部位。发生于皮下时可见于头部、面部、颈部及背部,一般位于皮下软组织深层或肌间隙。
2、 内部回声可因囊肿内容物构成的成分不同而不同。因其成份相对复杂,其内部回声不均匀,相对杂乱,强弱不等;
3、 有各种特征性的表现,如杂乱征、脂夜分层征、垂柳征、龟背征等等;
异位甲状腺、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淋巴管囊肿(又称囊性淋巴管瘤),这些平时都比较少见,并且大多是先天发育异常,始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而导致。
而颈部肿大淋巴结较常见,形态较典型时容易诊断,但淋巴结形态发生改变时也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其形态多样,病因复杂,可以是反应性增生,可以是淋巴结转移癌,可以是结核性淋巴结炎,或是淋巴瘤等等,这些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图像甚至需要穿刺活检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
当甲状腺始基沿甲状舌管下降过程中出现异常时,甲状腺没有下降到颈前部的正常位置,即为异位甲状腺。
1、 正常甲状腺区无甲状腺组织+颈部类甲状腺回声肿块;
2、 CDFI:肿块实质内血供类似甲状腺,血供来源于肿块基底部;
3、 肿块内出现胶质囊肿更倾向于异位甲状腺组织
。
先天性发育异常,是胚胎时期的甲状舌管没有消失或者退化不全,残留管状结构因上皮分泌物积聚其中而形成的囊肿。
1、 颈部近正中线处发现无回声包块,壁薄,后方回声增强;
2、 随患者伸舌或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有时还可见其后方强回声的舌骨回声;
4、 囊肿合并感染时,其形态可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囊内透声差,甚至出现似实质样结构;
5、 当囊肿感染、破裂、突破皮肤时,可形成甲状舌管瘘,表现为与皮肤相连的条索状低回声,向深面可延伸至舌骨前方。
为胚胎鳃裂上皮残余组织所形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二、三、四对鳃裂与鳃弓未完全融合或完全未融合所致(胚胎期未闭造成,以第二对鳃裂未闭最常见)属于鳃裂畸形,是先天性疾病。
1、 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缘及颌下,肿物多偏离中线,不随吞咽而活动;
2、 病变区域形态规则的无回声包块,边界清楚,无合并感染时,内部透声好
4、 合并感染时,囊内透声差,囊壁可增厚,囊壁血流信号可增多。
多为先天性,也可为后天性。是因为淋巴管系统回流障碍引起淋巴液积聚呈囊性包块。
1、 多见于颈部,呈多房性,多为薄分隔,囊腔大小不等;
恶性淋巴瘤是指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恶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瘤。淋巴瘤是最早发现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 60 岁之后的人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霍奇金淋巴瘤一般好发于 20 至 40 岁的中青年,以及 55 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发病可能与 EB 病毒有关。另外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 T 细胞淋巴瘤也有关。
1、 早期无明显症状,仅以浅表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也是局部症状中最常见的表现。常发生于颈部或锁骨上,其次为腋下。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或者互相粘连融合成块,触碰时有软骨样的感觉;
2、 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
1、 淋巴结体积肿大,呈圆形或者是球形, L/S 比值 <2 ;
2、 皮质增厚,呈低回声区,内部回声较均匀,中央髓质强回声消失或成细线状;
3、多发时可融合成团,但融合的淋巴结之间仍能看出分界,还可见到多种形的改变,称混合型;
4、 CDFI:内部血供丰富,可见血流信号几乎充满整个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