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媛的父亲,从高中就开始被家人带着喝咖啡、吃牛排,等到他自己成了家,也把升上国中的女儿带进咖啡馆,将“喝咖啡”变成一种家族传统。“我们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爷爷那一代还在帮人补渔网,可是到了我爸爸那一代,基隆不只变得繁华,甚至可以说是浮华了。”张惠媛说:“所以我爸爸从年轻就知道要吃好东西、过好日子,不管是早先在码头工作,还是后来进卫生局上班,他那种海派、漂撇的性格一直没变,反倒是出身台北家庭的妈妈,过得还比较节俭、保守。”
除了喝咖啡,张惠媛的父亲还有一点很“基隆”:他会在夜里带着钓杆出门,钓上一整晚的鱼直到凌晨。如今深夜的基隆海堤旁,还有专门的摊贩服务这群钓客,漆黑的大海配上烤香肠的气味,成了黄惠媛专属的基隆印象。在这座已经习惯不眠的城市,即使离开庙口夜市一段距离,也还有姚家清鱼汤、俞家鲜鱼汤这类半夜才开店的小吃摊,深夜食堂般服务不寐的基隆人。
一年多前,张惠媛透过同事戴佑家的介绍,结识了也在重新理解基隆的苏筱岚。现在只要有空,几个都是离开家乡工作的年轻人就会分工,组成“雨都漫步”导览团队,有人负责田野调查,有人专司文宣设计,有人带队导览,一块向外界重新介绍这个因为多年停滞,曾让年少的她们一度厌倦、不耐烦的城市。
与其说她们是在对外介绍基隆之美,更多的时候让人觉得,她们是从网友和听众发亮的眼神中,再次确认基隆真的有其美好、值得疼惜之处。
“比起大城市,基隆的压力比较没那么大。”苏筱岚说。
“而且房子周遭有山又有海,其他城市找不到。”戴佑家补充道。
“我曾经听一位建筑师说过,基隆过去的停滞未必是坏事。”张惠媛说:“以前其他城市都急着搞创新,但可能操之过急,想得不够清楚,反而让一些值得留下的老东西被淘汰掉。换个角度看,原地踏步的基隆,反而可以慢慢等到时机成熟,想得更清楚之后再作改变。”
一些年轻人新开的咖啡馆、酒吧、餐厅、电子飞镖馆、唱片行,又慢慢进驻到基隆来。日出后,代表老基隆的深夜活力渐行渐弱,声响逐渐淡出,客运站前,候车准备进台北工作的人潮依旧,只不过,距离客运站不远的老街区里,一名回乡的年轻人,正刷拉刷拉升起花店的铁门。她就像一枚白日的音符,即将加入基隆进行曲的下一乐章,还有好几名像她一样的年轻人,也都在摩拳擦掌,准备成为乐章行进中的渐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