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CT、磁共振、X光收费将执行新规! ·  昨天  
都市时报  ·  江苏一高校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致8死17伤 ·  5 天前  
澎湃新闻  ·  美团、哈啰单车在郑州暂停运营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以“城镇化”系统解决我国三农之路——金融业、制造业都在提跨界整合,三农有何不可?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18 10:49

正文


文/孙文华(投稿)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注: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针对日本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前景。因为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就是“第六产业”的内涵。




正文:

 

我花了四年多时间研究西方欧美国家城镇化理论,研习了1000多篇西方文献,发现美国城市化走过两百多年,人家也经历我国同样的问题。

 

开始是汽车出行依赖,但摊大饼造成城市问题严重。特别是城镇化占用大量农田,美国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理论,城市必须限定边界,保护农田和自然景观。各个城市开始推行相关政策,城市与农村边界分明——城市推动高密度,混合用地,绿色出行。农村推动规模化生产,改善社会服务体系,农机合作社、专家一体化服务于农场主,让更多的人口走向城市。而机械化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通过单品种规模化生产,改善深加工水平,多余产量出口输出。

 

可以比较一下两国农业状态,我们国家的农业产值占GDP10%,美国农业仅占1.2%。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3%,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仅1%左右。美国农场平均规模170公顷,我们国家农场规模才170亩。我国国土疆域和美国差不多,但我国总人口13亿,美国总人口3亿。美国300万农民不仅充分供应本国居民的生活需要,其农产品出口值高达1500亿美元。美国农民收入超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我们的农场主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稍高于普通农民水平。

 

农业社会,老百姓依靠农田吃饭,分田到户,人人都能吃饱,工业社会,一亩地种植产出1200元左右,工厂可以产出200万元,土地产出率不同,农田不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方式。

 

一、要发展三农,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但这么多年,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什么?因为三农一直被锁定在农村,农民,农业,仿佛和工业服务业毫无关系,和城镇化没有关系,三农就是被割裂的、独立的一种经济形态,看得到但触不着。

 

直到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一二三融合的概念。这是时代的进步,更是发展三农问题必须改变的观念问题。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况乎我们国家的农村,农民,农业牵扯到6.74亿在农村生活的人口。三农问题始终和二三产紧密相关,和城镇化更是紧密相连。

 

举几个例子,在都市的农村,拆迁是农民致富的大通道,在上海,每户农民的拆迁所得大约在200-300万,这是他们一辈子种地都不可能积累的财富。所以今年中央宣布雄安新区时,那里的农村农民一下子成了结婚的香饽饽对象。所以,城镇化和三农直接相关。

 

又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原料都是三农供应的,我们的服装是种棉花取得的,我们的食品原材料都来自农田,我们的化妆品,原料也是来自农产品。显然,工业和农业密不可分。

 

再如,现在红火的旅游景区,大部分位于农村地区,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品,让城市人趋之如骛。显然,旅游也可以和农业有关。

 

由此,三农问题不能再割裂看待了,金融业,制造业都在提倡跨界整合,为何三农不是?阿里巴巴的马云投资的1688网是专业做农资的,京东投了生鲜。这些算不算农业呢?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是需要深刻理解的,三农问题也需要跨界融合,如果要给他一个定义,农业应该是一加二加三的第六产业。




二、要发展三农,其次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农村农民问题,目前还处于生计农业经济时期,而生计农业经济的特征是散,乱,弱。

 

“散”是农村用地不集中造成的。我国农业耕地18亿亩,人均耕地1.4亩,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更由于分散,导致农村居住分散,耕地分散。居住分散使得公共资源、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量增加,农民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设施,农地分散使得无法规模化,生产力得不到提高。   

 

“乱”是农民数量众多,在选择种植品种的时候没有判断,一方面品种过多,无法标准化,机械化。另一方面容易盲从,市场供求关系不稳定,经常发生今年蔬菜价格上去了,大家跟着种,明年蔬菜供应量上去了,价格回落,很多菜烂在地里卖不出去。

 

“弱”是农村存在空心化趋势,很多年轻人离开村里到城市打工,留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

 

于是,没人种地成了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七十年代出生的不会种地,八十年代的不愿种地,九十年代的不提种地。幸得国家重视,总书记提出新型农民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

 

要让年轻人回农村种地,爱上农业,首先是需要让他们赚钱。各个地方招商引资都说是要养商,富商,引商,说的是让来投资的企业发展起来,赚了钱,再吸引其他投资商过来。农业也少不了这个过程,需要改变农民原来的面貌,培育新型农民的标准,各地方树立典型,让农民不再是被人忽视的职业。

 

其次,要建立地方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地方政府提供“农机合作社”,为新农民提供机械服务,同时建立专家咨询体系,为新农民提供指导。让农业不是件难事。地方政府对农民的补贴也要该补贴变投资,对那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知农民要长期投资,绑在一起,帮助他们赚钱。

 

最后,还要解决新型农场主的资金问题,无论是银行贷款也好,还是补贴、保险,需要围绕农场主给予支持。让他们发财了,才会有更多的队伍加入。而这些农场主承担着一般人无法体会的风险。毕竟农业是靠天吃饭的,比如我一位北京朋友的农场在今年7月份时受到冰雹袭击,一下就损失了50万元。




三、要发展三农,还要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

 

农民和居民虽然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居民有城保,看病有保障,农民的农保覆盖还不全,很多地方的农民一生病就穷三代。

 

我国的流动人口达到2.4亿,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都是抱着一种淘金梦。农村人都有一种风险意识,要防三年风四年雨,指的是怕遇到天灾没有收成,所以习惯了储蓄,越农村的地方,个人储蓄意识越强。

 

要让农民变居民,还是需要就近城镇化。核心是集中居住,提供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解决社保问题。这些工作的前提也需要分区域。

 

在东部地区,推动城镇化都没大问题,因为有大城市或城市群带动。问题是西部地区,交通不便,西部也缺少大城市,胡焕庸线把东西部人口密度画了一个界限,西部地区投资商不愿去,当地政府又缺少资金。怎么办?

 

人口密度越低,房价和土地价值越低,这是普遍规律。越贫困的地区越不值钱,地方政府没钱,投资商又不愿意投资,这需要国家出面协调区域联动发展,联动发展不同于对口扶贫,是通过计划和市场结合的方式推动区域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自我平衡。

 

首先,就地城镇化需要产业,产业提供就业;这需要调动东部地区一些企业愿意到贫困地区投资建厂。问题是交通不便,谁愿意过去呀?

 

其次,交通就是解决企业投资的重要条件,火车是货物运输的必要条件 ,对于主产业区,优先解决交通。包括机场和铁路。

 

再次,交通解决了,工人从哪里来,这是需要集中建设的问题,对于一些自然保护地带,逐步迁村,將农民工迁到新的城镇地区,提高人口密度,增加商业需求和工人的数量。

 

这些问题,归为两条线,一是资金,通过土地整理指标,由中央批准以后转移到经济发达区域交易,所得资金作为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基金,地方政府建设以项目申报的方式结算。二是管理体制机制,投资商最怕的是地方腐败,由国家成立的协调办公室推动对接,避免地方政府的官僚。同时,便于协调资源,在建设中强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要发展农业,再次是要解决农业的生产力问题

 

农业作为第六产业离不开高科技,农业科技包括了农业互联网领域,农业环保领域,农业精深加工领域,甚至是农业的生物质能源领域。

 

我去澳大利亚莫里市考察学习,莫里市一个农场9000公顷,工人只有10个。大部分劳动是依靠机械完成的。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但精密程度还不够。

 

农业科技不仅是关注种植环节,在农业产业链环节中,更有农业产业互联网,现在光农资产业有近2万亿的市场规模,农产品流通有近5 万亿的市场规模,加上农村金融,农业互联网的规模将达到10万亿。

 

又如欧美国家正注重发展的生物质能源。德国于2011年开始推动生物质能源建设,建了近8000个沼气厂,大部分农田种上了玉米等能源作物。并在边远农村建立能源自给中心,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居民一样的生活。

 

再者,我国正经历后工业化时代,大量的土地遭受污染,需要修复,数据显示,农业土壤的修复也将有近1.4万亿的市场规模。

 

农业作为第六产业,在产业融合的同时需要跨界跨业的技术整合。国家目前推动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但是,六产农业离不开用地性质的鉴定问题,这需要有关部门在鉴定产业用地时予以明确农业的关联性,而不是一刀切,扼杀了农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简介:


孙文华,上海浦东人,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芦笋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经济信息委员会项目专家库专家,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专家,上海浦东研发机构联合会副会长,上海浦东科技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上海蔬菜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南京农业大学MBA兼职教授。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