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财富汇
新财富学院创建于2016年3月,是新财富服务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重要尝试。它依托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新财富金牌董秘、新财富最佳投行、新财富中国最佳私募投资基金经理TOP50等评选资源,邀请资本市场顶级大咖详解金融资本运作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用300天从零制作游戏,最后上架Steam ·  2 天前  
哔哩哔哩  ·  看呆了,全国各地的震撼非遗年俗 ·  2 天前  
三峡小微  ·  新春走基层丨安徽六安:智慧赋能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财富汇

餐饮业、白酒业……深度复盘疫情的微观影响

新财富汇  · 公众号  ·  · 2020-03-02 23:29

正文


来源: 万利富达投资


、市场综述


春节期间,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酵,资本市场经历了小幅波动。同时,以创业板为代表的“科技股”持续吸引着市场的关注度,我们会在正文中对此加以详尽阐述。本月,从指数的表现来看,沪深300上涨1.44%,上证指数下跌2.12%,我们的各产品下跌2%-3%之间。
对于热闹的地方,我们总是保持警惕; 对于市场先生短期的“移情别恋”,我们处之泰然。 我们认为,任何跳脱于基本面之外的炒作皆是 “空中楼阁”,实践证明长期来看,优质企业的均值会朝着我们一贯坚持的、正确的方向靠拢。


、疫情的微观影响

春节期间,我们曾推出报告《疫情之下,做资本市场的逆行者》,通过对SARS期间,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的走势及估值水平的溯回研究,阐述了一个清晰的观点:“黑天鹅”事件对短期心理层面的影响,往往更甚于对长期经济的影响,而致力于布局中国最卓越的企业、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短期风险,获得长期超额收益。

在本次月报中,我们将更进一步,以两个具体行业为例,分别谈谈疫情的微观影响。
1) 餐饮业

疫情对哪些行业的冲击最大?餐饮是首当其冲的。餐饮行业我们并无配置,但疫情对其影响最为直接和剧烈,可以作为典型案例来讲。这其中存在两个层面的原因:1)需求端,春节期间原本是行业旺季,而自春节前开始,餐饮企业便普遍进入停业状态,部分需求不翼而飞,虽然部分餐饮店的外卖业务仍在运转,但毕竟占比不高,所以,企业阶段性的营收将会下滑;2)成本端,餐饮生意的特性之一便是刚性开支占比特别高——持续的员工成本、租金成本和库存的积压,这不仅仅会带来利润率的下滑,时间一拉长,还会对企业的现金储备带来严峻的考验。
正因为需求和成本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小餐饮企业来说,它们在疫情面前是脆弱的。所以,这段时间内,我们看到不少中小餐饮企业“度日如年”,就连西贝的董事长也出来呼吁国家能在税收减免、员工工资补贴等方面尽快出台支持政策。总而言之,部分产业链话语权弱、高杠杆经营、硬性开支较高、自由现金流匮乏的餐饮企业,疫情的冲击是短暂而剧烈的,甚至这样的冲击可能关乎它们的存亡。
但是,餐饮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在疫情面前又表现着 “反脆弱性”。 我们还是参考 2003年SARS期间的情况,当时,全国 GDP 中住宿及餐饮业同比增速在Q2下降至 7.4%,但Q3、Q4分别马上反弹至16.9%、14.3%。由此可见,疫情会对行业整体产生较强的季度性冲击,但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失,餐饮业在随后的几个季度皆有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1 “非典”对餐饮业为短期影响


更进一步地讲,对于餐饮行业,疫情将会是一场供给侧改革。 正如前文所述,部分中小餐饮企业在需求端和成本端的双重打击下,其生意模式,很可能在疫情之下,变得越发难以为继,随后被行业淘汰。但对于强品牌力的龙头企业来说,疫情的影响则是阶段性的,疫情过后存在集中度提升的可能性。



我们以强品牌餐饮企业和普通餐饮企业为例,前者由于具备品牌优势,总是能享受到商场的租金优惠,其租金方面的硬性开支比例要远小于普通餐饮企业,因此,在疫情威胁之下,品牌企业可以调整的空间要比普通餐饮企业大。另外,从资金状况看,品牌餐饮企业的现金流匹配程度较高,且往往能受惠于IPO募资,而中小餐饮企业通常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可以预计的是,疫情之后,餐饮未来行业可能出现“挤压式”的发展。



2) 白酒业

消费行业是我们长期深耕,并获得持续超额收益的领域。以白酒行业举例,考虑到春节是白酒消费的旺季,根据往年的数据显示,各白酒企业一季度的销售额占全年比重约30%以上,正因为这个原因,不少人对白酒业一季度的业绩也产生了担忧。 那么,疫情之下,人们的担忧是否合理呢? 我们认为是片面和短期的,接下来我们也来拆解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旺季前后,品牌白酒厂商们的销售模式。品牌白酒的销售有着“先款后货”的特征,通常,在春节前,出于提前备货的考虑,经销商会给白酒企业集中打款。而根据渠道调研的数据,节前白酒企业的回款基本已经完成,且渠道积极性较高,因此,虽然疫情会对部分消费场景带来影响(如聚会),但更多地是反映在渠道库存上,而非一季度的报表上,所以,我们作为投资者也无须对白酒行业的短期业绩过分忧虑。

3 品牌白酒厂商的销售模式

既然受影响的是库存水平,那么,不同白酒企业的品牌力和渠道管理能力,将会成为“反脆弱性”的关键。以三大高端白酒为例,根据卖方最新的渠道调研,强品牌力的白酒企业,如贵州茅台、五粮液的渠道和终端库存都比较健康(小于1个月),并且批价稳定,渠道利润、信心和秩序都有保障。对比之下,部分品牌力薄弱、库存状况不佳的中小酒企,疫情对他们的短期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在《万利富达2020年致投资者信》中曾提到:白酒行业存在“结构性的繁荣”机会。经过这一轮的疫情,这样的结构性增长、集中度提升的行业趋势,可能会加速发展,这样的机会值得我们把握和布局。



三、 再融资“松绑”后,再谈科技股


2月14日,再融资新规落地,新规降低融资和发行的难度,但同时也降低了减持的难度,且对发行底价的折扣力度更大了。显然,政策的目的是引导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相当于一次“定向的放水”,尤其是考虑到这两年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的处境,这次“松绑”是一场及时雨,对于改善这类企业的资金压力、优化资产负债表将会带来明显的好处。
查理·芒格总是提醒我们“凡事需要反过来想”。虽然,本次再融资“松绑”对部分企业来说,短期来看是一场久逢甘露,但长期来看,很有可能出现“弊大于利”的情况。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 1)在迫切需要再融资的中小企业中,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是少数,更多的是生意模式差,重资产经营、高杠杆运营的平庸企业; 2)2015年的创业板经历过一次并购热潮,并在3年之后引起了商誉减值危机,这次“放水”一定会流向创业板,狂欢背后是否又会潜藏危机?那么,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当然,再融资“松绑”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助推创业板短期的热潮,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被摆上了台面——如何看待科技股?
去年,阿里巴巴重回港股之际,我们在月报中便讨论过这个问题。事实上,对于 AH 股上市的科技公司,我们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跟踪和研究,包括腾讯、小米、美团等;其次,在我们深耕的四大板块:消费、医药、金融、先进制造中,部分科技公司、以及安防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实也很早就已经被我们纳入组合。
20多年以来,我们深知万利富达长期可持续的超额收益来源于一套稳定的、可持续的投资方法——即始终关注企业的生意模式、治理能力和估值水平,而这套投资方法并不会因为板块不同而发生改变。 考虑到科技板块的特殊性,我们认为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对于科技股投资尤其重要。
1) 竞争格局是否稳定?

现在的传统行业,曾经也是光鲜亮丽的高科技行业 ,比如说汽车。 19世纪初~19世纪80年代,美国正处在“汽车快速替代马车”的年代:1920年之前,美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不到100辆,1980年左右,保有量达到700-800辆,整个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看起来很好地匹配了人们对于“高科技”的预期。然而,如果你在19世纪初投资于这个行业,得到的投资回报可能是惨淡的。

5 1900 年以来,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个“高科技”行业的竞争格局存在很大问题。根据数据显示,19世纪初,福特创造出“T型车”后,无数资本、企业蜂拥而至地涌向这个行业,当时生产汽车的公司数量多达2000多家,而时过境迁,目前美国只剩下3家,而且在日本、德国车企的竞争压力之下,经营质量依旧不高。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航空业,自从OrvilleWright发明飞机以来,一直到美国航空公司整合之前,这个“高科技”行业给投资者带来的财富总和几乎为零。讽刺的是,当行业沦为传统行业,竞争格局改善之后,投资回报才慢慢展现。
不得不说,这些曾经的高科技公司确实创造了大量的社会价值,却最终没有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收益回报。因此,竞争格局问题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2) 现金流是否可预期、可持续?

长期、可持续的现金流,是我们辨别企业内在价值的基础。对于科技公司的现金流问题,我们反对思考问题极端化,比如部分投资者常常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科技公司都无法创造大量自由现金流。相反,我们总是谦卑地去认识世界和学习未知事物。
在对标美国优质科技股的过程中,我们的确发现科技公司和现金流并不完全矛盾。以苹果为例,公司的商业模式是销售差异化的硬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在最新的财年中,该公司创造出了694亿美元的经营性现金流,而资本支出仅105亿,自由现金流一如既往地充沛,而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的报表数字,也向我们展示了同样的经验。


不过,在目前市场拥簇的科技股中,不少企业是存在现金流问题的,体现为现金流匮乏、不可预期、不可持续等不同现象。以创业板某软件企业为例,2015年-2019年三季度,其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0.12亿、1.15亿、-2.34亿、0.72亿、-11.06亿,合计-11.41亿;同期,该公司的资本支出高达18.29亿, 这也意味着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是负产出。 在创业板爆炒的科技公司中,这样的案例占比较高,这是我们尤其警惕和关注的。



归根结底,科技股的能否产生可预期、可持续的现金流,其差别在于商业模式的稳定性,很多以技术驱动的企业,商业模式都充满着变数。 我们经常以电视机行业作为例子:从黑白电视机到彩电再到液晶,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再到网络电视,从球面到平面再到曲面,技术进步之快,稍不留心就会被颠覆,即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产生了真实现金流,也被用于不可避免的资本开支了,在类似属性的科技行业中,投资者很难获取长期回报。
3) 估值是否过高?

最后,科技股投资当然还需要特别关注估值,因为人们总是容易为 “时髦”、“前沿”等诱人的词汇支付过高的溢价。
20年前,美国发生了著名的科技股泡沫,3-4年时间内,纳斯达克的市盈率从20倍左右,被炒到150多倍。泡沫就好像一场舞会,参与者都心知肚明,但没人愿意提前结束舞会,这导致了最后的“一地鸡毛”,因为谁都抵挡不住均值的回归。不仅如此,无数当年处于风口的科技公司,最后都以倒闭而告终。

8 美国 2000 年著名的网络科技股泡沫

同样的剧情,也发生在2015年的创业板上,对于无数跟风的散户投资来说,那是惨痛的教训。如今相似的剧本也许正在上演,舞会上热闹非凡,而此时正是考验投资者理性、常识以及心态的重要时机。


四、均值回归的长期方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