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焦Deep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幕穿越者  ·  电影行业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普降 年底承压 ·  2 天前  
张小北  ·  转发微博-20241101223116 ·  1 周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北京市平谷区教育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焦DeepFocus

只知道威尼斯双年展,你out了!

深焦DeepFocus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07 06:30

正文


  Z 

A

Y          G


卡塞尔

文献展

E

  O

B

   C 

文 | 陈韵华(柏林)

编 | Pury (厦门)


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是德国卡塞尔(Kassel)每五年举办一次当代艺术展览,创办的初衷是想透过文化艺术的力量抹平纳粹主义时期的文化黑暗,并促进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每次文献展的展期都定为100天,因此经常被称为“为期100天的博物馆”。卡塞尔文献展并不进行销售,这一点与世界上其他三大主要艺术活动大相径庭: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明斯特雕塑展(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今年刚好这四个展览同时进行。


今年的document迈入文献展的第十四期。


文献展于1955年由卡塞尔当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和策展人阿诺德·波德(Arnold Bode)所创立,当时附属于卡塞尔联邦园艺展(Bundesgartenschau)之下,焦点也并非放在1945年后创作的“当代艺术”上, 而是那些在纳粹时代被称为“堕落艺术“(Entartete Kunst)的艺术家,像是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青骑士(Blauer Reiter)、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的绘画(Pittura Metafisica),特别是20年代和30年代的抽象画,展了很多毕卡索和康定斯基等影响深远的艺术家的作品。


之后文献展逐渐开始着重现代艺术,也开始欢迎来自欧洲以外地区艺术家的作品,也在第四次展览之后由亏转盈,藉由展出极简主义、观念艺术等作品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艺术,也是大众开始接受这些风格的里程碑。


Marta Minujin 《帕特农神庙之书》(Parthenon of Books),2017年,卡塞尔文献展卡塞尔展区布展现场


今年被柏林影展竞赛单元选入的纪录片《Beuys》的主人公Joseph Beuys也在第五次卡塞尔文献展设置他当时新成立的直接民主组织(Organization for Direct Democracy through Plebiscite)的“办公室”,整整一百天的时间里每天与参观者进行讨论激辩,通过表演艺术传递他对社会的想法和愿景。


入围今年柏林影展竞赛单元的纪录片《Beuys》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Adam Szymczyk


今年的document迈入文献展的第十四期,由艺术总监Adam Szymczyk负责企划概念,不仅沿用往年的德国卡塞尔展区举办(6月10日至9月17日),也首次另辟展区,选在希腊雅典(4月8日至7月16日),大多数被邀展的艺术家都同时在两个地方展出。


今年卡塞尔文献展于6月10日至9月17日在德国卡塞尔展区举办,也于4月8日至7月16日首次在希腊雅典举办。


可能会让深焦DeepFocus读者特别感兴趣的是两地文献展里完整展出的王兵回顾展,在卡塞尔的格洛里亚电影院展映,也同时在希腊电视台ERT与文献展合作的KEIMENA电影放映项目展出。


另外,雅典展区的最大展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EMST三楼也特别设置了一个静谧的大型放映空间,按时播放长达900分钟的新作《15小时》,简单的长镜头长时间静心观察成衣加工厂里民工的日常和各种闲聊,不喧嚣也不寂静,用一个人、一台摄像机的工作方式,让时间流动,探索的是人与空间。 


王兵回顾展是卡塞尔文献展首次为中国艺术家举办个人回顾展,他的十三部影片以及图片摄影作品将进行展览



以下是深焦DeepFocus特别与文献展电影项目的策展人

Hila Peleg进行的专访。

专访

深焦:非常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深焦DeepFocus想藉由你们这次策划的王兵回顾展,将卡塞尔的documenta介绍给国内的读者。 首先想请你谈谈加入documenta策展团队的契机。


Hila Peleg:2014年新任艺术总监Adam Szymczyk邀请我加入documenta策展团队,一起参与documenta 14的概念开发工作,与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和其他文化产业制作团队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欧洲现今社会、政治状态、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采取文化和艺术形式应对这些挑战的可能性,都思索了很多。这些想法的激荡涵盖了很多面向,非常鼓舞人心而且我觉得受益良多。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划团队


深焦:documenta筹备工作的主要核心是什么?


Hila Peleg:其实,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艺术的语言,勾勒当下此刻跨越国族和文化邦界的普世共同性与放诸四海皆准的洞见。


在策展的后期阶段,我们与艺术家紧密合作,完成数百件我们委托制作的全新艺术作品,同时与历史学家和专家一起商讨,决定一并纳入展览中的早期艺术作品。这样的历史视角成为我们思考的核心,我们借此深入探索某些特定历史事件、运动或叙事,如何在型塑当代政治意识和艺术实践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而今年的documenta 14 是在雅典和卡塞尔这两个城市里构思和实现的,这个二元框架也激发我们正视德国和希腊内部各自的独特视角。


Rebecca Belmore作品,Biinjiya iin Onji,菲洛帕波山 

摄影:Fanis Vlastaras


深焦:规划策展双城documenta的过程中最受启发的阶段是什么?


Hila Peleg:  最让我激动的阶段是也许是当我们对这两个城市展览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定义,以艺术展览和其他公共平台的方式将许多不同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并置交流,使其贴近大众,却又对各种不同的观者提出诘问,挑战观者既定的想法。


Beau Dick作品,22個面具裝置,雅典當代藝術博物館

 摄影:Mathias Voelzke


深焦:这是自从documenta于1955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两个城市举行。你对于这次的“双城故事”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是否对于documenta的精神产生影响?


Hila Peleg:由于在两个城市举办的关系,我们在实际后勤组织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也非常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评估《两城故事》为时尚早。


深焦:我们很高兴看到在卡塞尔的格洛里亚电影院(Gloria-Kino)举行的王兵作品回顾展,以及雅典EMST展场放映王兵的《15小时》和KEIMENA项目的电视和网络的视屏播放。从策展人的角度来看,王兵的电影如何与documenta 14整体展览产生关联?在documenta 14中的定位为何?

 

Hila Peleg: Documenta是六十多年前在国家社会主义造成历史伤痕之后在德国建立起的公众活动,一直以来展出的都是最先驱,而且往往是最艰难的前卫艺术,但也始终深具批判性论述的特质,在这里艺术家反思当今社会所倾向于压迫的面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各种面向。


在这个意义上,王兵是一位典型的documenta艺术家。我一直密切关注王兵的作品,我们首次合作是在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的电影项目框架下进行的。我觉得王兵的电影与生命生活高度相关,而且给予观众很多启发,他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和语言,描绘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这样非常复杂的过程。他的电影激发了观众思考人们受制于政治和经济力量下的处境。


举行王兵作品回顾展的卡塞尔的格洛里亚电影院(Gloria-Kino)


深焦:在你看来,王兵的作品是如何让来自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的?


Hila Peleg:2016年的《苦钱》、2017年讲述从农村搬迁到浙江省湖州市服装加工厂工作的工人生活境况的《15小时》,都在讨论在中国自由经济政策下社经条件困难的族群的生活样貌,并开辟了一个空间来思考现今在欧洲和其他地方实施经济改革的可能结果。


王兵的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历史的电影,特别是《和凤鸣》(2007)、《夹边沟》(2010)、《遗址》(2014),对欧洲而言也很能产生共鸣,尤其当我们思索在欧洲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德国和希腊近期的历史,以及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整个二十世纪遭受监禁的历史。

《方绣英》在卡塞尔首映后王兵与法国《电影手册》记者Emmanuel Burdeau对谈


深焦:documenta 14的电影项目整体而言非常大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你们在希腊进行的KEIMENA项目,在电视台ERT播放实验性质强烈的纪录片和剧情片,与影迷和一般观众进行更全面的接触交流 。KEIMENA的想法如何萌生的?


Hila Peleg: documenta 14以许多不同的方式与电影和电影院产生连结,除了推出在艺廊空间展出的艺术新作,我们也向电影作为大众传媒艺术致敬。因此,documenta 14的主要“场地”之一便是希腊公共电视台ERT2,长达九个月的时间在那里放映KEIMENA,这是个每周播出的节目,专门放映艺术电影,节目包含远至七十年代的老电影、新的电影制作项目、documenta 14参展艺术家的新电影。这些电影深入探讨大面向的文明和社会危机,也同时对希腊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强烈的回响。


深焦:KEIMENA选片的主要考量是什么?


Hila Peleg:我们所邀请的电影是从各大洲而来的。在选择Keimena的电影时,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加深观众对于在商业电影圈之外工作的电影人,以及他们所拍摄的那些在影展以外就看不到的独特电影艺术的认识。我们选择的许多电影是电影散文,而不是传统的电影或纪录片。有些是独立电影界的开创性作品,但许多作品都比较新,而且通常有意违反了类型片的惯例。


我们播放的电影作者包括米克洛什·埃尔代伊(Miklós Erdély)、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若阿金・平托(Joaquim Pinto)、Narimane Mari、Parviz Kimiavi、Romuald Karmakar、Ulrike Ottinger、Susana de Sousa Dias、Želimir Žilnik、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Kidlat Tahimik、Carmelo Bene、Angela Melitopoulos、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等等。


深焦:可以谈谈与电视台ERT的合作吗?


Hila Peleg:其实是希腊国家电视网最近的遭遇的危机促使了他们与documenta合作项目。2013年6月时ERT的三个频道突然无预警地关闭了,造成大概2500名员工失业,希腊公共电视屏幕转为黑色。


等了两年以后,在新左派政府反对希腊债权人强加紧缩政策的情况下,ERT在2015年6月重新开放。这个事件代表了希腊的公共基础设施遭受新自由主义袭击的缩影,也是近年来可以在欧洲其他地方观察到的现象。因此,与ERT的合作也展现了非商业性质文化机构的重要性,以及其岌岌可危的现状。


希腊公共电视台ERT2,长达九个月的时间在那里放映KEIMENA,这是个每周播出的节目,专门放映艺术电影


深焦:你对于使用电视平台展映电影作品的看法是什么?


Hila Peleg:我们的Keimena项目相信电视作为公众、免费的媒体服务的潜力 。现在的公共平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正是因为公共平台并非仰赖市场的驱动。公共电视可能会与标准化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看习惯产生抵触,因为电影工业通常使用标准化的格式、拍摄长度、每分钟的镜头数目、叙事结构、甚至主题本身。无法保证票房成功或者被认为政治上或艺术上过于激进的电影,都非常短命,甚至根本从一开始就无法获得被制作的机会。这些电影没办法在电影院线发行,通常在各电影节简短地放映了一轮之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深焦:为什么命名为Keimena?


Hila Peleg:在希腊文中Keimena的意思是文字,我们为这个项目邀请了世界各地电影爱好者和专家以简短的文本介绍各部电影。因此,每部电影放映之前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文采卓越的作家所撰写的简短介绍。


柏林纪录片论坛分别于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在柏林的国家公共机构世界文化馆举办了三次。


深焦:你之前在柏林创立了柏林纪录片论坛(Berlin Documentary Forum),是什么促使你创立论坛? 


Hila Peleg:2009年我发起了这个跨学科跨领域两年一期的活动,主要关注纪录片的制作、媒介和解读,特别是文化方面的纪录片。纪录片很少是完全中立客观的现实记录,它们不可避免地是各释其意、场景安排和取景的产物。这个项目考虑到这些,旨在探索纪录片的叙事和影象如何不仅描绘社会现实,更积极地型塑社会现实。


柏林纪录片论坛分别于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在柏林的国家公共机构世界文化馆(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举办了三次。在为期数日的论坛中,各个企划都围绕着个人艺术项目组织而成,大部分的艺术项目都是专为论坛而创作的。电影人、视觉艺术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文化理论家、作家、建筑师和策展人一起合作规划论坛里着重在学术研究、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法和混合形式的项目与作品,呈现在放映、表演、展览和出版物里。


深焦:从柏林纪录片论坛过渡到documenta 14是个怎么样的经验?


Hila Peleg:在从事论坛这个跨学科跨领域的项目的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电影叙述是最直接地与现实与历史的建构相关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后来选择专门为documenta 14的电影项目工作。


深焦:你编辑了一本书《跨学科纪录片》(Documentary Across Disciplines)里面探索当代与纪录片交流的多面性,特别是在政治与美学、再现与现实、真理与幻想间的交汇处。可以谈谈你以这样的出发点对于纪录片制作的当代潮流的看法吗?


Hila Peleg:《跨学科纪录片》点出了柏林纪录片论坛的关键问题,那就是艺术作品如何在互相冲突的各层面现实里参与其中,以及文化活动如何打破霸权与再现之间的联盟、压迫体系与影象制作之间的联盟。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特别敏感当然是因为对欧洲法西斯主义的遗毒感受极深,同时也在中东地区危及多人性命的历史事件背景下观察反思。我很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探讨再现及被再现者、观察者及被观察者、道德和政治层面的影像制作、叙事方面的问题,而是比较复杂的一种“活着的纪录”(living documents),用一种将现实当作易碎的、不稳定的、充满活力矛盾和对立关系看待的态度。


那些对于“什么是真实”的概念自我感觉过分确定的纪录片,或者呈现出过度简化的确信感和价值判断的纪录片, 我都不特别感兴趣。对我来说,我有兴趣看到的是纪录片和其他艺术形式如何创造出一个特殊的空间,安置其中的历史是脆弱的、不安的、阴魂不散的,让各种对于未来的推测想象概念化。这本书从理论、个人,甚至诗意的角度讨论了这些问题。


《跨学科纪录片》(Documentary Across Disciplines)


深焦:你与从本·罗素(Ben Russel)也合作策划了“幻觉”(HALLUCINATIONS)电影节,在documenta 14的框架下于雅典电影资料馆举办,将焦点放在“电影作为反抗、再生和扩张的场域“,跨越不同的艺术形式、视角、艺术经验和概念,里面包含3D、古典意义上的艺术电影、影像装置艺术、表演艺术、声音装置艺术。同时也是一个跨事件的活动,结合了现场活动、电影和节庆。可以请你谈谈你们这次跨学科和跨平台展映艺术作品和电影的方法吗?


Hila Peleg:HALLUCINATIONS是一个“live cinema”的电影节,换句话说,是电影体验的表演舞台。许多当代艺术家都在不同的媒体、不同的格式和背景下工作,而且二十世纪初期的电影其实更接近剧场和现场表演,不仅因为无声电影的音乐通常是在现场演出的,也是因为整体电影制作和观赏的模式。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正在回到以往现场表演一般的模式体验电影,特别是观看实验性质电影的时候,这也是一种重新开始集体观看活动图像(moving images)的体验。HALLUCINATIONS其实是从本·罗素自己的电影艺术视野、他参与和体验其他人的工作的方式,以及他与电影史的交流反思而来的。因此,电影节的范畴包罗万象,从扩充版的电影项目、多层次的放映内容,到音乐表演。一方面赞颂与分析电影的幻觉潜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从电影而生的集体感官经验。


-FIN-


欢迎阅读往期推送


石井裕也赛吉·洛赛克·提尔杜可风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阿彼察邦弗朗索瓦·欧容

戛纳导演双周主席阿莫多瓦坂本龙一

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松本俊夫阿诺·德斯普利钦

菲利普·加瑞尔沃纳·赫尔佐格克莱尔·德尼

妮可·基德曼伊莎贝尔·于佩尔李睿珺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