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搜狐焦点上海
欢迎关注搜狐焦点上海公众平台,每天轻轻松松掌握最及时的楼市要闻,最丰富的上海本地快讯!更多详情请进入:http://m.focus.cn/sh/
51好读  ›  专栏  ›  搜狐焦点上海

黄欣伟:多此的那一举,可能是致胜的USP

搜狐焦点上海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12-26 18:30

正文


被那些地产资深从业人员消极认定为“工厂化操作模式”的地产市场,

站在2018年的柳梢头,是不是可以扪心自问:


渠道为王,营销还有什么策略可言?

“天气”一冷,所有手段都无用了?

政策强大,是不是主观就可以不作为了?

操作流程成熟规范,还要不要动脑子创意?


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格局,不做就是消极,但做了就一定对么?





为“多此一举”平反




如果一定要给“多此一举”找个同义词,“画蛇添足”应该是头号等同的概率。

对这个词做个解释很有必要:多此一举分为3个疑问——


1、 要不要多做?

坊间不是有多做多错那个梗么?

但,在市场有限化、政策趋紧化、产品同质化、供给饱和化的今天和明天,完全随大流等政策,如何完成各家如狼似虎的指标要求?

饭只有这么多,每家都要多吃一口,这一口就是从别人嘴里抢夺的。

所以,多做是必须的,多做还有可能领跑剩余价值


2、 多做多少算正好?

既然选择了产品、手段和创意的突破,那究竟是全面突破还是领先一步呢?

之前多次提及的一个观点,支持领先一步

按照排除法的思维逻辑:全面领先,第一可能导致成本失控,第二可能导致太过超前而市场懵逼,这时候“多做(很多)多错”的消极其实是合理的

按照美学当中的一个著名观点叫做一点豪华主义,也就是房地产营销中偶尔会讲到的“均好性其实是均不好性”,所以有一个“最卖点”足矣。


3、 多次一举,这一举分对错

这倒是一个深度的技术问题了,往往我们掌握了创意的尺度,但方向却不对路,结果这一点没有成为豪华主义,却成为“长错地方的那颗痣不一定叫做美人痣“。


这是后话,在第三章节谈谈方法(但没有标准答案)

综合以上的结论:多是OK,多一举也OK,就看如何找到并实现那一举了。




“多此一举”碎碎念




以前听说过一个养老院的案例:位于闸北(现在叫静安)有家民营的养老院,位置一般但价格不贵,属于刚需养老院但经营连年走出长阳,在同行多次明察暗访却不得真谛之后,某次酒过三巡,地产营销出身的院长透露了她的多此一举:


她模拟房地产案场中的每天日报制度,给每个老人建立一个档案,了解每个老人的家庭、子女、生活和护理情况,然后每周给每个老人的对接联系人发一条短信(当年还没有免费的微信)。


短信的内容属于1+X:即包含常规的汇报老人当天的情况,当中自然也有因为深入了解而知道的一些各自动态和近况,语句组织无外乎:“令堂最近身体不错,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就是比较牵挂子女,希望本周末有空来看看他”。


这一招看起来泛泛,但产生化学反应:


首先,子女感受到养老院的人性关怀,能够动态了解老人动态

其次,子女对养老院的“有空来看看”欣然接受,带动了小卖部的生意

再者,子女周末来养老院带老人外出,养老院的人力服务高峰得到缓解

最后,周一子女还会收到短信,类似于“老人昨晚回来心情很好吃饭很好睡眠很好”云云。

回看这个过程,和房地产营销中的“客户邀约、客户回访、节日问候、客户黏连”何曾相似,这个地段没优势、器具没优势、价格没优势的养老院,成为当事人和家属竞相口碑传播的竞品,这一举多得好!


后面两个是自己的思考和设想:

今天在小龙虾店,都提供了反穿衣和手套,这么做是为了食客在动手过程中不沾了油腻,不脏了衣物,的确人性化。

那么,同样的配置,为什么在市中心动辄30-40的商务套餐中不能采用呢?


高于平均价格20-30%,要么是产品附加值高,要么是地段实在繁华。

产品附加值高,势必要么有附赠诸如水果和饮料,要么是多一点服务来兑现

地段好,自然食客有软性要求,西装革履白衬衫,撩面过程中串起红油一滴,既不美观也不文雅,但这种“吃面事故”谁都不想的,但商家作为服务供应商,应该“多此一举”


被业绩认同的海底捞,尽管有些多此一举其实有些附赠过度,但“关怀等候时段”的服务出发点没错,而且是充分抢占了营销空白点做“好感占领”,那些娇滴滴的陆家嘴白领姑娘,动辄数千的华服,一滴酱汁或红油(回办公室)多么煞风景!


第二个例子,目前在亲身实践:

我在媒体上开通了在线买房咨询,所以尽管不经常但还是时不时要回复一些购房者的问题,关于政策、市场、板块、项目比较,我事先看了有些同行的回答,有主观有客观、有斩钉截铁有模棱两可,看起来我没什么技术优势。


因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判断对错也不会有网民打上门来,但从提问口吻可以看出问者的真切和急迫, 于是我在每一次回答的最后,附加一句:“最后祝您选到心仪的房子”。


某一天之后,开始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客群,应该说释放的善意被领情的人笑纳了,空中的他/她未必对你的回答多么五体投地,但你对他/她的善意总是不打笑脸人,所以会在后台看到这样的留言:


“网民某某某对您之前的提问非常满意,现在还想追加一个问题。。。”


这多此一举没有带来财富,但至少回答者看到对方的留言,心情不至于比没有留言更好,这只是一个复制黏贴而已。




如何正确多此一举?




上文提到在认同多此一举必要性上的技术选择,如何正确地实现多此一举呢?

当然不会有标准答案,这是追求标准答案的房地产营销之失落,也是营销技术对工厂化操作最后的反围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