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级
等级是价值分配机制的价值区分。它包括职位等级、薪酬等级、人才梯队。为什么要有等级体系呢?因为我们首先需要有一个区分不同价值高度的“梯子”,不然,我们就不能区分不同的价值,就无法激发动力。
因此,等级体系是价值分配的基础。其中,梯队尤其重要,我曾总结,
没有梯队,企业的管理机制就会失灵。
因为如果没有梯队,假如你觉得一个人不行,很可能你也没有办法去处理,因为可能没有人能够做得比他更好,企业首先要活下去,首先要做业务,所以只有妥协,一方面心怀不满,另一方面,又可能无奈纵容,久而久之,组织还会形成博弈的氛围。这就是讲,没有梯队,你的考核机制、用人机制就会失灵了。
当然,我们培育梯队,不是为了换人,而是为了组织可以持续奋斗。对于梯队建设,很多企业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认为多设置一些副职或者助理岗位,就形成了人才梯队,就有了后备力量;在比如设置很多级别,认为这样就形成了职业通道。其实,梯队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此,而是另外两个要素:
(1)增长。
梯队是在增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增长带动梯队培养;
(2)评价。
梯队的关键在于评价,而不在于有多少等级。绩效优秀的及时承认,及时激励,优先给予机会,绩效差劲的,及时处理,这自然就是梯队了。极端地说,一个企业哪怕只有两个等级,也可以形成上升通道,只要是“能者上、庸者下”,并不绝对需要有很多的级别来体现差别。
很多企业的员工没有激情,感觉没有前途,我们通常认为是因为缺乏职业发展通路,但更多的一个是企业的增长问题,员工看不清企业的前途;另一个也不是企业没有上升的等级通道,而是没有形成明确的优者上,庸者下的机制,让员工感觉,即使做得好,也可能没有前途,有通道但不通,评价、区分了,就形成了梯队!
2.评价
有了不同价值等级的梯子和人才,如何区分呢?靠评价。但评价是个世界级的难题,我们在做评价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两个现象:
(1)员工评价结果很卓越,都是90多分,但是企业业绩没怎么进步,或者讲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评价的不是企业所需要的。
要做到评价的想要的,核心是要做目标管理,企业的经理人从上至下,要进行目标分解。
企业要什么,要成功的话,有哪些关键领域,这些关键的领域现实存在什么问题,那么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那么,考核什么,标准是什么。
评价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设计指标,关键是经理人员们好好讨论企业目标实现的路径是什么?这些路径中,现实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和差距,应该做什么。因此,我们经常看到我们做的很专业,看起来似乎都是正确的,但是,就是没有实现公司目标和解决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管理做的很“专业”,制度、流程、表格都没有问题,但是表格的内容却是不需要的,就比如我们管理制度、流程专业的像高速公路,但我们上面跑的是马拉车。
评价之所以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需要所有的直线经理去做目标管理,要切切实实地去做目标管理,这才是评价的难点所在。这一点没有做好,必然出现考核的不是所需要的。
大家想想,做目标管理不是在讨论公司目标实现的路径和方法吗?做目标管理不是在进行在责任、任务的分配吗?做目标管理不是在沟通、协调吗?做目标管理不是在督导、指导和培养人吗?做目标管理不是在激发士气吗?
(2)如何衡量贡献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企业员工抱怨“做多错多”,有的人抱怨,评价不公平。那么,绩效评价如何衡量贡献呢?
首先要确立一个观念,我们
不要追求评价的数量精确,而要追求评价的导向明确。
其次,
衡量贡献的关键在于“改进”
,只有改进才是真正的贡献,只有衡量改进,我们才能知道,评价分数高,是在推动进步!
最后,改进的关键在于“对标”。比如,你比过去进步,你比竞争对手的进步。假设,我们的企业要做成行业内的中国第一,那么就要对标行业里的中国第一,那么,我们的考核目标怎么定?那一定是要超越对表竞争对手,考核目标实现了,就是天下第一了,所以,天下第一,从这个角度讲,也是考核出来的。
3.竞争
竞争通俗地说,就是优者上,庸者下。很多企业往往害怕冲突,执行不坚决,或流于形式,这个环节不执行,等级、评价都变成假的了,所以,一定要敢于落实“优者上,庸者下”的策略。
对于这个环节,很多企业害怕冲突,期望一个管理技术或管理系统来解决,这个不可能,必须要有魄力来执行,只有靠人“认真”、“坚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所谓的管理技术。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就是“认真、坚持、必达目标”。为什么说这三个词是核心能力,是因为绝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到。想想当年华为有什么?要技术没技术,要资本没资本,就靠这三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