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子木聊房
一个专业还原事实真相的房产老司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营研究社  ·  《小红书种草与转化实战手册》包邮送,真香! ·  13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2元管饱的县城地头蛇,集体打退网红店 ·  2 天前  
91运营网  ·  小红书引流手册.pdf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子木聊房

城市战争:残酷的竞争下,哪些城市会走向胜利?

子木聊房  · 公众号  ·  · 2017-11-28 22:10

正文


文丨子木

图丨摄图


【一】


我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 在人类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 。”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更替,作为人类聚落的终极形态的城市也不例外。


讲这个事情,是因为近期很多“准备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在咨询我的时候,都在问同一句话,


“XXX这个城市到底有没有发展?我从一线城市回去,选择有没有错?”其中最多的,就是广州的年轻人。


这股潮流的引发,其实就是因为一张邮票。


10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揭幕,邮票上只展示了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的代表性元素,但没有广州, 引发广州被踢出了“一线城市”,杭州将取而代之的猜测。


其实,这一纪念邮票显示出明显的寓意,即最能代表中国现阶段展示给外界的四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北上广深”, 且意味着二线城市拥有晋级“新一线城市”的机会与实力。


正是类似的猜测和希冀,给了很多城市晋级的渴望和动力,同时带来了焦虑。


那么,新一线城市中,谁将晋级为一线,成都、武汉、杭州、天津还是苏州,或者其他城市?


三四线城市有没有机会,他们的发展动力到底是什么? 未来城市的发展是怎样的? 老湿接下来将会从历史演变和资本的角度进行归纳讲述。


【二】


2010年的时候,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叫克拉玛依。


(夜幕下的克拉玛依河)


这个西北的石油小城,那一年的人均GDP是深圳的1.98倍,北京的2.58倍。


而五年之后,这座小城的人均GDP已经被深圳近乎追平,和北京的差距也拉近到了1.6倍。


在这五年里,东部沿海的一线城市仍然稳健发展,而克拉玛依的GDP甚至从2010年的700亿元下降到了2015年的670亿元。。

这种停滞和萎缩,几乎是相当大一部分内陆资源型城市的命运缩影。他们的停滞,是由石油、煤炭、钢铁等价格的泡沫崩溃开启的,而这些泡沫的消逝,则又是由于中国城市化热潮的黄金时代过去所引致的。

当人口的增长不再,房地产的需求停滞,整个内陆的工业化引擎仿佛都熄火了。东北塌陷,山西塌陷,河北压缩钢铁产能,新疆动荡, 三四线城市的未来似乎一片黯淡。

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大部分是年轻人)开始大规模向一二线城市迁徙。

【三】


(2016全国春运流动图.gif)


这是一张由2016年春运迁徙大数据所绘制出的全国春节期间人口流动图景。


这幅波澜壮阔的图景,不仅描绘了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足迹和选择,描绘出了中国各个城市的地位、等级、关系与纠葛。

但是今天我不从人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而是用资本(钱)。 如果说人口是一个城市的静脉,那么资本肯定是它的动脉。


要研究城市之间资本的流动,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企业间的跨城市资本流动”。 (以下数据图所采取的数据是启信宝提供的全国1.1亿家企业的全样本数据库,搜索了全国近五年(2013.1-2017.6)所有企业间的投融资信息。)

通过数据建立城际投资的全国城市拓扑关系网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城际产业资本的控制中枢,那就是以“北上深”为中心的城市网络: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整个关系网络中,“北上深”不断地向中心地带移动,将其他城市排挤在外,我们还可以把这些城市落在地图上,构建出全国跨城市资本流动地图:

(城市资本流动钻石图)


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最亮的三个点分别是: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翼城市群。 这三个城市群与成都-重庆西部城市群构成了一个钻石形状,仅有星星点点的东北和西部的几个亮点游离在外。


这颗大钻石内的资本流动,占据了全国资本流动的90%以上。


这颗大钻石甚至比大名鼎鼎的“胡焕庸线”更为耀眼。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钱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在这个榜单上,"北上深"排名前三甲,而且他们的资本流出总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城市,可以说,北上深通过一笔笔对外投资,引导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全国的资金流向和经济命脉。


从图中可以看出,杭州排名第四,打破了“北上广深”的固局概念,最为亮眼。(接下来上榜的是天津、南京、宁波、苏州、成都),有5名都是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资本的活跃程度。


那么,这些钱又流向了哪些城市?



可以看到,吸引外来控股型投资笔数最多的前三名的仍然是北上深。相比投资排名,宁波跃迁至第四名,超过了杭州。而广州则再下降了两个名次,说明广州对资本的吸引力已经大打折扣。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外来资本流入城市的榜单中,嘉兴挤掉了南京,进入前十名。很明显,相比资本对外输出,嘉兴是一个更受资本青睐的城市。


所以说,无论是资本流入还是流出,杭州都在广州之上,所以杭州出现在十九大邮票上也绝非偶然。


【四】


OK,我们聊完一线城市,再来聊一聊三四线城市。 文章第二部分讲,三四线城市的未来似乎一片黯淡。那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是否真的毫无生机?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对2016年GDP前100名的城市,在过去五年间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于是有了以下的这些结论。


衰落中的城市


100个城市中,gdp增速低于上海(一线中最慢)的只有10个城市,大约占了10%。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北方的资源型城市,比如倒数前五名的,分别是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沈阳、辽宁的铁岭和鞍山。



他们的衰落,和我们的常识是一致的,但是其数量之少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想。在这个大分化的时代,有些地区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其规模仍在控制之中,转型的道路就没有那么绝望。


崛起中的城市


100个城市中,gdp增速高于深圳(一线中最快)的有13个城市,比衰落中的资源城市还要多。这是一个让人惊讶的结论,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五年中,三四线城市的整体发展速度并没有慢于一线城市。


他们甚至绝大部分都是内陆的中小城市,其发展动力究竟来自哪里?


答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要列原因的话,至少可以划成四个派系——


1,国家关怀。


他们是国家战略中的支点,天量的资金忽然砸来,交通基建设施大干快上,一如十年前的天津、重庆。比如增速前十名中,就有遵义(第一)、贵阳(第二)、乌鲁木齐(第四)三个城市。贵阳2010年的固投只有1019亿元,到2015年时已经高达2804亿元,增长至2.8倍。


这种类型的城市数量并不多,不过一旦得到国家的关怀,那就分分钟屌丝逆袭,飞上枝头。


2,交通要害,资金宠爱。


内陆的三线城市不靠海,没有港口,在交通竞争力上似乎要弱一些,其实也不尽然。比如资阳,因为靠近成都的新国际机场,咸阳,靠近西安机场,都在经济发展上获得了强大动力。


2012年,唯品会看中了资阳的位置优势,将这里设为西部物流基地,随后京东、顺丰等电商物流企业陆续跑来扎堆,这种聚合效应一旦形成,就会带来规模成本优势,发展越来越顺。


其实上面三种动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受益者毕竟是少数,真正有借鉴意义的,只有下面两种。


3,成本优势,产业转移。


制造业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的转移,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只要发达城市的产业在不断升级,周边的中小城市就将受惠于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比如增速前20 的城市中,就有襄阳(十三),宿迁(第九),淮安(第十一)等三线城市,以及重庆、成都、武汉、合肥等二线城市,属于产业转移的受益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