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医药外贸来说,2016年是一个并不太平的年份。
首先是国际市场环境的波诡云谲。美国新总统上台拟对药品审批和生物医药领域进行改革,英国脱欧、意大利公投、欧洲经济复苏缓慢,日韩受政治影响经济发展下行,非洲南美新兴经济体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这都为中国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的制剂出口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是国内医药环境的进一步严格。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两票制的推行,以及2016年诸多医药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落地,使得国内医药行业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随之而来的是整体医药市场的扩容。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医药外贸发展整体已进入低速增长期,同比增长不足1%,制剂外贸也受整体影响,2016年同比仅小幅增长3.8%,而原料药出口则是量增价跌,出口规模勉强得以保持。
西药制剂:价格下跌,增幅下滑
价格普遍下跌,这是2016年中国制剂出口所体现出的最为明显的一个趋势。2016年我国西药西药制剂出口总额共计为31.9亿美元,从数量来看,2016年全年单月出口数量一直出于稳中有增的态势,但从整体规模来看却基本与2015年持平。如此一来,价格下跌较为严重的情形便呼之欲出。
实际上,这是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历年来首次出现下滑的状态。2012年之前,我国西药制剂出口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幅,即便是过去三四年,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增幅有下降之势,但依旧以10%左右的增幅增长。2016年同比下跌0.24%的数据显示出的,是外需疲软,医药外贸综合竞争力青黄不接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出口依旧面临较大困难。
具体来说,西药制剂出口2016年属于一季度开局较弱的状态,1~3月份增速出现了较大程度下跌,同比跌幅均在8%以上,4月份以来出口规模则逐月上升,环比增速逐渐加大,并在8月份单月达到3.12亿美元。而进入9月份,出口再次收紧,增幅收窄,并再次出现负增长局面。
西药制剂中,出现价格下跌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激素类药品以及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药品。此前几年,激素类药品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而2016年则量价齐跌,2016年出口陡降25.7%,其中以胰岛素类药品和皮质甾类药品的下滑最为显著。而青霉素类、头孢类药品在经过几年低速增长后,2016年增速有所回升,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9.5%和17.4%,但价格依旧持续走低,同比下跌了5.8%和14.8%,尤以对非出口价格下跌最为严重。这一方面与非洲当地支付能力下降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制剂企业间以及与印度企业间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
但尽管部分制剂增长呈现颓势,但积极一面同样也无法忽视。一方面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的持续优化上。2016年,我国共有69种西药制剂对外出口,其中抗肿瘤、抗癌类、精神类、抗病毒类、抗高血压及降血脂类等系列高附加值制剂产品出口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成为拉动西药制剂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抗癌和精神类药品出口已经突破了1亿美元,且增速在三位数以上。
而另一方面,中国制剂对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价格还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也说明随着越来越多的制剂企业通过欧盟GMP认证,委托加工和自主出口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2016年我国对美国西药制剂出口增长也较快,达到41.7%,而本土企业则是对美出口的主力军,前四名均为在美进行仿制药注册并实现自主品牌销售的企业,出口额都在1700万美元以上,且同比增幅均超过20%。
原料药:形势险峻,以价换量
受大环境影响,2016年我国原料药外贸全年呈现出的是先抑后扬之势。从季度数据看,前两个季度降幅过大,但由于我国政府不断推出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政策措施,后两个季度出现正增长,但整体仍然同比负增长2.73%。
整体来看,2016年我国原料药出口保持量增价跌的态势,既包括氨基酸累、激素类、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等大宗原料药,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特色原料药。出口数量再创新高,达827.24万吨,同比增长13.04%,但出口均价却继续下跌,同比跌幅达11.59%。数量增长的驱动下,出口规模得以保持,然而这却是以牺牲价格、压缩利润为代价而出现的结果。
从出口市场格局来看,亚洲依然是我国原料药最大的出口市场,这一格局基本保持稳定。2016年我国出口到亚洲国家的原料药达448.75万吨,货值119.94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占比分别为54.24%和46.84%,比例相比往年均有小幅上涨;对欧洲出口原料药比例则较为稳定;对北美洲出口原料药比例有小幅收缩;对其他洲的原料药出口相比往年有所下降。欧洲和北美洲依然对我国高质量标准、高附加值原料药的需求不减,原料药出口均价仍显著高于其他洲别市场。
2016年,我国共有10293家企业经营原料药出口业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8家,共出口到194个国家和地区,经营企业家数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增加部分全部由民营企业所贡献。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原料药出口的主力军,2016年合计出口额为153.21亿美元,同比增长5.96%,占比升至59.8%,企业家数增加了515家;国有企业原料药出口额近年来持续减少,2016年同比减少8.83%,占比收缩至13.7%;三资企业也现颓势,出口额同比减少了7.38%。
至于原料药出口均价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大宗原料药供给侧改革推进缓慢,去产能化不易,多年来都存在持续过剩压力,加之部分化工企业受价格波动诱惑进入医化领域,低质量低标准的化工产品拉低了我国原料药整体出口价格;二是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除美国经济增长较为稳健外,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萎靡难振,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客户付款能力减弱,采购预算不足,不断压价;三是受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政治“黑天鹅”事件及美元加息等经济政策影响,全球各国货币汇率波动频繁,人民币大幅贬值,外贸报价难度加大。
此外,我国原料药出口还受到国内外药品监管趋严和贸易摩擦的影响。随着美国药品监管越发严格,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制药企业共收到美国FDA发出的16封警示函,基本都是原料药生产存在设施、工艺、包装、存储等不符合cGMP的问题,当年也出现我国药企被欧盟收回GMP证书或撤销CEP证书的情况。这些都对我国原料药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出口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2017:机会尚存,如何争取?
尽管从2016年整体来看,制剂以及原料药的外贸形势都呈现出压力颇大的局面,但随着本土制剂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原料药出口企业的不断发力,这一局面在2017年一季度已经呈现出扭转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