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越多的人与人相连,数字化就越强大。什么是数字社会?那是一个借助数字连接力量让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的共富社会。这种以“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年度观察,似乎挺不“企业”,好像赚钱才是企业天经地义的事。花一本书谈责任,好像“不务正业”。实际上,这些责任不是企业的副业,不是赚钱时顺便做的事,它就是“正业”,是一个企业应有的文明基因。
吐槽青年出品
前段时间与几个媒体朋友聊起这次抗疫,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很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贡献。一个共识是:中国如果没有前几年的数字化积累,在数字平台上的超常发展,这场仗不知道会打成什么样。假如不是实体生活受冲击,而是数字世界崩塌了,不能上网,不能点餐,无法网购,人们心理受到的冲击和孤岛感可能一样大。幸亏我们有一批超大的、有机连接起线下线上生活的数字化平台,才不至于狼狈不堪,让人们有底气在实体生活秩序被破坏、停摆时,迅速转换到另一种生活秩序,在保持生活常态运行中去应对疫情。
美团也是中国“数字化军团”中的一员骁将,在抗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网民都谈到过对这些数字平台的感谢:在城市停摆的时候,正是这些数字平台的正常运转,线下“逆行”活跃在街头巷尾的骑手,担当起维护城市公共服务的角色,可谓生死之交!美团研究院的新书《从数字生活到数字社会――美团年度观察2020》也谈到了他们在这个庚子之春的一些行动,比如在支持医护人员、帮扶商户、助力服务业复工、增骑手岗位保就业等方面的举措,让公众“检阅”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清单。
这种以“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年度观察,似乎挺不“企业”,好像赚钱才是企业天经地义的事。花一本书谈责任,好像“不务正业”。实际上,这些责任不是企业的副业,不是赚钱时顺便做的事,它就是“正业”,是一个企业应有的文明基因。
这几年一个很好的现象是,诸多企业都在向社会发布类似的“年度观察”和“社会责任报告”,列出自身在履行社会责任上所做的工作。其实并没有哪个部门“强制”他们这么做,法律上也并无此义务,可能主要出于一个现代企业的天职使命感:不是以赚了多少钱、创造了多少财富、财富榜上的位置彰显自身的存在感,而是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与人的连接,体现企业的价值观。读这本书,读到的主要不是财富、利润和成功密码,而是一个“致力于为升级公众数字生活服务”的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用价值观与公众对话。
什么是价值观?说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想到疫情期间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可能是对这个词最好的阐释:只会用自身境遇锚定价值坐标的人,是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观的,价值观这件事的出发点从来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命运,而是关心众人的命运,并且相信它最终会与自己的命运相关。——我想,这本书的编者肯定很认同这句话,此书的灵魂,不就是想勾勒一个企业在数字化生活中“关心众人的命运,并且相信它最终会与自己的命运相关”的价值关怀。一个现代数字企业,只有把自己置于国家的整体数字战略、数字经济版图并关怀数字背后人的命运,才能走得更远,并成为一个赢得尊重的、不朽的企业。
从数字生活到数字社会,这个命题看起来很宏大,其实就是我们当下每天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被转换成了程序员才看得懂的数字代码。数字不是冰冷的,它的背后是有温度的人,起点是人,终端也是人,这本书努力把数字背后的人呈现出来。
书的开始,就是从让人动容的”人的面孔“讲起,23张照片,23个细节,都是关于人的温暖故事,里面有你我可以忽略却无比熟悉的场景:中秋夜,美团外卖骑手在配送箱上载着圆月。一个美团骑手从大理的樱花树下经过。黄昏时分的武汉,美团外卖骑手张满堂在送餐间隙和儿子欣赏江景。湘西龙山县幼儿园的小朋友吃上了由美团公益平台爱心网友捐赠的营养午餐。在四姑娘山,高位截瘫的黄敏通过美团民宿当起了民宿老板。袋鼠宝贝公益计划助力4岁失聪男童听见世界。
23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蕴含着那种“让人与美好生活相连”的价值观。数字化是一种深刻的赋能,通过数字的连接打破了传统的隔离,延伸着人的肢体和“获得半径”,不仅连接了美食与吃货、生活与品质、智慧与便捷,也连接了城市白领的善意与留守儿童的营养午餐,连接了连骑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连接了乡村滞销的洋葱与城市的商超,连接了黄敏这样的姑娘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幸福的能力。看上去冰冷的数字,做的就是这种连接工作,天然带着一种向善基因和“关心众人命运”的价值观。
越多的人与人相连,数字化就越强大。什么是数字社会?那是一个借助数字连接力量让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的共富社会。
前段时间某地发生过老人因为没有健康码而被赶下公交车的冷漠事件,有人批判“数字化时代抛下了老人”,其实问题岂在数字化?而是背后冷漠的人和僵化的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会把任何善意初衷的创新异化成冷漠,将数字化变成“数字官僚主义”,将好政策变成“程序官僚主义”。而数字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以人为本的赋能,让无力者有力,让失能者得助,让普通人获得便捷。
企业主业是利润,公益和责任是副业?把利润和责任、主业和副业割裂开的思路,可能是落后的思维。这本书也在努力呈现这样一种企业公共价值观,公益和责任不是企业的副业,就是主业的一部分,每一种追求、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创新中都不能少了公共追求和责任担当。比如,谈外卖骑手,无法把他作为企业员工和一个撑起家庭重任的父亲割裂开来,无法与扶贫事业分离;谈数字化让老字号焕新,无法不谈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谈外卖带来的便捷时,不能不面对用户的隐私焦虑和对骑手的关怀。
短期交往看脾气,长期交往看德行,一生交往看人品,这说的是人际交往,其实对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最终赢得人们尊重的,是内在于企业那种将人置于首位的价值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