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意思的是,每次进入假期,自己的感知能力就会被放大。
比如在机场等待时,观察到了饮水机上的文字:
史密斯商用净水温馨提示:使用350ml水杯取水,约8秒即可接满。
这个表达很精妙,因为它用更形象的表述,说明了出热水快的特点。
又比如逛书店时,拍下了一本书的封面,并写下笔记:卡通的设计,让人很想打开翻阅,这可以用在自己的公众号封面设计上。
为什么这时候的自己会更容易被「打开」?
因为离开了忙碌,因为离开了原有的角色。
在工作中,专注当下是美德,也会顾及角色和面子,走路很快,停留很少。但离开这个环境后,会不自觉留意一些「没有工作意义的细节」。
而这些细节,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思考事和人。
所以,发呆、独自静坐,这些闲散的时间看似毫无价值,实则能助力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问题。
每日忙忙碌碌,反而无暇也无力去做过多思考,容易陷入当下的陷阱。
正如诗中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 。
【2】
翻了一本书,叫做《隐入山林》。作者提到一个观点:一切痛苦都是想象出来的。
自己过得好不好,很多时候都是去比较中感受得到:去一趟医院,看到他人的焦虑,会觉得自己的健康来之不易;跟一个年薪百万的人聊天,又会觉得自己这里那里都不行。
我们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在比较中,我们做了念想和推理,继而产生情绪波动。
这里附上书里的原文,非常精彩:
大部分人都活在由思维构筑的“假我”之中,以至于“你认为的你”同“别人眼中的你”常不吻合,甚至相差万里。
俗话说,人生除肉体的苦痛外,一切痛苦都是想象出来的。换句话说,人类受苦的根源在于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沦为其奴隶。
思维悔恨着你的过去,忧虑着你的未来。是它, 而不是外部世界引发了我们的痛苦。它创造了一系列的概念、好恶,阻挡在你和自己之间,你和他人之间,你和万物之间。
思维是排他的,很多人缺乏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思维,而是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人们在思维的折磨下度过一生,任由它耗尽能量,还自以为“思考”这件事操之在我,殊不知大脑里的声音早就有了它自己的生命,潜移默化地操纵着你。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失眠时你已精疲力竭,一段魔性音乐却止不住地在颅内循环,挥之不去。
——
所以,当你觉得无望时,其实是情绪在无望,而非生活真无望。
【3】
这个假期最火的科技产品,莫过于 DeepSeek 。
自己也尝试用了一下:请它来对历史人物做评价,请它来写年度策划,请它来试着写文章。不得不说,从成文的逻辑、语言的流畅度上看,已经超过了很多人。
已经能想象,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一定会加速将 AI 嵌入工作流,很多既有的工作习惯一定会被改变。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比别人更快地去拥抱这个变化,而不是被变化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