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在哪里》前一段时间热度不小。男主角是一个爱心人士,有一个癖好是收藏动物(可能是想开一个动物园),于是用一个很能装的箱子到处抓动物,没想到同样喜欢收藏的女主角很羡慕男主角的箱子,也来抢箱子,最后被男主角感动,一起消灭了大魔王。好啦,这就是一部怎么看也和神奇动物没有关系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大家想看神奇动物却一直在看箱子真的好委屈,那赶紧把我国古代先民视野里的神奇动物给大家晒一晒:
第一只是但凡出场就一定会被识破的动物——九尾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青丘狐帝君幺女白浅正是由九尾白狐幻化而成。早在先秦典籍《山海经》中就有对九尾狐的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里记载的九尾狐不仅能发出婴孩般的声音,还是食人的怪兽(这还是我们倾国倾城的白浅姑姑吗?),这样的记载展现了先民面对外界陌生事物时的恐惧心理,虽然食之可以令人不逢妖邪之气,但被九尾狐的恐怖气氛包裹之下的先民想必也难以将其付诸实践吧。
《山海经》还记载了一种叫“狸力”的野兽,“其状如豚”(豚就是小猪),有距(即雄鸡类动物腿后突出象脚趾的部分),能发出狗吠的声音,见到这种动物就意味着这个地方多挖土、筑墙类的土木作业(“见则其县多土功”)。还有一种叫“鴸”的鸟,它的形状如同“鸱”而脚如人手,见到这种鸟意味着这个地方多被放逐的人士(“见则其县多放士”)。先民们的思维比较原始,总将一件事情的出现当作另一件事情出现的“因”,比如偶然在一个多土木工程的地方见到了“狸力”这种动物,就会形成凡是见到狸力就意味着这个地方“多土功”的观念,就如同我们看见老板就意味着今晚一定要加班……
“鱼”这种生物为我们所常见,但在《神异录》里记载了一种神奇的鱼。在极远极远的北方有一个方千里、深五丈之余的石湖,常年结冰,只有夏至左右五六十日方才解冻,此湖中有一种横公鱼,长七八尺,形状如鲤鱼并且浑身赤色。这种鱼的神奇之处在于其白天游在水中,到了晚上就会变为人形(真的不是沙僧吗?)。不仅如此,这种鱼“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但若要在煮鱼时放两颗乌梅就可以将其煮毙,吃了它就可以医治邪病。由此可见,先民已经更加大胆、主动地去探索陌生事物的奥秘了,不仅摸索到了制服异兽的方法还能将其为我所用。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发钗可谓是古代女子装扮的必需品,要是发钗间飞几只小蝴蝶就更美了。《朝野佥载》里记载,在剑南彭蜀间,有一种鸟如指头般大小,覆有五彩的羽毛,非常美丽,还有一个似凤的鸟“冠”。这种鸟以桐花为食,每当桐树开花了就飞来,桐花凋谢了就飞去,不知飞往何处,因此人们都称这种鸟为“桐花鸟”。桐花鸟的物性非常温驯友善,不惧怕人,最神奇的是它常常飞到女子的发钗上静静地停留很长一段时间(甄嬛娘娘有话说:这下道具组再也不用撒花、藏蝴蝶了,哀家这就换鸟去!)。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怎么看也不是猛兽的“萌犬”凭借一张嘴得到一切的故事。《仙传拾遗》记载,汉代延和三年春,西域月支国王派遣使者进献给汉武帝一头“猛兽”,使者抱着这头猛兽入殿觐见,汉武帝满腹狐疑,只见这头猛兽形如一只两个月大的小奶犬,大小如一只貍猫,有着黄色的毛发,精神还不好(“其气秃悴”),于是就质问使者:“此小物,何谓猛兽?”谁知道一语激怒了使者,使者责备汉武帝不识货(“乃不知贵乎?”),汉武帝气不打一处来,让使者命令这头“猛兽”叫两声来听听,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谓令武帝终身难忘:
“使者乃指兽,令发一声,兽舐唇良久,忽如天雷霹雳之响。又作,两目如磹(闪电)之炎光。久乃止。”
这电闪雷鸣的吼叫令汉武帝登时跌倒在地(“殿蹷”),捂住耳朵,身体振动不止,身边侍卫、武士手中的武器也都被震掉。备受惊吓的汉武帝对这只猛兽心生忌惮,命人将它放到上林苑里去,想让老虎把它吃掉,没想到老虎见了这只猛兽服帖备至,威风扫地。
这些散落在古代典籍中的神奇生物,有些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先民信以为真的博物知识,为每一种未知的生物命名就意味着将其纳入既有的认知秩序之中,让这些知识流传并帮助先民认识广阔的生存空间,也为我们展示了这光怪陆离的神奇天地。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
更多转载需求请联系腾讯儒学官方QQ3210187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