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博主”是谁?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他。
早在400多年前,他就踏上了精彩旅途,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记录所见所闻,知识储备远超常人。
在某次旅途中,他曾不经意间获得了一种在后世备受珍视的宝物。但是,即使是见闻广博的他,当时也没能做到慧眼识珠。
这就是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
在云南的一段“奇遇”。
云南是徐霞客最爱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徐霞客游记》中超过半数的篇章都在记述云南。
在云南地界,徐霞客一直走到了最西端的
腾冲
。在腾冲,一位潘姓好友为徐霞客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让他在当时非常罕见的
“翠生石”
中随意选一块。
徐霞客挑来挑去看不明白,最后只随心选了一块主体白色、间有绿色点缀的石头。
但朋友认为他选错了,又坚持送给他另一块通体碧绿的石头。
盛情难却,徐霞客最终收下了这两块石头,但他在自己的笔记里仍坚持最初的看法——那块白底缀绿的石头更加耀眼灵动,而通体绿色的石头显得呆板无趣。
收下这份沉甸甸的“石头”礼物后,徐霞客打算找“碾玉者”加工,用第一块石头雕两个印泥盒子,用第二块石头雕个杯子。
但找到工匠问价以后,徐霞客却吓了一大跳:加工费竟然要一两五钱。这可相当于当时一个私塾先生一个月的工资。
徐霞客有些犹豫,但是为了不扛着两大块“顽石”上路,咬咬牙还是接受了这个价格。
为了支付“碾玉者”的工费,
徐霞客
甚至还拿出了在丽江买的一个银杯子换了些钱。
可惜石头所雕就的印泥盒和杯子,后来下落不明。如果它们留存至今,恐怕早已价值连城,因为这两块所谓的“翠生石”,正是在后世大放异彩,受到中国人珍爱的翡翠。
徐霞客也因此成为将翡翠记录于史册的第一人。
翡翠“以绿为贵”,通体碧绿、种水净透的翡翠甚至被赞誉为“帝王绿”。
在这一点上,徐霞客的好友显然是专家,而徐霞客所偏好的白底带绿的翡翠,单从品质上看的确略逊一筹。
但是,事情也不是绝对的。清朝年间,一块“白底青翡翠”就被玉雕大师发现和精心琢磨,创作出一件旷世珍品——
“翠玉白菜”
。
这棵“翠玉白菜”上甚至还雕饰有一只蝗虫和一只螽斯,象征着多子多福,是瑾妃嫁与光绪皇帝时的嫁妆之一,入宫时被摆放在永和宫中。
今天,这棵全世界最昂贵的“白菜”,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
清朝皇室对翡翠的偏爱带动了民间追捧翡翠的风尚,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生动记录了翡翠的“升咖之路”:
“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干黄,强名以玉尔。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盖相距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数百年乎
。
”
那么,徐霞客在西南边城腾冲都没看懂的“翠生石”,是怎样出现在几千公里外的北京皇城呢?又如何从价值平平的“顽石”,跃升为价值连城的奇珍宝物呢?
“腾冲出碧玉”。但事实上,翡翠最重要的产地是中国的邻国——缅甸。缅甸不仅出产世界上最好的翡翠,还盛产红宝石、蓝宝石、琥珀、玛瑙、珍珠等奇珍异宝。
而翡翠的发展史,正与一条从四川成都通往“域外”的古道密切相关,这就是著名的
西南丝绸之路
(亦称“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线路。(图片来源:南昌县融媒体中心)
腾冲与中原腹地之间有着高黎贡山和怒江等高山大川的阻隔,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商人和马帮就开辟出了一条沟通四川盆地到印度平原的西南丝绸之路。
据说西汉的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惊奇地看到来自四川的竹杖和蜀布,从而了解到民间已经形成了一条
“蜀身毒道”
——从四川成都出发,途经西昌至云南保山、腾冲、龙陵、瑞丽,再通过缅甸,经阿萨姆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可以直达印度平原。
▲五尺道是蜀通西南夷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图为云南昭通豆沙关古道,该段是秦五尺道上保存最长、最完好的古驿道。(图片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这条古道将丰富多样的国外物产、珍奇、艺术文化带到中国,又将中国的各种信息、物产与文化源源不断传播出去。
《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传》中记载了一种有趣的牛:“永初元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
。
”
这里所说的
“封牛”
,是一种背脊有类似驼峰凸起的牛,现称瘤牛,如今在瑞丽农村仍有农民从缅甸购买瘤牛进行养殖。
▲出土的铁器时代瘤牛陶来通,在古代的伊朗高原、印度和非洲等地区,瘤牛是日常生产中的重要家畜。(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至于为何翡翠会出现在西南丝绸之路上,则缘于一个
美丽的“意外”
——据说,行走在这条艰险古道上的马帮在运货时,为了平衡马身体两侧货物的重量,人们经常随手在道旁边的河谷捡了石头放进袋子里,后来石头不经意间摔碎了,暴露出其中的碧绿翡翠。
另一种说法是:马帮休息打尖时,在荒野中用石头垒灶,石头受热炸裂,人们才意外发现了内里的翡翠。
这些传说如今已无法考证,但这翠绿的石头确确实实顺着这条古道打动了中国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