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NES_Piece
星辰大海之下有太多被埋没的宝藏,让我们好好擦亮了给你看…… ONES Piece 是一个由 ONES Ventures 发起的非营利翻译计划,聚焦科技、创投和商业。如有优质内容推荐或想要加入计划,请发送自我介绍与翻译作品(如有)至 [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宇宙结婚  ·  节目更新:跟宇宙结婚悄悄话 vol.245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ONES_Piece

意大利设计公司的试错之路:为什么我们用设计冲刺启动新项目?

ONES_Piece  · 简书  ·  · 2017-11-15 08:43

正文

本文原载于 journal.mozestudio.com
原文作者:Sergio Panagìa | 译者:Shuai | 校对:DSC北京组织者-糊糊

译者按:我们经常会在项目开始之初说着要「快速失败 (Fail fast) 」, 但是如何真正做到快速失败呢? MVP (最小化可行产品)够不够快? 这家来自意大利的设计开发工作室告诉我们 MVP 还是太慢了, 而设计冲刺才是最有效最“快速”的试错方法。在本文中, 他们分享了在大量设计冲刺实践后收获的一些经验和领悟。

空气钢琴

初创公司可能最喜欢用“快速失败”标榜自己,他们认为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迭代,就能增加创业成功的机率。这个说法看似简单,实践起来远比想象中棘手。尤其当我们进行数字产品设计时,面对这么多现存的设计方法、理论和框架,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们认为设计冲刺是最有效试错方法的原因。

自我介绍

我们来自意大利,是一家由设计师和开发工程师组成的工作室;服务对象包括处在创业阶段的数字产品公司(例如旅游平台wanderio)和那些想在互联网时代争取有利地位的一线大公司(例如国际化咨询公司LocalEyes)。

随着我们在专业技术的提升,我们也越来越想帮助客户在项目启动之前确认两件事情:一,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二,我们应当怎么解决它们。

我们是一家位于意大利米兰的设计开发工作室。

经验表明,只有商业、设计和开发团队紧密合作时,产品的体验才能被真正提升。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鼓励我们尝试多种的工具和技巧,从用户故事地图(user story mapping)到精益服务设计(Lean Service Design)。

在我们尝试过的所有方法中,设计冲刺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因为它耗时短、推进快、强度高。

设计冲刺是引导跨领域的团队在短短五天内理解问题,探索潜在解决方法,制作原型并测试创意的工作法。

MVP(最小化可行产品)还是慢

在制作MVP时,很难在两到三个月的开发周期内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准则有:

  • 提出想法
  • 开发MVP
  • 用户测试
  • 衡量、学习并迭代

耗费两到三个月开发一个MVP也就意味着在产品设计初期,我们无法摆脱所有可能存在的假设以及偏差。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呢?

在设计初期且没有足够反馈的情况下开发MVP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没有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本应该被更早解决。

设计冲刺该如何执行?

谁来解决这个混乱的局面?

谷歌旗下的风投公司(即之前名为Google Ventures的投资公司)发明了“设计冲刺”的方法,它源自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产品原型并且快速进行真实的用户测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谷歌的风投团队理解他们所投资项目的真实潜力。

「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首先得是一个设计师」
——Peter Thiel. 《从0到1 - 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改变思维模式

首先,每一个人都要彼此协作、专心致志地参与五天的工作坊。其次,我们要在参与期间停用所有的电子设备。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跟客户连续五天肩并肩地应用「设计思维」—— 在设计冲刺中,每一个人都要扮演设计师的角色,像设计师那样思考。

设计冲刺中的每一天都代表了一个阶段:

  • 第一天:理解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天: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 第三天:决定接下来要打造的产品;
  • 第四天:制作原型(产品雏形);
  • 第五天:从原型的用户测试中收集反馈。

我们在应用设计冲刺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目前为止,我们很幸运地将设计冲刺应用在几个数字产品项目中,为来自不同行业、怀抱不同目标的企业家及公司出谋划策。

以下8点是我们从实践中学到的:

1.为什么恰好是五天?

探索并且选择一个设计概念进行原型制作,这个过程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刚刚好。

如果时间少了,就会出现不少问题,比如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解不够透彻;探索解决方案的思路不够开阔;制作的产品原型不够逼真到可以用来进行用户测试。

如果时间多了,我们可能也会掉进另一个怪圈——解决方案可能汇集过多的想法,或者无法聚焦、思路不定。

2. 为什么只花费一天制作原型

有时我们会被问到:“为什么只能用一天的时间来制作原型?一天应该不够吧!”

当然,如果我们需要制作的是像模像样的产品原型,所需要的时间一定不止一天。但是在设计冲刺中,产品原型够用就行,不一定格外逼真。

这个产品原型只需要看上去像是真的,从而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真切的反馈就行。

在我们的实践经验中,这种程度的产品原型并不难做:先制作一些高保真的产品界面(对于网站或者app来说),然后用类似InVision的原型制作工具给界面增加一些交互以及动画效果。

3. 为什么进行真实的用户测试非常重要?

在设计初期,不做用户测试会使团队始终带着各种不可避免的假设,比如用户究竟怎么理解我们尝试解决的问题、他们是否明白我们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隐喻及心理模型)等。

吃真实的食物

在用户测试的过程中,我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是他们会如何向朋友描述这个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用户不能理解我们所认为的常识,此外,他们还会忽视那些你觉得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

4. 为什么五天的时间其实还远远不够?

对于了解更多产品相关的想法或者正在解决的问题来说,五天已经足够了。但是即使我们采访了所有用户、收集完所有反馈后,我们的任务仍旧没有结束。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 需要新一轮迭代:假如最后被选中的设计概念没能在用户测试时被证明是有效的,或者用户在测试中并没有感受到设计概念的价值,那么我们就该再进行一轮设计冲刺(可以看情况压缩时间)改进想法并且快速地进行测试。
  • 开始开发:假如我们获得了所寻找的信息,而且整个产品的概念方向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至少我们知道该如何改进),这时我们就应该要规划一个更高层级的产品发展计划,预估完成整个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和迭代次数。

5. 为什么事先做好准备很重要?

设计冲刺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设计冲刺》一书中, 它始于一个「挑战」,一个需要被聚焦冲刺的难点.

举例来说:

  • 现有的产品或公司:在公司网站上解释并销售新产品;
  • 新产品:开发一种新服务帮助外出度假的用户寻找临时的宠物保姆。

在实践经验中我们发现,决策者(企业家或者产品经理)需要在冲刺之前深度了解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市场的现状、现存的竞争对手和商业机会,甚至要准备好一个商业模式蓝图的初稿。有了这些准备,接下去的冲刺才会事半功倍。

6. 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设计冲刺?

「大数据 设计思维就像青少年时期的性:每个人都在聊,但是没有人真的知道该怎么做。每个人都以为其他所有人都在做,所以每个人也都说自己在做…」
—— 重释过的古代引述

设计冲刺就是所谓“设计思维”的一种务实的实践方法,它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和行动。

在设计冲刺开始前,我们需要改变思维模式。一个市场经理或者工程师只有像设计师那样的思考,才能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信息。

在传统的咨询行业中,甲方乙方的关系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所谓的专家会戴着设计师的高帽向客户兜售花里胡哨的方案,目的是为了取悦客户,而不是帮助他们成功。

相反,在设计冲刺中,每个人团结一致,不断探索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只出于项目最重要的目的——我们最终服务的用户。

7. 为什么每一个设计冲刺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实践经验中我们发现没有两次的设计冲刺是一模一样的。基于不同的挑战,我们冲刺的方式也会改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