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社群+:互联网+企业行动路线图》,作者:卢彦,研究领域:社群+生态模式顶层设计,个人微信号:no1luyan2015。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为有了足够用户就能做大、就能挣很多钱的想法很像酒驾,豪车、美女,雨大、路滑,车速开到180迈,一不小心就会出人命,很刺激,但是很危险,不想重蹈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的覆辙,就应该尽早考虑商业模式。
——李彦宏 百度创始人
沉寂了个把月,本想闭门静思,专心研究社群内在的商业逻辑与发展脉络。无奈岁月流转,尘心荡漾,尤其是看到不少同仁对社群的认识似乎还有一些傲慢与偏见时。总想站出来跟大家谈谈对社群的一点浅薄之见,这并不代表我就对社群有正确的认识。只是想把3年来自已在社群这条路上走过的弯路或曾经对社群的误解向大家汇报一下,也算是对过往的一个交代,当然如若对大家能有些许的启发,那就愈加欣慰。
一、社群运营路上的那些坑
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写过一篇文章《互联网+社群方法论:九阳神功》,试图把社群从构建到运营的九大关键要素做个总结,便于大家及时掌握社群运营的要领。
当时认为一群人之所以可以称作社群,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这群人要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理念、还要有严格的群规公约。但是后来发现事情并不如教科书般那么简单。首先如何把一群人吸引过来就是很大的问题,靠什么,目前来看比较可行的路径有三条,爆款产品、软件工具、好的内容。问题是吸引过来后,怎么才能让这群人“听招呼、守规矩、尽职责”呢?
这不仅考验发起人的IP值还考验其个人的感召力和策划活动的组织能力。因为没有活动催化成员的关系,彼此没有交互,基本上还是一盘散沙。
最关键的是,
如何让这群人一直对社群死心塌地的依附,同时还愿意积极贡献自已的才能和资源?怎么才能把大部分人的期待统一到社群目标上?
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可如何设计这套激励机制,至今学界尚无定论,因为社群与企业虽同属组织范畴,但最根本的区别,社群完全是大家基于自愿的自由集合,所以传统管理的那套指挥、控制、命令的手段基本没有任何用武之地。而且作为发起人还要时刻思考四个核心问题,
1、你要把这群人带向何方?
2、凭什么这群人愿意追随你?
3、如何把大家带向传说中的彼岸?
4、如何保证大家一心一意跟你走?
那是不是完成了上述动作,前方就是一路坦途。如果你这样认为,恭喜你,曾经我也这么天真烂漫的想过。社群好比一部车,往哪里开,方向清楚了,乘客上车了,司机也坐在驾驶位,那是不是就可以走了?油箱里有没有油呢?油箱里的油够开多久?没油了怎么办?油从哪里来?
对于社群而言,要想持续发展,需要动力源。
社群动力来自哪里?对于社群发起人或者核心层而言,可以谈使命、谈责任,谈文化愿景。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因此,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跟你走,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华为成功的秘诀有两个,对外而言,以客户为中心,对内而言,以奋斗者为本。华为通过丰厚的回报,无论是分红、晋升还是股权激励,任正非先生能让15万人30年全力以赴的向前拉车,就是靠他讲的“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不让雷锋吃亏”。
那么最最核心的问题来了,给大家的好处从哪里来?精神层面的使命感召很重要,但这里今天就不谈了,谈多了,人家还以为你在忽悠呢。咱们就现实点直接谈物质利益,利益从哪里来?靠卖产品赚价差吗?
醒醒吧,这个年头,你还指望靠产品赚钱,说出去,会让内行笑的,而且国人30多年来玩的最熟的就两招一靠迅速模仿,二靠价格战。所以如今靠卖产品赢利的那套商业法则已经行不通了,如今产品在商业环节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仅仅能让企业与用户产生连接。
在产品层面基本已经很难分出胜负,即使真的有高低,那也是技术专家、产品经理操心的事,对用户而言,有几个人能分清创维液晶彩电跟海信液晶彩电的区别在哪。那不靠产品靠什么?想来想去,只能在商业模式层面想办法了。
所以马云任性的说:“我不懂互联网,思考的只是商业模式。”这也就是尽管我在研究很多互联网专家、大咖对社群的观点后费了很大力气总结形成社群落地方法论,甚至撰文《“社群+”落地:从构建到运营只需七步》仍搁置一旁。因为始终有一个问题横亘在面前,假如两家互为竞争对手的企业同时按照一套社群方法论的标准动作执行后,谁能胜出?
二、社群生态化与生态社群化
后来重新研读资料其中启发比较大的有四点:
1、雷军先生说“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
,所有的方法论都可以模仿复制,所有战术层面的模仿都无法为企业发展构建起护城河,只有战略层面的布局才可能拉开差距,而战略层面的布局核心就是商业模式的重新设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页指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把商业模式比作商业的上层建筑,那么商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我认为是社群。正如吴晓波所言,一个有价值的社群的形成很重要,社群形成后,商业模式自然而然就会实现。
2、《三体》中讲“升维思考,降维攻击”
,想要对竞争对手产生攻击,必须要比竞争对手站在更高的维度布局。那么比社群更高的维度是什么?
我总结了一下,产品是一维,服务是二维,社群是三维,平台是四维,生态是五维。
这也告诉我们,假以时日,当未来社群成为整个商业的标配后,如果我们此时还在基于社群谈社群,那么必然会受到那些基于社群而构建生态的降维攻击。
那些思维只停留在产品层面的伙伴很难理解平台系统的力量。阿里真正厉害的不是淘宝天猫、不是菜鸟物流、不是支付宝、蚂蚁金服,而是由淘宝天猫、菜鸟物流、支付宝、蚂蚁金服等共同构筑的互联网平台,正是基于此才让阿里的云计算、大数据有了广阔的商业空间。
3、乐视创始人贾跃亭说“用未来定义未来,用未来定义现在”。
只有用未来定义现在,才有可能从现在走向未来。那么社群的未来是什么?我认为是社群+生态圈,什么是社群+生态圈?
“社群+”生态是以社群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各行各业的社群跨界融合,催化各行业的优化、增长、创新、重构。在此过程中,新物种、新模式、新生态会层出不穷,彼此交融,最终呈现一个互惠互利、互联互通、共生共治、共创共享的生态圈。为什么是社群+生态圈?
由于篇幅有限不允详述。详见《
互联网下半场:社群+生态圈已进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众所周知如今的生产力得到迅猛的发展,但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生产关系如果还停留在以销售为目的的阶段的话,显然是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目前,生产力以互联网技术为例,正在加速推动和促进万物互联。理论而言,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也应该是推动和促进企业与用户的联结。而在推动和促进企业与用户联结的过程中,社群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没有社群,谈生态,就好比空中建楼阁,楼阁设计再美,没有地基,终究难以落地。
4、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先生说“没有成功的企业
,只有时代的企业,互联网时代谁要能把线上线下融合起来,谁就能获得成功。而融合就体现在社群经济上,所以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未来将是社群经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也一定是社群化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原来关注的是资产增值和现金流量,现在变成你有多大的社群资产。也就是未来衡量企业有没有前景的标准是有多少用户,用户中有多少粉丝,粉丝中有多少铁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