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连环话
凤凰财经金牌栏目,一张图看懂财经万象,专业财经,轻松看懂。唯一正牌官方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腾讯财讯  ·  一周机会前瞻|原动力大会望引爆AI概念股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黑神话悟空输给了宇宙机器人! ·  5 天前  
第一财经  ·  三大股指齐涨!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连环话

年轻人为何缺乏安全感?(深度好文)

财经连环话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31 08:07

正文

作者:蒋勋;选自《孤独六讲》


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一、


法国流行站在路边搭便车,我常常看,也很羡慕,但是我不敢做这件事。他们13岁就开始跑遍整个欧洲,身上一毛钱都没有。我忽然发现,年轻人的安全感跟我认识的这些朋友的安全感距离那么大。


华人社会注重伦理,所以会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句子。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认为:“母爱有时候也是一种暴力,尽管我和我的妈妈很亲,但母爱有的时候真是暴力,因为她不知道这个爱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是多大的负担。”


他认为人生的第一个孤独就是“伦理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他不主张消除孤独,而是讲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二、


不依赖朋友,行走中感受孤独


我到巴黎以后,发现同龄的青年朋友好像没有跟家里有这些冲突或者困扰。我忽然发现,他们可能13岁、14岁背着一个背包就出走了,但我不敢走出去,因为家里人会束缚你,会说走出去就是危险。


那个时候我的法国朋友跟我说,法国流行站在路边搭便车,我常常看,也很羡慕,但是我不敢做这件事。法国朋友说,他们13岁就开始跑遍整个欧洲,身上一毛钱都没有,我忽然发现华人的安全感跟我认识的这些朋友的安全感距离那么大。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开车带我去法国的东南边,靠近阿尔卑斯山的地方,叫白山,因为终年积雪不化,他们把我带到这个地方,这地方是通向意大利的通道,他们说我们把你丢在这里,你今天就往意大利走,因为我跟他们讲了很多次我多么想去意大利。


他们走了以后,我简直是心乱如麻,我第一次意识到一个文化在你身上的包袱是你意识不到的,我一直觉得我叛逆,我想寻找我自己的孤独,其实我没有办法走出去,然后紧张得不得了,有一部车停在我面前,我拉开门立刻就钻进去,因为五点钟了,入夜后我大概会在山里被冻死,我想到的全是坏事,我两个朋友其实没有走,他们躲着远远地在看。


一个月以后我回到巴黎,他们说其实那样很危险,因为你至少要看看这个人是什么长相,来者善还是不善。我上车才发现这是一个意大利威尼斯人,在瑞士工作,所以他每个周末都回他威尼斯的家,他已经喝醉了,开着车在阿尔卑斯的山路上一路唱歌曲,可是很奇怪,反而那个时候坐上去,我忽然觉得“豁达”这两个字好美,其实豁达就是把你放在边缘的临界,你大概就豁达了。


其实所有的害怕和恐惧都在想象中,一旦跨出那一步以后,那个恐惧忽然不见了,我也跟他唱歌,我也不会唱,就跟着他哼,他就很兴奋,还请我吃了一个晚饭,我们聊得很好。他问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去威尼斯,我忽然很大胆地说我不要,我说要到米兰,要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达芬奇那张百年前的壁画,已经残破不堪,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那张画。他说:“好,我把你放在米兰,因为米兰是很大的城市,我进去出来大概要很久,我就把你放在高速公路上,你自己走进去。”我说:“好啊。”我就下了车,背着一个背包就走了。


那个时候我们很喜欢唱一首英文歌《离家五百里》,然后我就开始唱那个歌,忽然觉得好快乐,就是所有原来捆绑你的不只是家族的关系,还有朋友的关系,社区的关系,全部不见了,就是你一个人,然后拿着一个青年旅馆的地址开始走,因为那个人开车之前指着那片灯光说,那就是米兰,就像今天你在上海的边缘,有人把你放下来,说那就是上海,就往那边走。


我跟很多朋友和学生讲,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做一次这种事。


后来台湾有一个流浪者计划,每年鼓励年轻人去他想去的地方。我有一个学生后来就去西藏骑了三个月的单车,我一直觉得那个东西很可能是我自己身上一直缺乏的,所以今天很想跟大家谈一谈,孤独这个字在我们身上发生了多大的影响。那么,孤独的意义又是什么?


三、


孤独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在华人热闹的家族聚会、紧密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感觉到心境上难以言喻的“孤独”?


应酬、对话、寒暄、彼此夹菜、彼此嘘寒问暖——


“薪水多少?”


“父母好吗?”


“太太好吗?”


“孩子好吗?”


“工作累吗?”


“何时结婚?”


从小到大,我们可能不断重复着回答类似的“关心”。


我们可以不回答这些问题吗?我们可以有一点跟自己独处的时间吗?我们可以保有一点个人自己的隐私吗?


张爱玲生活在华人的大家族中,她说:人是没有隐私的。她说:一大清早,不把门打开,就是在做坏事。即使关了门,纸糊的窗户,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窥探的破洞。


张爱玲的感慨很深,她经验过华人的生活,也经验过西方现代社会的生活。好像最后她宁愿选择孤独却完整的自己。


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是完美的,在西方现代都市,享受孤独的自由,但也感受寂寞和荒凉。在人际关系紧密的华人社会,有人情味,我们却又渴望逃离,保有多一点的自我。


我们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儿女的父母,我们很少有机会面对独立而真实的“自我”。如果没有家庭伦理的牵绊,做一个孤独的纯粹的自己,那会是什么样的自己?


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拥抱着另外一个身体,好像找到了,热泪盈眶,然而,或许又要幻灭。仿佛,再也回不去没有被劈开以前的自己,完整的自己。漫漫长途,我们还是要如此孤独寻索下去,天涯海角,还是要找寻那失落的另外一半。


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爱其他的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