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官方帐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里开发者  ·  DeepSeek-V3 高效训练关键技术分析 ·  16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中国互联网出海一周头条 ... ·  2 天前  
百度智能云  ·  首日调用客户破1.5万!DeepSeek-V ... ·  5 天前  
白鲸出海  ·  一夜之间,中国跨境电商的美国生意变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日头条

网上修车、隔着屏幕考古、被70岁粉丝留言...这帮人“有点东西”

今日头条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20-11-01 09:35

正文

提到“真知灼见”,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异于常人的非凡见地?还是令人眼前一亮的醒世妙语?如此看来,“真知灼见”,似乎离普通人很远。

但在我们看来,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最近,我们发起了 #专业作者在头条# 征文活动,各行各业的创作者们,不仅分享了许多属于自己行业领域的“真知灼见”,也讲述了不少关于创作的故事。


1

@一名朴实无华的汽修工


入行八年,经手无数台车, @一名朴实无华的汽修工 练就了极快的“诊断力”,处理了不少汽修的“疑难杂症”。

他是从今年5月开始在头条开始创作的。发布的视频里,他从不露脸,画面永远是他一手油污,拿着扳手修车或者换零件的样子。

通过录制自己的修车过程,搭配他深入浅出的解说,他向网友科普汽修知识,甚至还曝光了一些危险的修车操作,科普安全注意事项。他的幽默解说风格,让网友们戏称他是“被修车耽误的段子手”。


以下为创作者自述:

“修车是个好职业,以后家家户户都有车!”因为这句话,我被带入了这一行。入坑八年,都不记得是今年几月份了,偶然心血来潮发了个讲述修车师傅危险操作的视频,突然就莫名其妙火了,曾经通知栏一动不动的我,居然收到了99+消息。就这样,性格内向的我就像是突然学会了与陌生人交流的方式,欣喜若狂。

回顾在头条的创作,其实与工作一样,都围绕着汽车,结交和我一样喜欢车的兄弟,讨论关于车子的那些事,经常奋斗到凌晨。但不一样的是,放下扳手,拿起了手机,我的主业从维修汽车变成了制作汽车维修方面的视频。

在汽车领域,目前看到的很多“知识”,在行内人看起来其实是笑话。比如有些视频里面说的一些小技巧是错的,就很外行;还有的虽然说的是对的,但会刻意的去夸大事实;也有一些跟自己一样做汽修分享的,但是没把它做成一个完整的视频,没有完整的表达逻辑。

当我认真学了一手“拙劣的剪辑”(经常被平台说视频质量有待提高),乐此不疲去分享的时候,似乎自然而然的就吸引到了很多真正需要这些知识、热爱这一领域的人。能够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到大家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在我看来,是很有意义的。

2

@千里帆


@千里帆 是一名60后老裁缝,在出生四个月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腿无法站立,所以自打懂事起,他就被贴上了残疾人的标签,虽然成绩曾经十分优异,但最终还是在初中时就辍学了。因为二姐送的缝纫机和邻居女孩送的服装裁剪书,他跟剪裁制衣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没有拜过师傅,但他一路靠着勤奋自学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裁缝。但线下实体店的生意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017年开始,千里帆和太太一起开通了头条号,开始在头条上分享裁剪缝制、旧衣改造等知识,还开通了专栏,为头条网友们制作了不少相关教程,实现了知识变现。


以下为创作者自述:

我是一个60后老裁缝,有近40年裁缝经历,除了会做衣服,还会修理缝纫机。两年前开始拍摄与缝纫有关的视频发布在头条。一开始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不知道到底拍什么内容好,不知道拍出来的内容有没有人看。然而随着粉丝越来越多,留言提问的也越来越多。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做参考,之后再拍视频时就有了方向。在这个过程里,我也收获了很多感动!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70多岁的粉丝留言,说自己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在头条找我的视频看,活到老学到老,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这说明了大家对我的认可和支持,让我很有成就感。以及还有个粉丝家里开了服装厂,往常机器坏了就要请师傅上门维修,这样一来不光不方便,师傅收费还不便宜。后来他就自己在网上搜索视频学习。参考了我的视频后,加上慢慢琢磨,现在厂里的机器出现故障,他基本自己已经能够搞定了。

非常感谢现今我有这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非常感谢粉丝一路的鼓励和支持,这些都让我觉得,拥有一技之长,并且能帮到大家,是多么的有成就感。

3

@Kai博士


本科物理学,跑到麻省理工转专业攻读资源经济学方向的博士,Kai博士在一开始其实也很不适应,甚至有些厌学,一度想要放弃博士学业。”

直到他看到这样一句话,情况才有所改观:“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更优秀的人,而是那些对自己所从事工作充满热情的人。”而Kai博士的热情就在于“万物皆可统计学”。

他的视频总是以调侃自己“说话有点慢,逻辑从不乱”的介绍开场,选题从疫情数据、女团选秀、诺贝尔奖,从生活小事到当下热点,他都能借机科普统计学知识。他还在头条今年的“寻找真知派”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平台的签约机会。


以下为创作者自述:

距离我在头条创作第一条视频已经过去将近八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一共收获了三万多名粉丝和两百多万的播放量,是我在开始创作的时候完全没有意料到的。

我一开始做自媒体的契机是,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的初期,我看到网络上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信息和谣言,所以想要通过对公开数据的分析以及一些数学建模的手段,帮大家更理性地去认识和看待疫情的发展。

我的本职工作是大宗商品供求关系的量化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大量的库存、贸易、气候数据甚至是卫星图像中找到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和规律,来解释和预测供求关系的变化。在最初做了几个视频之后我意识到,用我平常工作中的研究手段和分析方式(统计学/经济学/数学建模)也可以帮大家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很多事件都值得用更定量的方式去重新认知和解读。

另外一个促使我创作的原因是,从上小学开始到去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上学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是在从学校里汲取知识,很少进行知识的输出。怎样能够在学校以外向大众进行一些知识输出,拉近大家和科学研究的距离呢?

我就想到了做视频的方式,每个视频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讲解一个社会事件背后的数学和经济学原理,方便大家在刷手机追热点的同时,也能吸收一些理性的框架来深入思考热点背后的问题。

把艰深晦涩的科学发现和数学原理争取拆解成一个个通俗易懂且妙趣横生的小知识点,让知识变得有趣起来,是我创作的初心和动力。

4

@张之瀛大夫


作为一个大夫,工作十几年,张之瀛始终坚持与病患充分沟通,也因此口碑极佳,被认为是“接地气”“超耐心”的暖男医生。在头条开始自媒体创作和进行线上问诊后,张之瀛也把他的耐心、体贴和专业带到了线上,不仅收获了大量线上患者的好评,更收获了百万粉丝们的无价信任。


以下为创作者自述:

我和今日头条相遇于2017年,在相遇相识的3年里,发生了很多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的事。

第一次难忘的经历,是在写头条的第一年里,有一次我偶然走入了北方的农村,然后在一家小卖部,被主人认了出来。这家店主人十分兴奋,在目不转睛的看了我1分钟后,问我:“你是不是张之瀛大夫啊?”当我告诉他“是的!”的时候。他十分激动地说:“我天天看你!我是你的粉丝,谢谢你的科普让我懂得了更多高血压知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被认可,这种感觉和平时在医院治病救人不同,是更加甜蜜的一种感觉。

第二次难忘的感受是在去年,一位来自于欧洲塞尔维亚的“患者”不远万里找到我就诊。其实,这位塞尔维亚友人是一位塞尔维亚的汉学教授,他此行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冠心病的遗传倾向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规范良好的就医之后,这位塞尔维亚汉学教授十分满意。这件事在我以前我想都不敢想,一个欧洲人,会因为今日头条架起的桥梁而专门来中国找到我就诊,这改变了我的认知。

这一件件让人难忘的事情,只是我这3年头条生活的缩影,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要说,是头条让我这样一个传统医生开启了更多的精彩生活,看到了更多的精彩人生。以后我也会在今日头条创作更加靠谱的内容,把更加靠谱的医学知识呈现给大家。

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