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村土地和乡村发展
本公众号是由几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校友发起的兴趣项目,大家凭着一颗热爱“三农”的心,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致力于传播最新“三农”政策资讯,推送最有价值深度的“三农”理论文稿,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格上财富  ·  中国股市进入牛市,外资看好哪些股票? ·  3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财政部再发欧元主权债,掀开中欧金 ... ·  1 周前  
拾榴询财  ·  信号强烈!楼市进入明牌时刻 ·  1 周前  
格上财富  ·  中国赚的外汇,买空了全球的矿石 ·  1 周前  
简七读财  ·  与国同庆,假期快乐呀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村土地和乡村发展

重磅文稿:以产量论英雄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我们要讲究创意!

农村土地和乡村发展  · 公众号  ·  · 2017-08-22 17:44

正文


中国,一直被称为传统农业大国,可是,现如今的中国农业已经不再那么传统了,正在被无穷无尽的创意改造着,正在向现代农业快速过渡。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环保的趋势,加之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农业从追求“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的同时,又出现了农业不仅要“好吃”,还要“好看”、“好玩”的新时尚,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呈现多样化、绿色化、健康化、品位化、有文化的趋势,促使农业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从种养业的第一产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的第二、第三产业方向拓展。

我国农业之所以呈现上述发展趋势,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

▲世界正处在全球化发展新时代

中国30年的经济高速成长和在世界上的迅速崛起,除了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外,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全球化,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而且还为中国的外贸出口提供巨大市场。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文明乃至不同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农产品市场一体化,改变着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农产品竞争加剧,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农产品贸易,冲击了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更加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将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和挑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任务也将更加繁重和紧迫。

▲中国跨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近年来,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长远来看,也势必阻碍和延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我们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从中国目前的现状看,实现中央提出建设的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中国”总目标并非易事,它既是优化产业结构、空间格局,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进行凝练和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的战略举措。它需要观念的更新、利益的调整、体制的创新、改革的推动、民众的参与。它需要体现在具体的政策方针中,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计划上。

▲中国迎来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中央更是明显加大了“三农”工作的力度,自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了14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重中之重”、“两个趋向”等一系列重要方针,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三农”的政策措施。“三农”问题是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城乡统筹,调整政策取向和发展战略,创建新型现代农村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压力倒逼农业转型升级

我国农业经历了建国以来60多年的曲折发展,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既有发展方式的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农业可利用的资源也挖掘到了相当的程度。经济发展离不开要素供给,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的供给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而言,毕竟是有限的。我国过去30年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激化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不很协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环境对人类过度破坏的反应,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反思。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压力必然会产生出一种倒逼机制,即着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节能环保,到2020年碳排放降低40%。在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节能降耗等指标已作为刚性的考核指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环保行动,抵制污染严重企业上马或排污。可以预见,这些由资源环境压力而产生的倒逼机制和行动,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全面小康时代带来消费新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达到小康时代,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以“生存”为主要导向的“温饱型”社会经济模式已开始转向以“消费”为主要导向的“发展型”社会经济模式。在这一时代,居民消费将成为左右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这一时代,与之相对应的消费需求也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消费模式将由自给型、温饱型向商品型、小康型转化;消费需求由供给制约型向需求拉动供给、调节供给型转化;消费方式由雷同化平板型向多样化梯度型转化;消费政策由限定型、封闭型向舒展型、开放型转化;消费决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化。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向小康迈进,人们对于文化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文化体验、情感享受和对自身发展、社会关系、地位的追求,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新的消费需求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农业的发展方向。

▲社会资本投资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商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资本对我国现代农业投入数量的日益增多、领域日益广泛,突破了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投入不足、财政资金投入有限的问题,拓展了由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途径,推进了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集群式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从实践看,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生产要素跨行业、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二是促进了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和规模经营的发展;三是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和高新技术的启动。总之,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通过高起点开发、高技术嫁接、发展高品位产品,不仅大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有力地促进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发展活力。

▲现代农业多功能化趋势日益凸显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表现出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进入新时期,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己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产品由长期的供给不足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所具备的其它方面的功能,如生态环境功能、旅游观光功能、教育功能和农民增收功能等就逐渐得到人们认识和重视,并且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和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农业这一基础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功能性越来越突显。农业在继续保持和强化原有食物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农业功能向更广泛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拉长提升

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这必将迎来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热潮。要进一步增强改造传统农业、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紧迫感,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实践模式,积极探索“经济高效、经营集约,功能多样、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优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经济基础作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进四”,而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已成为加快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路径。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各地都在大力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相联接,整合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产加销紧密对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可以说,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现代农业已从传统种养的第一产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农产品物流和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创意农业等第四产业等方向拓展,现代农业也被称作横跨一二三四次产业的产业链最长的“第十产业”。

▲农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精品园区、农业生态园区、农业循环园区等的现代农业园区,以这些园区为载体,成了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聚农业生产要素、拓展提升农业功能的提供了重要路径。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园区在整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村休闲等功能,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农业生产园区化、农村居住社区化、农民就业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将深刻改变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起布局优化、功能齐全的中国美丽乡村。

这一趋势的出现,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载体。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不同产业之间界线逐步淡化,形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工业、服务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现代农业和与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互促共进,协同发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已进入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阶段,并以产业集群区块的形态出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优势不断凸显。这一趋势的出现,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产业融合提升的条件。

▲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兴起

创意产业又名创造经济,发源于英国。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小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根据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定义的界定,共有13个行业部门包括在内: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电视广播等。进入本世纪以来,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全球快速发展,为各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浪潮也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在中国,发展创意产业与中央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一致的。进入本世纪以来,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地。发展创意产业,特别是发展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诞生的高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浪潮和文化时尚。创意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由传统经济时代向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产物,以文化科技知识与某个行业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已经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潜能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为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提供了转型契机。

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农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农业价值的不断提升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此时,单纯衡量产量已经不能代表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下,创意元素开发、利用,融入甚至引领农业发展的时代已在眼前!

来源:胡豹创意农业公众号授权发布,2017-8-21



胡豹创意农业

休闲创意文旅农业交流平台


咨询|规划|设计|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