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媒,她关注未知世界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追逐已知现象的再探索和再认识。她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的地理科学背景,用精准、精彩、精练的图文语言为大众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大自然舞台上的她们,故事比电影还精彩!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这个边陲小城一直火热!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外调查|活动报名 ·  5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7座“硬核之城”的美味“反差萌” ·  5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寻找一抹中国红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家地理

这个边陲小城一直火热!

中国国家地理  · 公众号  · 地理  · 2024-09-15 09:00

正文

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的景洪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2月

摄影/陈俊东


前段时间,随着《边水往事》热播一同“火出圈”的,还有电视剧的取景地之一,著名的西双版纳。长夏无冬的西双版纳可不是突然“爆火”的,这个边陲小城,一直是旅游热门目的地。


接下来,请跟着地理君一起走进火热的西双版纳


火热之旅

神秘的热带雨林


在地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其他地方大多都是沙漠或干旱的荒漠,惟独在云南南部的边疆生长着一片独特的热带雨林,这就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4月

中国的热带雨林是印度-马来雨林群系的成员,具有与赤道附近亚洲雨林类似的外貌特征和植物区系成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具有3-4个可分的乔木层,这一点和婆罗洲的雨林非常类似。摄影/朱华


西双版纳的面积不到2万平方公里,地域空间不是很大,几乎都是山地,山地中植被很茂盛,热带雨林和季雨林遍及全区。


从北方奔流而来的澜沧江纵贯南北,在澜沧江干支流经过的地方分布着很多宽阔平整的谷地和盆地,当地人称它们为“坝子”。这些坝子,都是版纳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安居乐业之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8月

西双版纳植物园的森林深处,是一个欣赏萤火虫的秘境,每年泼水节后,这里的萤火虫就多了起来。摄影/付新华


与世界上热带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相比,中国西南部的西双版纳等地热量偏低,年降雨量偏少,长期以来许多外国专家都断言这里没有真正的热带雨林。


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经过艰苦考察否定了上述论断,他们断定,中国确有热带雨林分布。


由于植物种类组成极其丰富,层次结构复杂,林内常见大板根、老茎生花现象,附生植物和木质大藤本也是十分常见,因此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在结构上具备典型的热带雨林特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4月

这条走廊架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走廊四周的大树是与马来西亚雨林同样类型的龙脑香科植物,这些高大乔木为中国西南部地区存在真正的热带雨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摄影/朱华


当然,中国西南部的热带雨林虽能存在,但该地区的海拔、热量及降水等因素刚刚达到雨林的生长需求,也就是说,这里的雨林发育得比较勉强,可以说是一种极限条件下的热带雨林。


萤火虫伴着星轨飞舞

是西双版纳奉献给我们的美景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10月

摄影/李贞泰 


火热的居民

多民族和谐共处


西双版纳是一个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长期以来各民族和谐共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西双是傣语里“十二”的意思,除了指历史上勐泐的十二个行政区域以外,十二恰巧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的少数民族种类的总和。和地理君一同了解世代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居民吧~


傣族


对很多人来说傣族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民族,因为傣族的孔雀舞和泼水节实在是太有名气了,以至于已经成为傣族的符号象征。


从傣族园5个村寨里挑选出的年轻男女村民们

进行泼水表演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5月

摄影/张超音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支系,被称呼为“水傣”,自古以来都爱水、惜水,把森林和水源视为第一生命。


外族的文人墨客对傣家人爱水的习惯有这样的描写:“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9月

西双版纳的曼婉是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靠山临水,环境优雅,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摄影/陈俊东


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自称阿卡或雅尼,其他民族称其为爱尼。他们繁复艳丽、别具一格的服饰历来倍受周围民族的赞誉。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的“大板根”景观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5月

摄影/李植森


除了头饰互有不同,各支阿卡女子服饰虽基本为短衣短裙型,但细节仍有差异。平头阿卡女子完整的传统衣装组合为:镶银胸兜、对襟长袖衣、对襟褂子、百褶短裙、绣花绑腿。


阿卡人居于亚热带山区,气候炎热潮湿,短裙利于散热、排汗。由于土地贫瘠、生产力不发达,阿卡女性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尤其是纺线制衣。


基诺族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片深林秘境——基诺山上,基诺族与世无争地生活了千百年。直到上世纪末,才作为单一民族,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现代社会。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属于原始森林密布的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给基诺人的稳定生活提供了保障。


一年一度木鼓舞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2月

摄影/刘建明


火热的居所

热带丛林里的民居


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傣族,分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三支。其中,旱傣和花腰傣与汉族长期融合,所以盖的房子几乎跟汉人一样,多为合院形式。而水傣因为生活在气候更为湿热的西双版纳,创造了独特的居住形式——竹楼


傣族竹楼

图自《博物》2009年8月

摄影/王其钧


传统的傣族竹楼整个建筑结构都由竹子捆绑而成,墙壁也是竹篾(薄的竹片)做的,而屋顶则用竹篾夹住稻草覆盖,因此竹楼整体重量很轻。


图自《博物》2009年8月

绘图/王其钧


傣族人生活在平坦的河谷地带,大雨时,底部空敞的网柱可以让流水迅速通过。


如遇河水暴涨,可以拆除一些绑在梁架上的竹篾,减少房屋整体的浮力,以免被水冲走。待河水退却,还可以将竹篾重新绑上,丝毫不影响竹楼的结构和使用。


基诺族的民居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5月

摄影/徐晋燕


基诺族的大房子属干栏式的建筑,楼层低矮,距地面约一米左右,大房子的平面呈长方形,房子的梁、柱属木料结构,四壁用竹篱笆作墙,屋面用茅草编成的草排铺盖。


屋子室内无窗,白天光线较暗。每根梁、柱间均以子母扣咬紧,全房不用钉子,房架的椽和草排都用藤条和竹篾条缠牢拴紧。


布朗族村寨都是建在山坡上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9月

摄影/陈锦


布朗人都是聚寨而居,很多村寨都是建在海拔2000多米较为平缓的山坡上,四周多是险峻的陡坡。


历史上,布朗族的村寨多是用带刺的树丛或石头砌成寨墙,以防外敌。村寨出入有门,随时可以关闭。



一篇微信文章的体量

无法将西双版纳的美丽讲完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边陲小城的魅力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为你深度解读吧

点击按钮查看杂志电子版

新天府(下)

亚洲雨林

梯田等高线上的秘密

呼伦贝尔

/8期每满60减6/

中 国 国 家 地 理

杂  志  电  子  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9月16日 24:00  

航拍青藏高原(上)

一年四季都是年

林线中国的大风景

冰激凌山 麦芽糖谷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别错过哦


编辑:芬哒



不是法国去不起,而是这些地方更有性价比!



炎炎夏日,哪里是看海天花板?



雾,顶级中式意境美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