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老百姓吃肉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
要树立大农业观,把生猪生产提升到更高位置上来,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
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事关“三农”发展、物价稳定、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今后要建立健全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段时间以来,生猪供给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和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保供座谈会上,国务院领导同志对生猪保供稳价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事实证明,解决老百姓吃肉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
要树立大农业观,把生猪生产提升到更高位置上来,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
主产区应该认识到,生产和调出粮食是为国家作贡献,生产和调出猪肉也是为国家作贡献。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碗里得有粮有菜有肉。
养猪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产业,猪肉是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在CPI中的权重也比较大。
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消费量均占全球的一半。
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事关“三农”发展、物价稳定、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保障近14亿人的畜产品供应,必须立足国内生产。
从国际上看,全球猪肉总贸易量约800万吨,不到国内产量的15%。
2018年及以前,我国猪肉进口总体保持增长势头,但最大年份也只有160万吨,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始终没超过2%。
从国内来看,在全部肉类消费中,猪肉占比高达62.7%。
因此,要加快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与三大谷物一样,必须确保猪肉基本自给,目标是95%以上的自给率。
本轮生猪产能下滑,直接原因是非洲猪瘟疫情以及部分地区盲目禁养限养,但一些制约养猪业发展的长期问题更要警惕。
一些地方因为养猪没有税收,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有环保压力、防疫压力和食品安全压力,因而排斥养猪业。
个别地方借口当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需要,甚至提出打造“无猪市”“无猪县”。
这些地方忘记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要求,“只想吃肉、不想养殖”,企图把生猪保供给都甩给市场。
眼下,生猪产业政策环境已进入宽松期,成为促进生产恢复和产业转型的重大利好。
各部门相继出台了扑杀补贴、贷款贴息、生猪保险、用地支持、规范禁养区管理、财政支持、信贷支持等举措。
不少省份也把养殖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市到县。
从长远计,今后要建立健全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健全生猪产业支持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场户约有2600万户,规模养殖比重达49.1%,意味着规模场和散养户的生猪产量各占一半。
但从养猪主体的数量上看,仍以小散户为主,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只有18.7万户。
过去养猪业的政策主要围绕散养户,今后要适应规模养殖需要,在继续支持和引导散养户的前提下,出台适宜规模养殖主体的支持政策。
要压实各地发展畜牧业责任制。
此前,国务院文件已明确发展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实行省负总责,要求主产省份细化猪肉稳产增产、主销省份保持一定自给率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