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2019
科学尚未普及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2019

香港为什么一定要填海

水库2019  · 公众号  ·  · 2018-10-18 09:15

正文

刘德华献声呼吁香港填海造地


作者: 陈兴杰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刘德华在香港人缘很好,有“民间特首”之称。近期他被许多网友骂,原因是他支持香港的填海造陆计划。一个名为“团结香港基金”做了宣传短片,呼吁市民支持政府的填海计划,请刘德华担任旁白。


刘德华欣然应允,这是他极少见的参与政治议题。尽管没有露面,只有声音演出,还是激起极大争议。

对香港人而言,填海造陆并不是陌生事。1841年香港开埠,次年英国人就开始填海。起初并非缺地,而是建设的附产品。英国人在维多利亚湾建港口,挖出大量土石,就近倾泻入海,既免运输之艰辛,又能拓展土地,一举两利。


此后填海成为有意识的行动。政府修建港口、铺筑道路,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经常需要填海。香港最早繁荣的街道,正是维多利亚湾南岸的西环和中环。政府在填海,商业组织和农民也填海,在那时代,当然不会有反对的声音。

香港填海造陆达到高潮,是在1960年代。那时香港人口剧增,经济繁荣,工业园区勃勃而兴,房地产业也兴起。填海伴随着香港经济发展。香港历史上一共填海约7000公顷,占已开发面积的26%,容纳了70%的写字楼和27%人口。


没有填海,不会有国际金融中心、会展中心、红磡体育馆、港澳码头、启德机场等标志性建筑,很多人熟悉的葵涌、荃湾、屯门、尖沙咀等地点,也不会存在。不夸张地说,没有填海,就没有香港的繁荣。

1997年回归以后,香港填海造陆的步伐大大放缓。原因是1990年代起,香港环保思潮兴盛起来,反映在填海领域,是1995年“保护海港协会”的成立。该协会成立之宗旨,正是对抗填海对维港的威胁。


环保主义者四面出击,广加宣传,获得市民广泛同情。其中最重要之役,是他们在1996年征集到17万公众签名,阻击了一项政府支持的填海计划,并将一份法律草案递交到港督彭定康手里。

1997年6月,最后一次香港立法局会议通过《保护海港条例》,使之成为日后填海的主要障碍。一旦有填海,环保主义者可依法起诉,漫长的诉讼程序,足以将一般项目拖死。即便有府支持的填海项目,他们也有胜诉机会。


2004年,香港终审法院推翻湾仔北填海计划,从法例上确认“填海三原则”:须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求,没有其他可行办法,并对海港损害减至最少。严格来说,几乎所有的商业填海都可以用“三原则”否决。政府想填海,须取得环保团体同意。环保主义者大获全胜。

2004年是香港填海史的转折年。1995年至2005年,香港每5年造陆面积尚有500至700公顷,2005年至2009年,5年间造陆总面积锐减至不足100公顷,跌幅超过80%。2010年后,香港造陆面积减至每年不足1公顷,聊胜于无。香港填海造陆几乎完全停滞。

也许并非巧合,2004年起香港楼市从谷底反弹,开启新一波的牛市。这14年来,香港房价上涨四倍多,涨幅和内地一线相比也许不如,可对于房价原本就很高的香港而言,实在高得吓人。


近两届香港政府推出多项政策,征收空置税,增加住房供应,希望能缓解房价上涨趋势。其中最重要政策,正是重启搁置十多年的填海造陆。这一次,香港政府放弃维多利亚港这个不可能赢的战场,选择外海的大屿山岛。

大屿山岛是香港最大的岛屿,面积比香港岛足足大一倍多,只不过全岛以山地为主,少有平坦的地块,所以较少开发。大屿山岛离香港岛稍远,和新界很近,目前已有青马大桥相连。


该岛西侧是香港国际机场,也是早些年填海造陆的产物;现在政府计划在大屿山岛东侧大规模填海,建立新的市镇。再通过大桥或隧道,把大屿山岛和香港岛连接起来。新界、香港岛和大屿山岛三大单元从此连结在一起。政府将此项计划命名为“明日大屿”,寓示着大屿山岛将进入全面开发时代。

“明日大屿”的填海计划为1700多公顷,目标容纳26万至40多万住屋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居住。(目前香港人口为742万人)不得不说,这是一项非常宏伟的计划。


近些年香港房价猛涨,许多产业北上,民众收入得不到提高。香港政府推出“明日大屿”,得到相当多民众支持。尤其经历过黄金时期的中年老人,富有远见的商界,他们都对这一计划充满期待。


“团结香港基金”是前香港特首董建华成立的民间智库组织,多年来一直在推动重启填海。他们甚至主张,1700公顷的大屿填海项目,实在太过小器,还应当扩展至2200公顷。他们请来刘德华担任节目旁白,也是看中刘德华代表的香港精神。

刘德华是土生土长的港人,幼年在农村生活,少年进入城市,见证了香港的成长和伟大。刘德华住过笼屋,打过零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影视巨星,他的事迹是很多年轻人的榜样。


而最近二十年,香港正在失去原来的光环魅力。土地昂贵,房价高企,就业机会也在减少。香港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最重要的正是土地资源。

刘德华在宣传片说,香港曾经走得很快,近些年外面世界越走越快,香港反而慢下来。“上不到车,租不起楼”,让人看不到希望。


“如果要长远纾缓住房问题,东大屿大规模人工岛方案,看起来比较可取,可能有人说填海造地需要很长时间,但我认为,不应该因为时间问题而犹疑,相反只要值得做,就应该抓紧机会,马上做,缩短等候时间。”这部宣传片的名字叫《让下一代看见》,可见推动者之迫切。

环保主义者反对“明日大屿”,理由是什么?正如他们以往的抵制,这一次他们举出的理由其实也差不多。

首先是环保问题。他们认为填海破坏自然环境,影响海洋生态,令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生物无处栖息。这样的说法太没说服力了。不管以往填海造陆,还是政府新开工程,珠港澳大桥建设,环保主义者都拿这套理由反对,这招致很多人反感。


当然,政府也承诺建设生态海岸线,力求将环境影响降至最小。渔农也会得到补偿,这减少了一些阻力。以环保之名反对填海,这套说法除了在年轻人那里流行,其他人已经很难接受。

其次是方案问题。环保人士称,香港有废弃工业用地和闲置农地供开发,为什么非要填海?他们所指之土地,在香港被称“棕地”,大概4200公顷。面积不大,位置分散,权利状态还很复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