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极简”的年代:不管是家具、建筑,还是服饰、产品,甚至是生活方式,都能被挂上“极简”的标签。从“奥卡姆剃刀”到“物即其本身”,到底什么是“极简”?它绝不是“越少越好”这么简单。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讨论极简主义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抽象表现主义。二战后,人们处在绝望和奔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大多是抽象至上和即兴创作,用以表达艺术家的心境。因而观者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来解读作品。
抽象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Jackson Pollock及其作品《Number 1,1950》
极简主义则是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抽象表现主义不同,极简主义更倾向于向观者展示事物最初的面貌,从而减少艺术家通过物的符号化对观者意识造成的压迫感。因此,如果说抽象表现主义是追求感情宣泄的话,那么极简主义则是抛却情感的克制。
Donald Judd是极简主义雕塑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钟情于制作以金属为材料的标准化矩形。
14世纪,英国哲学家奥卡姆提出了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即广为人知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一定律如今被广泛运用在管理、语言等多个领域。其实,它同样体现了极简主义的基本理念,这也是许多极简主义者都将它奉为金科玉律的原因。
少即是多
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曾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设计理念:“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意指建筑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减少”,而是有所考量的“精简”。他的设计总是避免繁复的装饰和无端的变化,而注重空间的流动感和秩序性。这套理论极大影响了后来的建筑设计领域,形成了著名的“国际风格”。
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密斯设计的西格拉姆大楼是世界上第一栋高层的玻璃帷幕大楼,它虽然造型简洁,但其中的每一处空间分割和材料运用,都由密斯亲自设计,是“少即是多”的代表。
与之类似,许多人痴迷于苹果(Apple),不仅在于它的性能,更多的是在于它的设计。不管是logo还是产品外观,甚至于外包装,极简可谓构成了苹果的设计核心。
苹果最初的logo是一块铭牌,图案为坐在苹果树下看书的牛顿,外框引用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短诗:“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的灵魂”。
众所周知,乔布斯是极简主义者。事实上,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夫在这一点上比乔布斯做得更加彻底。经他重新设计的Macbook,其零件数量仅有原来的一半。而现在,尽管苹果因为极简导致的封闭而饱受诟病,但依然无法阻挡人们为它的设计而疯狂。
乔布斯和乔纳森·艾夫
苹果Macbook的端口数量在同类笔记本中可谓少之又少
物即其本身
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被认为是极简主义的代表。曾有人问他如何理解极简主义,他的回答是:“物即其本身”。在他看来,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它的形式。也正因如此,他的设计能被大多数人认可和喜爱。
与之相反,不假思索的一味简化只会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197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继五十年代《汉字简化方案》后,再次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77年开始试用“二简字”。然而这一草案仅仅试行了不过十年时间,因造成社会用字混乱,于1986年被废止。
简化字与二简字对照表(部分)
使用二简字的宣传海报(字为“预防肠道传染病”)
随着“极简”概念的泛化,极简的生活方式也成了时下的热潮。在德国女建筑师伊娃·玛利亚·斯特德尔东柏林的家中,所有的摆设只有一张白色床铺和一盏黄色落地灯。在她看来:“这种极度削减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房间里那些为数不多的物件上。”而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物质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断舍离”的生活。
回到最初的问题,极简主义到底简什么?从最开始的“勿增实体”到现在的“物即本身”,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生活方式,极简“简”的从来都是那些繁杂和冗余,追求的是事物最真实的面貌。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只是随意地削减外物,那就只能像二简字一样贻笑大方了。
监制/齐超
编辑、文/王旸昕
关注时尚芭莎精选视频
搜索小程序
“BazaarV“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时尚芭莎BazaarV微信公众号
关注时尚芭莎精选资讯
搜索小程序
“时尚芭莎in“